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萬發撥子遺址

鎖定
萬發撥子遺址位於吉林省通化市郊金廠鎮。遺址面積15萬平方米,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為生活居住區,東部則發現數量可觀的墓葬。1956年3月至5月,吉林省文化局考古調查組首次發現。 [1-2] 
萬發撥子遺址的遺存共分六個時期七個階段。一期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年代在距今5000~6000年間,其又可分為早晚兩段,二、三、四、五期分別相當於商周、春秋戰國、西漢、魏晉及明。 [3] 
2001年6月25日,萬發撥子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7] 
中文名
萬發撥子遺址
地理位置
吉林省通化市郊金廠鎮
所處時代
戰國至晉代
佔地面積
15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文號
5-28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萬發撥子遺址歷史沿革

萬發撥子遺址原名王八脖子遺址,1956年3月至5月,吉林省文化局考古調查組首次發現。根據採集到的一批石器、夾砂陶器、陶片等遺物及遺址的面貌、範圍,將其確定為新石器時代遺址。 [2] 
1958年7月,參加吉林省文物工作現場會議的文物工作者在遺址調查實習,發現兩件陶器的器足,一件為方柱形,一件為圓柱形,長10釐米左右,這是渾江中游古代文化遺存中存在三足器的最好證明。 [2] 
萬發撥子遺址 萬發撥子遺址
1960年4月,1985年5月和8月,1988年5月,1995年10月,吉林省及通化市文物工作隊進行了多次調查與複查,發現並採集到一批石鎬、石斧、石刀、石鐮、石鏃、石矛、石杵、石墜和陶罐、陶缽、陶豆、陶杯、陶紡輪、陶網墜等。 [2] 
1997年5月~1999年10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通化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在萬發撥子遺址進行了三年的考古發掘。 [2] 

萬發撥子遺址遺址特點

結構
萬發撥子遺址面積15萬平方米,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為生活居住區,東部則發現數量可觀的墓葬。 [1] 
特點
萬發撥子遺址的遺存共分六個時期七個階段。一期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年代在距今5000~6000年間,其又可分為早晚兩段,二、三、四、五期分別相當於商周、春秋戰國、西漢、魏晉及明。其中二、三、四期是大致可相互銜接的三種遺存。一、二期遺存分佈範圍極小,其中三期遺存是遺址的主體,遍佈整個遺址,出土的遺蹟、遺物亦最為豐富,文化堆積也較厚,遺址的8至4層均屬此期,四期遺存面積較大,但堆積較薄;五期遺存的分佈面積大大縮小,生活居址只見於西部閩丘的頂部,反映出當時的聚落規模已遠遠小於三、四期;六期遺存只見墓葬,未見生活居址,在這個時期萬發撥子遺址應是作為其墓地使用的。 [3] 
萬發撥子遺址 萬發撥子遺址

萬發撥子遺址文物遺存

萬發撥子遺址發掘面積達6015平方米,共發現房址22座、灰坑160個、墓葬56座、灰溝9條、環山圍溝1條。出土陶、石、骨、青銅、鎏金、銀、瓷、鐵器6942件。 [3] 

萬發撥子遺址文物價值

萬發撥子遺址將高句麗文化與本地區的青銅文化聯繫起來,它為建立鴨綠江中上游考古學文化序列、研究東北亞青銅時代以及高句麗遺存提供了詳實的資料。 [4] 
萬發撥子遺址是吉林省東南部、鴨綠江中上游地區最代表性的一處遺存,也是東北亞地區較具代表性的文化遺產之一。
萬發撥子遺址 萬發撥子遺址
萬發撥子遺址年代悠久,大致包含了吉林省東南部、遼寧省東部和朝鮮半島西北部的文化序列。積石墓、方壇積石墓為高句麗時期的一種特殊葬俗,發現的這兩種基葬同期的生活居址對研究高句麗的起源與發展、早期社會生活具有廣泛影響。萬發撥子遺址對了解東北地區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及朝鮮半島的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萬發撥子遺址所獲榮譽

1999年,萬發撥子遺址被評為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5] 

萬發撥子遺址文物保護

1961年,萬發撥子遺址被公佈為吉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 
萬發撥子遺址 萬發撥子遺址
2001年6月25日,萬發撥子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7] 

萬發撥子遺址旅遊信息

萬發撥子遺址位於吉林省通化市郊金廠鎮。 [1] 
交通
自駕:從通化市出發途經新華大街、新橋路,全程5.1千米,大約需要16分鐘。
公交:在通化市區乘坐D01路公交,全程 6.1千米,大約需要43分鐘。下車後步行610米即可到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