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萬承風

(清代官員)

鎖定
萬承風 (1752年-1812年),字卜東,一字和圃,寧州安鄉湯橋(今修水縣黃沙鎮湯橋)人。
本    名
萬承風
卜東,和圃
所處時代
清代
出生地
寧州安鄉湯橋
出生日期
1752年

萬承風人物生平

萬承風自幼勤奮好學,成績上乘,十八歲時成為秀才,先在其外祖父家教私塾,後往廬山白鹿洞書院求學,三十歲再考中進士,從此走上仕途。隨後,他選為庶吉士,授檢討,入值尚書房,以後再遷翰林院侍讀。萬承風和曾經擔任過宰相的劉墉翰林院編修的秦承業一道,擔任後來成為宣宗道光皇帝旻寧的老師,侍讀其讀書長達二十餘年,在長達二十餘年的帝師生涯中,他治學嚴謹,講席從容。
乾隆(高宗年號)末年(1795),44歲的萬承風離開皇宮,充任雲南副考官;嘉慶(仁宗皇帝年號)三年(1798),他調任江南副考官,第二年督廣東學政;任滿後還京,他再值尚書房,擢詹事,又於嘉慶九年(1804)督山東學政,未能完成任期又被召入值尚書房,並任禮部右侍郎。嘉慶十二年(1807),他督江蘇學政;嘉慶十四年(1809),仁宗帝過五十壽,萬承風上奏請求解任回京為仁宗帝祝壽,仁宗帝對此不滿,加以嚴斥,萬承風改遷內閣學士,調安徽學政,後再返京任兵部侍郎,入充經筵講官,後又為工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嘉慶十七年(1812)秋,剛屆花甲的萬承風因患風痹引疾還鄉,不久逝世,享年六十一歲。萬承風逝世後安葬於家鄉長茅蘆花堝,後其名入祀鄉賢祠。

萬承風人物影響

萬承風處事慎重,正氣凜然,節操高尚。乾隆晚年,大權在握的和珅想把他拉入旗下,但萬承風決不為之動心。督學廣東時,他極力除奸弊、正士習,仁宗帝密諭他查訪大臣居官行事,凡有所察都據實上奏。任安徽學政時,因為定遠的學子與鳳陽官吏有舊嫌,每臨考試都要發生矛盾,而鳳陽官吏多偏袒小吏,考生氣憤不平,萬承風明察實報,使縣吏受到懲處。
萬承風身在京城和外省為官,卻關注家鄉,熱衷公益事業。當時,寧州在京城沒有建會館,這給千里迢迢赴京城參加考試的學子造成了極大的不便,萬承風當年赴京城考試時就體會到了這種身在異地無棲息之地的艱辛,因此,他在京城創建了寧州會館。嘉慶九年,他督山東學政期間,家鄉有人致信提重修文峯塔事,萬承風積極響應,除作為主要倡導人外,還予以資助。
萬承風為官曆經高宗仁宗兩朝,均得兩朝皇帝信任。他自乾隆四十六年(1781)中進士,到高宗帝即將卸位,一直擔任高宗帝孫子的老師,這不能不説高宗帝對他的器重。他充江南副考官時,即將登上皇位的顒琰在自己的寢宮為他賜詩送行。顒琰成為仁宗皇帝后,在看了他的奏摺,瞭解到他當年不攀附和珅之事,對他大加讚歎,“實心勉力,報多年知遇之恩;益勵廉隅,為一代羣臣之首,可見風骨崢峻,不附權貴者,權貴亦莫可如何也。”就是在他因病回鄉期間,仁宗帝還派官員登門詢問。宣宗帝即位後,更是對萬承風追恩莫及。他追念往日萬承風的教誨,贈給萬承風禮部尚書銜,諡文恪,敕賜祭文、碑文,並派瑞州府知府韓桐協同義寧州(寧州於嘉慶三年改為義寧州)知府曾暉春到墓前致祭。道光(宣宗年號)十二年(1832),宣宗帝再晉贈萬承風太傅。以前,在離萬承風墓一百來米的地方立有如官員裝扮的石像,文官經此下轎,武官過此下馬,可見萬承風所受皇恩之隆。萬承風所受皇恩並延及子孫。
作為一代帝師,萬承風學識淵博,而這些學識主要來源於不斷地讀書,因此,他平生藏書豐富,收藏有近六千冊書籍,其書齋名為“古瓦山房”。萬承風著有《賡颺集》、《思不辱齋文集》等。萬承風推崇黃庭堅,曾經為《山谷刀筆》作後序,又於嘉慶十三年(1808)五月主持刻成了《黃律卮言》,併為《黃律卮言》作後序,稱讚“文節公以詩鳴,北宋為江西詩派之祖”、“雙井賢嗣”,此外,他還作有《次韻山谷清水巖》詩等。

萬承風史書記載

《清史稿·列傳一百四十一》
萬承風,字和圃,江西義寧人。乾隆四十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直上書房,侍宣宗讀。六十年,典試雲南。時仁宗在潛邸,賜詩寵行。累遷翰林院侍讀。嘉慶三年,大考,降檢討。四年,督廣東學政。瓊州海寇猝發,承風以聞,命總督吉慶按治,總兵西密揚阿等以恇怯置吏議。累遷侍講學士,任滿還京,直上書房,擢詹事。督山東學政,整厲士習,扶持善類。洊擢禮部侍郎,命還京。
十二年,督學江蘇。以清江浦、荷花塘河工取勢太直,屢築屢圮,奏請復舊,詔如議行。調兵部。十四年,上五旬萬壽,陳請解任還京祝嘏,詔嚴斥,左遷內閣學士。調安徽學政。定遠士子與鳳陽胥役有隙,至試期輒修怨,當事者庇胥役,士益憤,承風疏請下巡撫嚴治胥役,置諸法。擢兵部侍郎,還京,仍直上書房,充經筵講官。十七年,引疾歸,尋卒,入祀鄉賢祠。宣宗即位,追念舊學,贈禮部尚書銜,諡文恪。道光十二年,晉贈太傅,子方楙等加恩有差。 [1] 
參考資料
  • 1.    趙爾巽.清史稿:中華書局,1977-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