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秦承業

鎖定
秦承業(1747-1828),清詩文家。字補之,號易堂,江寧(今南京)人。秦大士次子。承業天資超卓,所讀十三經、諸史,自少至老,闇誦不遺一字。乾隆三十五年(1770)舉於鄉試,四十六年殿試,初擬一甲第一,長洲(今蘇州)錢棨第十。臚唱日,乾隆以本朝無三元,改棨榜首,承業二甲第一。授散館編修。是道光帝的啓蒙老師,[清史稿·宣宗本紀一] 記載:道光‘幼好學、從編修秦承業、檢討萬承風先後受讀’。
本    名
秦承業
補之
易堂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羣
出生地
江寧
出生日期
1747年
逝世日期
1828年
主要作品
瑞芝軒古文
主要成就
一代帝師

秦承業人物生平

乾隆五十一年(1786),秦承業充順天鄉試同考官,尋選授皇子書。五十四年,典試山西鄉闈。乾六十年(1795),擢國子監司業
嘉慶三年(1798),丁母憂回到江寧;嘉慶六年(1801),服闋仍補原職,後又降為編修;不久,擢右贊善,參與編纂《高宗實錄》。嘉慶十年為二阿哥(道光帝)師。嘉慶十三年(1808),因病再次回江寧。
嘉慶十九年(1814),江蘇大旱,米價大漲,每石需八九兩白銀。時任兩江總督的百齡親自登門拜訪,向秦承業請教救濟的辦法,秦承業對以“請帑”,意思是要百齡將藏在府庫裏的錢拿出來救濟民眾。除此之外,秦承業還積極倡議捐款,他率先將位於江寧壽星橋的宅第變賣作為捐資。在秦承業的影響下,江寧籌得捐款30餘萬兩。其後,自總督百齡以下官員也紛紛伸出援手,又籌得10萬兩。採買平糶、散政施粥等救災措施實施後,雖然是饑荒年,但當地百姓衣食無憂。此次捐贈,秦承業勞苦功高,百齡準備向朝廷稟奏,為秦承業請功,卻被婉言謝絕。
嘉慶二十五年,仁宗駕崩,道光繼位不久,拜秦承業為翰林院侍講學士,命其在上書房行走。道光八年(公元1828),秦承業逝世,壽八十二歲。道光出於感激和懷念恩師,破格賜諡‘文愨’。

秦承業事蹟考證

《堯化門街秦承業墓調查報告》
該調查報告篇幅不長,分為墓址、現狀兩部分,並配有“堯化門街東秦承業墓神道牌坊”和“秦承業墓左邊的石碑”照片各一張。報告顯示,秦承業墓位於南京棲霞區堯化門街東約1公里,距堯化門火車站不遠。墓地正中有石牌坊一座,僅存中間一楹二柱,左右兩柱倒在地上。解讀這份報告並結合那張神道牌坊照片分析可知,這實際上是一座四柱三間沖天式石坊。牌坊正額上正書六字“秦文愨公墓道”。另一張照片則為墓地全景圖。取景主要為了突出近前的一通石碑,照片中可以看見畫面中間的牌坊,以及遠端倒地的石構建。
報告中記載,牌坊兩側有石碑二座。左碑較完整,下為龜趺座,中為碑身,上為碑額。碑身高250釐米、寬92釐米、厚38釐米。碑上能辨認出“晉贈禮部尚書銜、原任翰林院侍講學士秦承業”等字樣,末有年款“道光二十九年六月十三日”。右碑向前倒下,折成二段,碑文面朝下,無法識讀。這兩通石碑按葬制來看,應該一塊是神道碑,一塊是諭祭碑。
墓道牌坊後即墓冢,墳堆尚隆起,墳前石碑系咸豐二年(1852)十二月立。墓碑中間書:“皇清晉贈/禮部尚書、翰林院侍講學士文愨公/一品夫人、誥封恭人、徐太夫人/之墓”等字樣。從當年調查所見石刻文字看,與史料記載相符,這裏應是秦承業夫婦合葬墓無疑。
報告中所説墓地的位置,應該就在堯化街道辦事處的對面,只是如今已經全然看不出一絲當年印跡。不過,墓地上的那塊諭祭碑已被人發現。那是2010年5月,在堯化老街改造拆遷過程中,施工人員在一處房基下發現碑刻2通。那實際上為一斷為兩截的碑刻,碑額及碑四周皆有龍鳳之浮雕,雕刻精細,蟠龍生動傳神,碑額篆書“御製碑文”4個字,可見為一御製碑,碑高超過2.5米,碑文共9列,大字楷書。雖然碑刻斷為兩段,斷處有部分文字缺失,但經仔細識讀,發現碑文中有“翰林院侍講學士秦承業”的記述,也有“文愨表厥貞修於戲賁將紀實”的文字。由此基本可以判斷,此碑即秦承業墓前的諭祭碑。

秦承業軼事典故

【差一點成就“父子同狀元”的佳話】
乾隆四十六年(1781)進士,廷試二甲一等。據説,本來秦承業初擬一甲第一,但乾隆皇帝因“本朝無三元”,改長洲(今蘇州)錢棨為榜首。於是,錢棨成為清代第一位連中三元的狀元,也是中國科舉史上第二個奪得六個第一的狀元。而秦承業則狀元夢破碎,未能成就“父子同狀元”的佳話,堪稱一大憾事。
【作為啓蒙老師,與道光帝“受知遇最深”】
秦承業生平性嚴,冷言真率,有“睥睨一世”的氣魄。他在上書房時間最長,道光皇帝未即位之前,秦承業對這個皇子“盡心啓沃,每陳説大義,根據經訓,即音讀務求詳核,受知遇最深”。
據《清史稿·宣宗本紀》記載:“(道光皇帝)幼好學,從編修秦承業、檢討萬承風先後受讀。”而道光帝即位後,第一個徵召的就是秦承業,他稱秦承業為師傅。道光帝與大臣們説到秦承業時,仍尊稱其為“秦師傅”,而不直呼其名。有一次道光帝對身邊的侍臣説:“‘壎’字讀‘喧’音,不讀‘薰’音,為秦師傅所授。”可見,秦承業的傳道授業,對道光帝產生了很大影響。
秦承業能慧眼識才。有一次在百齡府中見到江夏(今武昌)陳鑾,賞其俊偉,介紹侄兒與陳家結親,後來陳鑾官至兩江總督;六合姜士冠應童子試時,文章寫得很出色,秦承業十分欣賞,就將第五女嫁給了他。姜士冠後來當了知縣;江寧把總裘安邦有將才,朝廷選拔江南武官時,秦承業極力推薦,裘安邦得以升任徐州總兵。得知是秦承業舉薦自己的,裘安邦特意前來拜謁致謝。秦承業卻閉門謝客,並派人對其表示,舉薦是為了公事,不是為了要人感謝的。
秦承業40歲時,其妻徐氏病故,此後他終身不再娶。其一生有《和養正書屋詩》《瑞芝軒文集》《館閣詩賦》《字學啓蒙》《地理源流》等著作。
秦承業卒年83歲,贈三品卿。道光十二年(1832),道光帝追念秦承業忠諤,特贈禮部尚書。道光二十七年(1847),又贈諡“文愨”並祭一罈,賞銀三百兩,立碑建祠。後來,因為帝師名分影響,秦承業的兒子秦繩曾也被加封四品卿銜,另一子秦象曾則被賜舉人,選授峨嵋知縣。
秦承業能夠破例得諡“文愨”,可以看出道光帝對這位師傅的感激之情。而愨(què) 指誠實、謹慎,這個諡號亦堪稱秦承業一生的真實寫照。

秦承業親屬成員

高祖秦應瑚,明末避亂,由安徽太平府來到江寧(今南京)。曾祖秦邦燦。祖父秦有倫,為江寧書吏,生有七子,次子即為赫赫有名的清代狀元秦大士。承業系秦大士次子,事蹟並不多見,《清史稿》沒有為其單獨立傳,只有零星記載。《南京人物誌》“秦大士”詞條中,也僅有隻言片語:“次子秦承業以傳臚及第,官至山西鄉試主考”。

秦承業個人作品

承業著作有《瑞芝軒古文》四卷、《館閣詩賦》二卷、《和養正書屋詩》四卷、《字學啓蒙》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