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萬物皆備於我

(孟子關於精神境界中“物”,“我”關係的哲學命題)

鎖定
萬物皆備於我,是孟子關於精神境界中“物”、“我”關係的哲學命題。出自於《孟子·盡心上》雲。 [1] 
中文名
萬物皆備於我
提出者
孟子
出處
《孟子·盡心上》雲:“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這裏的“萬物”之“物”,並非指“物”之實體,而是指“物”之理則,即道理與規律。“萬物”系泛指外界一切事物,和“天道”的含義大致相通。在孟子思想中,“天道”是“誠者”,“人道”是“思誠者”,“誠”通“天”與“人”。“反身而誠”,亦即“思誠”,它是指人以真心實意的執着態度十分努力地進行自我道德修養,同時也體證了“天道”,使萬物的理則都呈現於“我”的“心”中。“皆備”之“備”,有“循”、“順”之義,如《莊子·天地》雲:“循於道之謂備”,《禮記·祭統》雲:“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之謂備。”孟子認為“人道”與“天道”的關係是“循”、“順”相通的,以“反身而誠”的方式就可溝通天人,以“思誠”達到“誠之”,使人的身心與天地萬物的運行同步合拍,亦即從“天人合一”的思致趨向進入“物我一體”的心理狀態,就是達到了“萬物皆備於我矣”的精神境界。這時就會有一種“樂莫大焉”的自我感覺。“反身而誠”也就是“強恕而行”的“求仁”的過程。由此所獲得的“樂”當屬於“求仁得仁”的道德自足感性質的“樂”。因為孟子強調“仁”與“義”的重要性,並把“樂之實”規定為“樂斯二者”。因此,萬物皆備於我命題中的“物”“我”關係的界定,不是關於哲學本體論的內容的論述,而是説“萬物”都呈現於自我面前,以“求仁”為志的自我通過“反身而誠”所產生的“上下與天地同流”的心境,就是萬物皆備於我的實質內容,基本上是屬於精神境界論內的問題。
參考資料
  • 1.    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儒學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6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