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萊布尼茨學會

鎖定
萊布尼茨學會,Leibniz-Gemeinschaft,德文全稱Wissenschaftsgemeinschaft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e. V.(戈特弗裏德-威廉-萊布尼茨協會),中文又翻譯作萊布尼茨協會、萊布尼茨科學聯合會等,是一家德國各專業方向研究機構的聯合會,學會成員包括84家大學外的研究機構(2013年),總部位於德國首都柏林。研究領域涵蓋自然科學工程科學環境科學、經濟科學、社會科學、地球科學人文科學,基礎科學研究與應用相結合,與高等院校、工業界及其它國內外研究機構合作緊密。萊布尼茨學會共有工作人員約13800人,經費14億歐元(2011年)。
中文名
萊布尼茨學會
外文名
Leibniz-Gemeinschaft(德文)
Leibniz Association(英文)
屬    性
協會
總部地點
德國柏林
其它別稱
萊布尼茨研究所

萊布尼茨學會學會簡介

萊布尼茨協會的前身為經過評價後保留下來進入藍名單的原東德的研究所,以後又增加了一些西部的研究所。現有研究所84個,1.25萬名員工,其中,5000名為科學家,另有1300名博士生與博士後。經費總量約14億歐元,其中1/3為通過與大學競爭得來的項目經費,2/3為政府撥款包括聯邦與州政府的撥款。

萊布尼茨學會發展歷史

德國非大學研究的歷史比萊布尼茨協會的歷史要遠得多。1652年,利奧波第那(Leopoldina)成立,1700年,戈特弗裏德·威廉·萊布尼茲在柏林發起成立了科學學會(Society of Sciences),後來成為科學院(Academy of Sciences)。隨着威廉皇帝學會(Kaiser Wilhelm Society)的成立,這些發展達到了第一個高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盟軍對德國實行了聯邦制,德國擁有強大的聯邦州,控制着自己的文化事務、教育和科學。在經歷了國家社會主義之後,他們想避開一個全能的中央政府。然而,一些研究機構會使任何一個聯邦大陸的融資能力不堪重負。因此,甚至在聯邦共和國成立之前,1949年3月在科尼格斯坦舉行的西德聯邦會議上就簽署了《科尼格斯坦協定》(Königstein Agreement)。在這項協議中,他們承諾,如果大型研究機構的財政需求超過一個聯邦土地的財力,它們將聯合資助具有超區域重要性的大型研究機構。
藍名單
20年後的1969年,《德國基本法》(German Basic Law)擴大到包括第91b條,賦予聯邦和州政府在具有超區域重要性和國家科學利益的研究項目上合作的憲法權利。1977年,經過300多個機構的密集談判,確定了46個聯合供資項目,並印在彩色紙上的清單中:藍名單(Blue List)誕生了。
始終受到審查
從1979年起,科學理事會定期對藍名單機構進行評估,以保證高標準的科學業績,並能夠使它們走上早期有針對性發展的軌道。在最初獲得資助的46個機構中,到1989年,有5個機構從聯合供資中撤出,另有6個機構被增加。
在藍名單下,聯邦和州政府創造了一種工具,使它們能夠迅速和靈活地應對科學和科學政策提出的新要求,但處理起來並不容易:例如,1977年(46)至1989年(47)之間,資助的機構總數幾乎沒有變化。藍名單的總支出有限,這一事實導致了所謂的"綜合"原則:資助新成員的唯一辦法就是將一名老成員從藍名單中除名。
德國統一
1990年德國統一使聯邦和州政府聯合籌資發生了重大變化。《統一條約》(Unification Treaty)第38條規定將原民主德國的科學和研究格局納入西德制度。東德科學格局的改革意味着"藍名單"機構的數量幾乎翻了一番。機構總數從1989年的47個增加到1992年的81個,僱員人數從大約5000人增加到9000人。在成功通過科學理事會的評估後,所有34個新成員都被接納。新來者改變了藍名單的形象,將學術重點轉向自然、技術、農業、生命和空間科學。
萊布尼茨協會
1990年,各機構組成了"藍名單夥伴關係(Blue List Partnership)",主要目的是跨機構管理。四年後,大會決定設立一個政策委員會,根據科學理事會的建議討論"藍名單"的未來和自我形象。該委員會的工作導致1995年成立了"藍名單科學協會(Blue List Science Association)"。
1997年,WBL將自己改名為"戈特弗裏德·威廉·萊布尼茨科學協會(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Science Association)"(WGL),這個名稱在今天很少使用,而且只在正式場合使用。它現在通常被稱為萊布尼茨協會。
雖然這些機構本身仍然是自治實體,但其自組織的目標包括更密切的學術合作(如萊布尼茨研究聯盟Leibniz Research Alliances和萊布尼茨網絡Leibniz Networks)、定期交流信息和經驗、在共同關心的問題上的合作及其在政治領域的外部代表性,以及與公眾的關係。為此,萊布尼茨協會最初在波恩設立了總部。2006年,設立了歐盟事務布魯塞爾辦事處,並設立了柏林辦事處。2010年選舉了第一位全職總統,2012年,波恩辦事處關閉,總部遷往柏林中心。
早在1998年,為了進一步鞏固結構,設立了一個由外部成員組成的參議院,作為一個監督和諮詢機構,由聯邦和州政府的代表、公眾人物、科學家和科學組織的代表組成。 [1] 

萊布尼茨學會科研定位

萊布尼茨協會定位於問題導向的研究,同時提供諮詢與服務。研究所分為人文與教育、經濟、生命科學、數學、自然科學與工程以及環境科學等學科領域。這個組織把自己看作是大學、工業界、政界和政府 機關的合作伙伴。萊布尼茨各研究所進行具有國際水平的、面向實際應用的基礎研究。這些研究所的實力體現在研究課題的多樣性和研究科目交叉性上。科研的目的是解決教育、科研和技術領域現已提出的未來任務,所以許多萊布尼茨研究所都是為了解決某個具體的社會問題而成立的 。

萊布尼茨學會研究機構

萊布尼茨協會機構分為五個部分。
  • A.人文和教育
機構名稱
地點
縮寫
德國礦業博物館
波鴻
DBM
德國成人教育研究所 - 萊布尼茨終身學習中心
波恩
DIE
法蘭克福
DIPF
慕尼黑
DM
德國航海博物館
DSM
格奧爾格·埃克特國際教科書研究所
不倫瑞克
GEI
紐倫堡
GNM
赫爾德歷史研究所
馬爾堡
HI
德國語言研究所
曼海姆
IDS
萊布尼茨歐洲歷史研究所
美因茨
IEG
當代歷史研究所
慕尼黑、柏林
IfZ
基爾大學萊布尼茨科學教育與數學研究所
基爾
IPN
萊布尼茨媒介研究所
圖賓根
IWM
羅馬 - 日耳曼中央博物館, 史前史和早期歷史研究所
美因茨
RGZM
特里爾大學萊布尼茨心理學信息資料研究所
特里爾
ZPID
波茨坦EV當代史研究中心
波茨坦
ZZF
  • B. 經濟學、社會科學、地區基礎設施研究
機構名稱
地點
縮寫
空間研究與規劃學院– 萊布尼茲空間科學論壇
漢諾威
ARL
柏林
DIW
德國斯派爾公共行政研究所
斯派爾
FÖV
萊布尼茨社會科學研究所
柏林,科隆和曼海姆
GESIS
GIGA德國全球和區域研究所研究全球和區域研究萊布尼茨研究所(直到2005年德國的海外研究所(DUI))
漢堡
GIGA
黑森州和平與衝突研究基金會
法蘭克福
HSFK
萊布尼茨轉型經濟體農業發展研究所
哈雷
IAMO
萊布尼茨研究所
萊比錫
IfL
Ifo研究所 - 慕尼黑大學萊布尼茨經濟研究所
慕尼黑
ifo
基爾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
基爾
IfW
萊布尼茨生態與區域發展研究所
德累斯頓
IÖR
萊布尼茨區域發展與結構規劃研究所
施特勞斯貝格
IRS
哈雷經濟研究所研究
哈雷
IWH
威斯特法倫州經濟研究所
埃森
RWI
社會經濟組織DIW
柏林
SOEP
柏林社會研究科學中心
柏林
WZB
德國國家經濟學圖書館 - 萊布尼茨經濟信息中心
漢堡、基爾
ZBW
歐洲經濟研究中心
曼海姆
ZEW
  • C.生命科學
機構名稱
地點
縮寫
萊布尼茨預防研究和流行病學研究所
BIPS
Bernhard-Nocht熱帶醫學研究所
漢堡
BNI
德國糖尿病中心-萊布尼茲糖尿病研究中心
杜塞爾多夫
DDZ
德國食品化學研究中心
弗賴辛
DFA
德國研究中心
努特塔爾
DIfE
德國靈長目動物研究中心-萊布尼茨靈長類動物研究所
哥廷根
DPZ
德國風濕病研究中心
柏林
DRFZ
萊布尼茨研究所DSMZ - 德國微生物和細胞培養中心
不倫瑞克
DSMZ
萊布尼茨農場動物生物學研究所
杜梅爾斯托爾夫
FBN
萊布尼茨年齡研究所-弗裏茨·李普曼研究所
耶拿
FLI
萊布尼茨分子藥理學研究所
柏林
FMP
博斯特爾研究中心-萊布尼茨醫學和生物科學中心
Borstel
FZB
萊布尼茨天然產物研究和感染生物學研究所
耶拿
HKI
萊布尼茨實驗病毒學研究所
漢堡
HPI
萊布尼茨工作研究中心
多特蒙德
IfADo
萊布尼茨神經生物學研究所-學習和記憶神經生物學研究中心
馬格德堡
IfN
萊布尼茨植物生物化學研究所
哈雷
IPB
萊布尼茨植物遺傳學和作物研究所
噶特斯勒本
IPK
萊布尼茨環境醫學研究所
杜塞爾多夫
IUF
萊布尼茨動物園和野生動物研究學會
柏林
IZW
森根堡自然研究協會
法蘭克福
SGN
森根堡自然研究協會-萊布尼茨洪堡大學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研究研究所
柏林
MfN
科隆
ZBMed
亞歷山大·柯尼希動物學研究所和博物館- 萊布尼茨陸地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波恩
ZFMK
  • D.數學、自然科學及工程學
機構名稱
地點
縮寫
萊布尼茲天體物理學研究所
波茨坦
AIP
費迪南德·布勞恩研究所,萊布尼茨高頻技術研究所
柏林
FBH
FIZ卡爾斯魯厄 - 萊布尼茨信息基礎設施研究所
卡爾斯魯厄
FIZ KA
萊布尼茨大氣物理研究所
屈赫隆斯博爾恩
IAP
萊布尼茨固態與材料研究所
德累斯頓
IFW
高性能微電子/萊布尼茨微電子創新研究所
奧得河畔的法蘭克福
IHP
萊布尼茨晶體生長研究所
法蘭克福
IKZ
萊布尼茨新材料研究所
薩爾布呂肯
INM
萊布尼茨等離子體科學和技術研究所
格賴夫斯瓦爾德
INP
萊布尼茨表面改性研究所
萊比錫
IOM
萊布尼茨高分子研究所
德累斯頓
IPF
萊布尼茨分析科學研究所
多特蒙德
ISAS
Kiepenheuer太陽能物理研究所
弗萊堡
KIS
萊布尼茨羅斯托克大學催化研究所
羅斯托克
LIKAT
Schloß Dagstuhl – 萊布尼茨計算機中心
瓦登
LZI
玻恩非線性光學與短脈衝光譜學研究所
柏林
MBI
奧博沃爾法赫數學研究所
奧博沃爾法赫
MFO
保羅·德魯德固體電子研究所
柏林
PDI
漢諾威技術信息庫
漢諾威
TIB
維爾斯特拉斯應用分析和隨機指標研究所
柏林
WIAS
  • E.環境科學
機構名稱
地點
縮寫
萊布尼茨農業工程研究所
波茨坦、波爾寧
ATB
萊布尼茨對流層研究所
萊比錫
IfT
萊布尼茨淡水生態與內陸漁業研究所
柏林
IGB
萊布尼茨蔬菜和觀賞植物研究所
格羅斯貝倫、愛爾福特
IGZ
萊布尼茨波羅的海研究所
瓦爾內明德
IOW
萊布尼茨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前身為GGA地質研究所)
漢諾威
LIAG
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
波茨坦
PIK
萊布尼茨農業景觀研究中心
明歇貝格
ZALF
萊布尼茲熱帶海洋生態中心
ZMT

萊布尼茨學會研究評價

萊布尼茨協會2002年通過決議,所有研究所每7年接受總部評價,由聘請的外部專家評價。評價結果分三類:優秀、合格與不合格。評價結果為優秀的研究所7年後再接受評價;評價結果為合格的研究所繼續保留3年經費支持,3年後再次評價;評價結果為不合格的研究所關閉。評價報告呈交董事會,董事會根據評價報告向聯邦和州政府提出關於該研究所的建議報告。評價報告出來後很快公開發表,在發表前先徵求研究所的意見,明確的錯誤可以修改,但結論不能修改,研究所寫的反駁報告也不予理睬。自2002年夏天開始至2003年底,已有17個研究所接受評價,公開發表了9個研究所的評價報告,其中6個研究所被評為優秀,3個被評為合格。
與德國馬克思普朗克學會一樣,萊布尼茨協會的評價方法也是採用外部專家到所評價。專家由總部任命,研究所可以要求某些專家迴避。1/3的專家來自國外,要求國外專家熟悉德語,評價時的工作語言是德語。提前2年確定評價時間,提前3-4個月向專家提供評價材料,專家到所考察2天。評價工作由總部評價處直接組織,除組織工作外,評價處人員寫評價紀要,並提醒專家問題討論等。萊布尼茨協會評價組織者參與到專家評價過程之中,以保證評價報告在各研究所的一致性。
萊布尼茨學會 萊布尼茨學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