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山

(廣西作家中篇小説《雞毛信》作者)

鎖定
華山 (1920年~1985年),廣西龍州人。中共黨員。1935年參加上海學生救亡運動,1938年入延安魯藝學習。曾任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新華日報》、《冀察熱遼日報》、《東北日報》記者。1949年後歷任新華通訊總社記者,中國作協廣東分會專業作家,《人民日報》編輯。20世紀4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195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報告文學集《遠航集》,電影文學劇本《雞毛信》,新聞特寫集《踏破遼河千里雪》、《英雄的十月》,長篇報告文學《戰士囑託的報告》等。 [1] 
中文名
華山
別    名
西嶽
牧荊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廣西龍州鎮西街
職    業
作家
性    別

目錄

華山人物生平

華山(1920年~1985年),原名楊華寧,廣西龍州人,1920年1月17日出生。華山自幼聰明好學,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他在龍州讀書時,他的語文兼英語老師,同時也是他的表哥閉肇安,看到他有文學天賦,就專門在文學方面指導和培養他,使他從小就打下了良好的文學功底。現在,據閉肇安的兒子、也就是華山的表侄子閉立明介紹,華山曾向閉肇安説,之所以取名“華山”,是因為他們在龍州的祖墳地名為“閉華山”(在今天的彬橋鄉黃家村),以前有“龍脈地華山”之説,華山的祖輩亦有人考取日本早稻田大學,華山領悟其深意,併為了永遠記住自己的祖地而取名“華山”。知情的人説,是這“龍脈地華山”使華山走出龍州,到南寧、上海、延安,一直到北京,成為全國名人。
1934年,華山考入上海泉漳高中。華山追求真理和進步,在學校裏他認真閲讀進步書籍,並組織讀書會,組織同學們閲讀《共產黨宣言》等進步書刊。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具有革命精神和理想的華山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組織救國會。第二年,學校當局以“圖謀不軌”為名,將他開除出校。離開學校以後,華山參加了進步的羣眾性青年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投身抗日救國運動中。1937年8月,“淞滬抗戰”爆發,經張愛萍將軍介紹,華山參加了中共領導的江蘇遊擊訓練班及上海游擊隊。第二年又轉到西安安吳堡北青年訓練班學習,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來又轉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美術系學習刻畫。
1939年1月,華山從魯迅藝術學院美術系畢業後,到中共中央機關報《新華日報》任記者。1944年至1949年,華山任中央軍委政治部、中央軍委東進縱隊新華社特派戰地記者、《翼熱遼日報》《東北日報》記者等。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華山作為戰地記者三赴朝鮮,冒着生命危險到前線進行採訪,寫下了很多生動感人的文章。1957年華山調任中國作協任專業作家。1965年,華山由中國作家協會調到河南省文聯創作組,1974年任廣東省文聯副主席,1980年調任《人民日報》社記者。1985年9月22日,華山因病在廣州逝世,享年65歲。
華山是一個多才多藝的著名新聞記者、作家,是中國新聞界的一代明星。華山從16歲開始創作,他一生走過了65個春秋,就把其中的49個春秋都獻給黨的新聞和文學事業。他是一名先鋒戰士,始終把筆當作武器,勤奮筆耕,刻苦創作,創作出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他的木刻作品有《爸爸,我也要去打日本》、《仇》、《列寧頭像》等近百幅。文學作品有報告文學、通訊、散文、小説、詩歌等。其代表作有:抗戰時期的散文《趕路》、短篇小説《雞毛信》,報告文學《窯洞陣地戰》、《碉堡線上》、《我們還要回來的》、《踏破遼河千里雪》、《尖兵》、《神河斷流》、《大戈壁之夜》、《承德撤退》、《英雄的十月》、《山中海路》等。反映抗美援朝的通訊《清川江畔》、《萬里縱橫到處家》等。還有後來的作品《旱井世界》、《劈山太行側》等。他還出版了37萬多字的《遠航集》,以及《華山戰地通訊選》、《朝鮮戰場日記》、《華山文集》、《戰士囑託的報告》等。其中短篇小説《雞毛信》和報告文學《英雄的十月》、《清川江畔》分別選入小學、中學和大學語文教科書。《雞毛信》被畫成連環畫和改編拍攝成同名電影后,曾感動和教育了幾代青少年觀眾,併為新中國最早獲得了國際電影節大獎。《雞毛信》還被譯成西班牙、印尼、俄羅斯語等在國外出版發行。1944年華山和彥涵創作的《狼牙山五壯士》木刻連環畫,被周恩來帶到重慶,轉送給一位美國記者,美國《生活》雜誌將之印製成英文袖珍本。不久這本口袋書在盟軍戰士中流傳開來。直到今天,在美國、法國、英國、俄羅斯等國家博物館的二戰展廳中都能看到這本藍色封皮的小書。
華山寫出的文章很有氣勢,且生動感人。他的才華得到不少名人名家的肯定,時任新華社社長的穆青説,“他的才華超過我們同時代的許多人”。華山的文友、作家南丁寫了一篇文章這樣評價華山的名作《雞毛信》:“《雞毛信》取材於抗戰時期,通過兒童團員海娃為八路軍游擊隊送雞毛信,幾經險阻,充分顯示了海娃機智勇敢與不屈不撓的精神。這種精神來自他愛國愛家愛父老鄉親的本質,儘管影片中沒説一句這樣表白的話,但是、這種內涵讓每個觀眾都看出來了,都被深深感動了。海娃是英雄,是個僅僅十來歲的小英雄,小年齡辦成了大事。中國人經過八年抗戰,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寫下了史無前例的一筆,這當中,就有象海娃這樣的許多出人意料的表現。如果不是那個時代的人,對抗日戰爭不熟悉,沒有憂國憂民的大抱負,任憑其極盡其能胡編胡造也是造不出來的。”南丁還説:“對華山每部作品裏散發出的英雄氣質,我只有崇拜景仰的份兒——他那謀篇佈局、那質感文字、那恢弘氣勢,依然使我折服。”在當時的新聞界,華山寫出的東西都被人們稱為“乾貨”,“乾貨”就是好東西的意思。華山也常説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華山把手中的筆當戰友、當武器,有一次,他對前來探望他的一位新華社記者説:“當記者就要寫文章、出精品,不能把筆丟了。”直到病魔在奪去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還緊緊握着手中的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與華山相濡以沫、攜手晚年的是我國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紅線女真名叫鄺健廉,“紅線女”是藝名。紅線女有較高的文學修養,能吟詩作詞,能編劇本,也能寫優美的散文。上世紀60年代初,她和前夫馬師曾離了婚,“文革”中她也遭受了迫害。紅線女早就關注華山,欽佩華山的才華。1973年,華山和紅線女結婚,婚後,華山調到廣東,家庭生活美滿、幸福。
1979年4月對越自衞還擊戰結束後不久,華山以廣東省文聯副主席的身份,率廣東省的文藝工作者們到龍州縣考察、採風。到龍州後剛放下行李,他就急切地向招待所工作人員打聽閉肇安老師的情況,工作人員告訴他後,他迫不及待地直奔龍州一中,拜訪他的恩師、表哥閉肇安。當晚,華山在龍州一中閉肇安老師的家裏吃飯,席間,閉老問華山:“你的愛人在哪裏工作?”華山説:“我現在的愛人是紅線女,以前我們在‘五·七’幹校就認識有感情了,紅線女是龍州的媳婦呢!”當時,紅線女紅遍大江南北,在龍州也是家喻户曉,大家都為紅線女是龍州媳婦而感到驕傲。第二天,閉肇安與兒子閉立明到華山住的招待所拜訪,華山向閉肇安父子介紹了他離開龍州後主要的學習、工作、生活和文學創作情況。他還説龍州永遠是他的家,希望家鄉建設得越來越好。
在龍州,華山故地重遊,到他位於龍州西街的舊居看看,還被邀請到龍州縣文化館舉辦的文學創作學習班講課。他勉勵參加學習班的青年文學愛好者們加強學習,深入生活,努力創作,創作出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時代的文藝精品。華山還應參加學習班的學員要求,講了幾句龍州土話,鄉音未改,大家都感到很親切。
華山這次率隊到龍州,他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受人民日報社的特邀,寫一篇反映自衞還擊戰坦克部隊的報告文學。所以,華山在龍州一個多星期的時間裏,他幾乎每天都到水口邊關的坦克部隊駐地採訪,後來,他以新華社特約記者的名義,在人民日報發表了報告文學《戰士的囑託》,該報告文學獲得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榮譽獎。
華山離開龍州時,特地送給表哥閉肇安恩師、閉肇安的孫子和孫女各一支英雄牌金筆,鼓勵她們好好學習,將來也拿起筆寫文章、寫好文章。回到廣州以後,華山還特地給閉肇安的兒子、表侄子閉立明寄來《三國演義》、《水滸傳》、《儒林外史》三部古典名著,也鼓勵愛好文學的閉立明寫文章。
華山的家鄉情結很濃,一直到去世他都説自己是龍州人。上世紀80年代,南寧粵劇團經常到廣州演出。當時,報紙上就以《廣西媳婦紅線女親自接見南寧粵劇團》為題進行宣傳,紅線女到南寧演出時,也自稱廣西媳婦。一個是被譽為國寶級的粵劇名伶,另一個是大名鼎鼎的作家,紅線女、華山伉儷成為當時報刊爭相追捧的對象。有的記者不明底細,或是出於宣傳需要,他們在報刊上把華山寫成是南寧人。為此,華山心裏不高興,後來他在病重彌留之際,特別交待紅線女的女兒紅虹説:“我的祖籍、出生地是龍州,以後叫人家不能亂寫了,一定要寫我是龍州人!”
華山於1985年9月病逝後,遵照他的遺囑,他的骨灰灑在了他曾戰鬥過的太行山下的清漳河裏。當年,在日寇“掃蕩”中,左權將軍和《新華日報》華北版的50位戰地記者就壯烈犧牲在這裏。太行山的父老鄉親忘不了他們的親人,留下華山的部分骨灰埋在左權縣“新聞烈士墓”的西側,讓他和戰友們永遠在一起。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