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萊昂·莫伊塞夫

鎖定
萊昂·莫伊塞夫,男,1885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是美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懸索橋的領軍人物,也是全鋼製橋的早期推行者。 [1]  設計了建於1938-1940年間的美國華盛頓州的塔科馬海峽大橋(Tacoma Narrows Bridge)。 [1-2] 
1940年11月7日,建成開通僅4個月的塔科馬海峽大橋坍塌,成為現代橋樑建築史上最為標誌性的災難,也成為物理學工程學的經典研究案例。 [3] 
中文名
萊昂·莫伊塞夫
國    籍
美國
畢業院校
哥倫比亞大學
職    業
橋樑專家
代表作品
塔科馬海峽大橋
性    別

萊昂·莫伊塞夫人物經歷

1885年,莫伊塞夫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僅三年後便加入紐約市橋樑部門,並參與到20世紀20至30年代幾乎所有大型懸索橋的設計中。他曾發表一篇關於曼哈頓大橋建造的文章,該文章迅速為他贏得了國際聲譽,在工程界極負盛名。 [3] 

萊昂·莫伊塞夫人物作品

萊昂·莫伊塞夫(右一) 萊昂·莫伊塞夫(右一)
萊昂·莫伊塞夫是美國華盛頓州的塔科馬海峽吊橋(Tacoma Narrows Bridge)——是當時僅次於金門大橋喬治·華盛頓大橋的世界第三長吊橋——的設計者。
莫伊塞夫打算採用2.4米的普通鋼樑代替原計劃中7.6米的桁架樑。這不僅將建造成本大幅降低至640萬美元,還使得大橋更加的纖細優雅。1940年7月1日,塔科馬海峽大橋如期建成通車。 [2]  [4] 

萊昂·莫伊塞夫人物事件

塔科馬海峽吊橋垮塌 塔科馬海峽吊橋垮塌
1940年11月7日,塔科馬海峽吊橋建成開通僅4個月,技術人員在7:30測得風速為38英里/小時,兩小時後增強至42英里/小時,而此時的塔科馬海峽吊橋,橋面波浪形起伏已達1米多。瘋狂的扭動使得路面一側翹起達8.5米,傾斜達到45度。最終,承受着大橋重量的吊索接連斷裂,120多米的大橋主體轟然墜入塔科馬海峽。 [3] 
大橋坍塌後,美國組建了一個事故調查委員會。其中成員就包括空氣動力學家馮·卡門(Theodore von Kármán)。吊橋倒塌後第二天,著名物理學家馮·卡門覺得此事不妥,便用一個塔科馬海峽吊橋模型進行試驗。結果不出他所料,塔科馬海峽吊橋倒塌事件的元兇,正是“卡門渦街”引起的橋樑共振。當然,設計之初,為了美觀和節省投資,莫伊塞夫使用過輕的物料,並將大橋從7.6米高的鋼桁架主樑降至2.4米高的鋼板梁,也是釀成災難的原因之一。 [2] 
塔科馬海峽吊橋事件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它既是現代橋樑建築史上最為標誌性的災難,也成為物理學工程學的經典研究案例。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