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萩蘆溪

鎖定
萩蘆溪,福建莆田市獨流入海主要河流之一。萩蘆溪上游有二源,西源出自仙遊縣東北部山地(仙遊縣遊洋鄉馨角山);北源與永泰縣交界,流經莊邊鄉,於白沙鄉的寶陽匯合,再經白沙、萩蘆,接納三叉河,在江口鎮注入興化灣,流向台灣海峽,萩蘆溪河流短促,全長60公里。流域還包括仙遊縣和福清市各一小部分,流域總面積709平方公里。 [1] 
萩蘆溪,宋代南遷漢人即有水利開發,著名的南安陂、太平陂一直被沿用,灌溉兩岸田地。建國後流域興建中、小型水庫二十餘座,多為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發電、養殖,也為莆田城區供水。
中文名
萩蘆溪
外文名
Qiulu Stream
所屬水系
福建莆田獨流入海主要河流
地理位置
福建省莆田市
流經地區
仙遊、涵江
發源地
仙遊縣遊洋鄉馨角山
主要支流
三汊溪
湘溪
河    長
60 km
流域面積
709 km²

萩蘆溪幹流概況

萩蘆溪河道走向

萩蘆溪水系分佈 萩蘆溪水系分佈
萩蘆溪,位於東經119°00′~119°12′,北緯25°38′~25°29′之間。上游有二源,西源出自仙遊縣東北部山地;北源與永泰縣交界。一般以西源為正源。發源於仙遊縣遊洋鄉馨角山,經莆田市涵江區莊邊鎮、白沙鎮、萩蘆鎮,至江口鎮流入興化灣,流向台灣海峽。全長60公里,流域面積709平方公里,其中莆田境內有662平方公里,還有仙遊縣和福清市各一小部分。宋代,在下游建有太平和南安二陂,1972年,在幹流上建外渡引水工程,控制405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徑流量:豐水年6.11億立方米,平水年3.74億立方米,枯水年2.05億立方米。 [1-3] 
萩蘆溪入海口在興化灣內。興化灣:在福清龍高半島與莆田埭頭半島所環抱的海域,北起江口橋,西至三江口,南至石城,南日島扼其要衝。 [4] 
萩蘆溪涵江莊邊鎮萍湖村段 萩蘆溪涵江莊邊鎮萍湖村段
萩蘆溪上游萩蘆鎮段 萩蘆溪上游萩蘆鎮段
萩蘆溪下游江口鎮段 萩蘆溪下游江口鎮段
萩蘆溪入海口 萩蘆溪入海口

萩蘆溪河道特徵

萩蘆溪水系排列具有羽狀特徵,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大部處在海拔100米以上高程,以望江山1083.4米為最高。主河長60公里,中上游為中低山地,是戴雲山脈蜿蜒而東的支脈,岩層由中生界火山岩組成,河道平均坡降為25.9‰。屬山溪性河流。萩蘆鄉以下為下游,河道較開闊,水流平緩,坡降最小為5.8‰,屬興化平原,河口與福清市交界。 [1] 

萩蘆溪水文特徵

萩蘆溪流域面積佔莆田縣北部山地之大部,氣候温暖潮濕,雨量充沛,最大降水區在新縣鄉與福清市交界處。中上游年平均降雨量在1600~1800毫米之間,多年平均徑流深都在850毫米以上。全年大於10毫米的降水日數,一般為42~48天。平水年徑流量約6.25億立方米;十年一遇乾旱年徑流量為3.68億立方米。
萩蘆溪流域地下水一般為裂隙潛水,局部地帶由於構造原因,可形成承壓水。單泉流量一般為0.002~0.744升/秒,年補給量約2000多萬立方米。
萩蘆溪上游植被覆蓋好,河流含沙量小,污染源少,水質較好。1971年,建“外渡引水工程”,把萩蘆溪水引入東圳水庫,年可補充水量約2億立方米。 [1] 

萩蘆溪主要支流

蒜溪大東村段 蒜溪大東村段
鳳跡溪(三叉河)下游蒜溪涵江區段 鳳跡溪(三叉河)下游蒜溪涵江區段
鳳跡溪(三叉河),是萩蘆溪最大支流,位於福清市境西南,全長31公里(一説26公里 [2]  ),流域面積83.7平方公里。福清境內長22公里,流域面積80平方公里。發源於尖山南麓,經東張鎮的金芝和新厝鎮的鳳跡,穿過東方紅水庫,進入莆田境。在江口鎮橋尾匯入萩蘆溪。 [2]  [5] 
新縣鎮湘溪 新縣鎮湘溪
萩蘆溪北源,由吉宦溪、湘溪、鞏石溪等在新縣鎮彙集而成,至莊邊鎮下游匯入萩蘆溪。 [3] 

萩蘆溪治理開發

萩蘆溪的水力資源較少,理論藴藏量1.59萬千瓦,天然落差790米,可能開發裝機容量6300千瓦。建有水電站4座,總裝機容量為4420千瓦。1974年,在支流三叉河蒜溪上興建一座中型水庫——東方紅水庫(總庫容2170萬立方米)。
莆田縣水利建設歷史悠久。早在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在萩蘆溪幹流興建南安陂,至宋嘉祐二年(1057年)在南安陂上游興建太平陂。1950年,對這兩座古陂進行整修擴建。 [1] 

萩蘆溪引水工程

太平陂 太平陂
太平陂,位於萩蘆溪上游萩蘆鎮崇林村蓮花石下,離城20公里。《興化府志》載:“太平陂,亦名太和陂,宋嘉祐間(1056~1063)知軍劉諤創,灌興教、延壽二里田七百頃”。“諤址石溪流堰為陂,深二丈、寬20丈,水色紺碧,流源演迤,乃作圳引而南注,圳沿山而行,皆用石砌理,遇山壑斷處,乃作砥柱聯駕石船而飛渡之,其勢盤折,蛇行二十餘里,及入境,乃分上下二圳,上圳得水七分以灌興教、延壽二里高仰田土,下圳得水三分,專灌興教裏吳塘、漏頭等處平洋田地”。宋紹定間(1228~1233)和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二次重修。清乾隆十三年(1748),道光二年(1822)重修上下圳渠道。 [6] 
1951年,成立太平陂灌區管理委員會,分期整治,全面整修加固陂首,加高滾水壩,增加引水量,開挖南埔至劉莊渠道4.6公里,修水利建築物28座,增加灌溉面積0.4648萬畝(原灌溉面積0.8萬畝)。1957年,又挖支渠3條總長8.6公里,分渠11條總長13.5公里,修水利建築物35座,增加灌溉面積0.4353萬畝,總灌溉面積達1.5758萬畝。
1972年,外度引水工程通水後,渠道提高13米,擴大斷面8.55公里,新開渠道13.9公里,增建水利建築物130座,其中長400米石拱渡槽6座,灌溉面積增至2.3625萬畝。1976~1990年,太平陂渠道在原基礎上逐步實現石渠化,至1990年止,干支渠長41.95公里,附屬建築物245座,灌溉5個鄉鎮30個行政村,面積1.53萬畝,投工181.4萬工日,投資235萬元。 [6] 
南安陂 南安陂
南安陂,位於萩蘆溪下游江口石獅泗壩自然村,離江口鎮5公里。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創建,舊名南灣上下洋陂,從溪循山作圳入溝,灌江口九里洋一帶。陂高1.5米,長342米,右側有進水閘1座,高2米、寬3米,有單孔排沙閘1座,渠長10.2公里,灌溉面積7000畝。紹興十五年(1145),縣丞王康功率眾重修。明正統七年(1442)陂壞,知縣劉璣率眾修復,將南灣上下洋陂重修為一,改名南安陂。民國時,陂身年久失修,滲漏不堪,民國31年(1942)當局以“有利軍事”為名,毀掉渠道,給羣眾生產生活造成很大困難。 [7] 
1950年,成立南安陂管理委員會,堵塞陂身漏洞,整修被毀渠道,恢復灌溉面積0.8萬畝。1955年1月對灌區進行全面擴建,抬高三十六埔渠道1米,新開雙魚山至普陀庵總乾渠1條,長1.25公里,開左右乾渠2條,左乾渠長2公里,直達新墩灘地,右乾渠長7.25公里,延至後郭灘地,又開挖支渠14條、分渠5條,總長22公里,毛渠200多條,修建大小水利建築物265座,至1956年2月竣工,灌溉江口、海星、新墩、李厝、前面、五星、東樓、西樓、石東、石西、新前、豐山、豐美、鰲山、後郭等15個村,增加灌溉面積5000畝,改提水灌溉為自流灌溉7600畝。1971年後,灌區面積達11686畝,比建國前的3000多畝,增加2。6倍。縣人民政府對南安陂不斷整修、配套、加固,左右乾渠和支渠總長29.5公里、毛渠49公里,建成大小建築物204座,有效灌溉面積達12842畝,抗旱標準從30天提高到80天,工程投工315.39萬工日,投資578萬元。 [7] 
外渡引水工程。1971年12月動工,1972年7月1日建成通水。外渡引水工程建有連拱壩1座,引水渠1條。引水渠平均流量3.92億立方米,豐年雨量可達6億立方米,連拱壩為石砌,位於白沙鎮龍西村龍洞。引水渠全長32.5公里,渠道繞山經萩蘆、梧塘、西天尾、城郊等4個鄉鎮,至東圳水庫左岸溢洪道旁流入庫內,多年平均引水量6052萬立方米,增加東圳水庫來水量和補充南北洋水源之不足,沿途有大小建築物220座,其中單跨40米、長90米的石盤石拱渡槽;單跨23米、長32米的坑口石拱渡槽為較大工程。有進水閘1座,節水閘11座,引洪、排沙閘各1座,排洪涵洞1座,溢水堰3座,公路橋5座.還有人行橋、溢水堰、放水孔等。引水渠共投工645萬工日,投資921萬元,其中國家撥款210萬元。 [8] 

萩蘆溪城市供水

涵江引水工程。1982年10月動工,1983年5月竣工,共投工13.99工日,投資231.75萬元。工程位於萩蘆鄉崇聖村外渡渠道10公里+200米處,水頭差為51.6米。建有進水閘1座,埋設內徑60釐米水泥管道9.79公里,輸水量0.54立方米/秒,日供原水4.5萬噸,管道在涵江黃霞村處分為2條,1條為736甲電台供水,日供原水1.9萬噸;1條以0.26立方米/秒的流量輸向涵江,日供原水2.6萬噸。1989年又投資130萬元,在取水口修建淨化水廠1座,日供水量5萬噸,47個村13萬人受益。1990年,年供水1060萬噸,實現利税40.7萬元。 [9] 
江口華正自來水廠,位於江口鎮新前村前王山上。工程自南安陂陂首引水,埋設2.1公里水泥管自流至一級電泵站,以三台75千瓦電泵提水,揚程62.5米,引進反應池,經過沉澱過濾後注入蓄水3000立方米的清水池,再埋設輸水管23公里,通過管網送到各用户,日供水0.5萬噸。工程於1985年底動工,1986年10月竣工,投資925萬元。江口鎮19個村、13346户、7萬多人口受益,併為鎮工廠企業供水。 [10] 

萩蘆溪水庫

東方紅水庫 東方紅水庫
東方紅水庫,位於江口鎮官莊村,離江口鎮10公里,在福清與莆田交界的蒜溪上,庫容2120萬立方米,其中死庫容150萬立方米,屬中型水庫,庫內淹沒土地1514畝。1966年10月動工,1969年5月竣工,歷時2年7個月。灌溉面積3萬畝,其中駐軍1萬畝。 [11] 
監樓水庫,位於新縣鎮上茅村,離新縣鄉5公里。壩址為岩石基礎,壩高22米,頂寬5米,長49米。粘土心牆,迎水坡比為1∶2.25,砌石護坡,背水坡比為1∶1.5、1∶2.3、1∶2,草皮護坡。庫容量133.57萬立方米,死庫容12.45萬立方米。大壩右側砌石箱形輸水涵洞1條,長77米,高0.7米,寬0.5米,輸水流量0.45立方米/秒。大壩左側為溢洪道,岩石基礎,堰型,長61.4米,寬14米,無襯砌,洪峯排洪量79立方米/秒。灌溉面積2700畝,文筆、新縣、張洋、廣宮、鞏溪、上茅等6個村受益。1959年12月動工,1974年5月竣工。 [12] 
大溪水庫,位於莊邊鎮大汾村半坑,離莊邊鄉6公里。壩址岩石基礎,壩高30.8米,頂寬2米,長80米,為砌石拱壩,迎水坡比1∶0.25,背水坡比1:0,拱壩曲率半徑33.5米,圓心角120°。拱壩右側鋼筋混凝土輸水涵洞1條,長11米,內徑0.5米,輸水流量0.5立方米/秒。壩頂溢洪道寬30米,洪峯排洪量142.4立方米/秒。庫容量120.7萬立方米,死庫容10萬立方米。總乾渠長4.3公里,左乾渠17.5公里,右乾渠1.8公里。建築物有渡槽,泄水閘、涵洞各1座,灌溉面積7091畝,有12個村受益。1974年12月動工,1980年11月竣工。 [12] 

萩蘆溪水電工程

外渡水電站,位於外渡引水渠8公里處,建有平屋廠房1座,渠道上建控制閘1座2孔,進水閘1座單孔,壓力管1條,管道縱坡比1:3。1972年秋動工,1975年7月第一號機組竣工發電。1980年春動工擴建第二號機組,同年6月竣工發電。裝機容量共1600千瓦。1989年12月更換機組,1990年3月恢復發電。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