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家衚衕

鎖定
華家衚衕位於瀋陽大東區。衚衕之名初見於元代,今泛指規模較小的街巷道路。西城區歷史上位於元大都城與明北京城西半部,清代沒有很大的變化,今道路體系仍保持元明格局,故衚衕名稱經700多年仍在普遍使用。
中文名
華家衚衕
外文名
China alley
所屬地區
瀋陽大東區
名字起源
元代
特    點
排列整齊,狀如棋盤
相關記載
沙門島張生煮海

華家衚衕歷史沿革

華家衚衕 華家衚衕
元大都城分50坊,其中19坊在今區境內。坊裏的宅第、房屋、院落互相連接,其間形成一條條通道,排列整齊,狀如棋盤。這些通道多為東西走向,間距約77米,寬度大體分為37.2米、18.6米和9.3米三等,其中9米多寬的一般稱衚衕。明北京城的日忠坊、發祥坊、日中坊、朝天宮西坊、河漕西坊、鳴玉坊、積慶坊、金城坊、咸宜坊、安富坊、阜財坊、小時雍坊、大時雍坊等13坊在今區境內,據《明北京城復原圖》所載,今區境內有街巷約230條,其中稱衚衕的有141條,約佔街巷總數的64%。清北京城內城設八旗管地,其中正黃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在今區境內,據《京師坊巷志稿》記載,今區境內有街巷約576條,其中稱衚衕的有322條,約佔街巷總數的56%。明、清時因廢棄了元代的一些大面積建築羣和衙署、府第、倉庫及場地,擴建城池,增建住宅,又由於河湖水系等地形影響,形成一些斜衚衕、彎衚衕、半截衚衕和死衚衕(不通行的衚衕)等不規則的衚衕,街巷衚衕也逐漸變多變窄。明北京城的衚衕數大約為元大都時的40倍。民國年間,內二區、內四區及內五區至內七區的一部分在今區境內,街巷數量增55900多條,其中稱衚衕的約佔街巷總數的40%。至1949年底,區境內有街巷1101條,其中稱衚衕的有399條,佔街巷總數的36.2%。1965年北京市政府進行地名整頓,確定街巷名稱983個,其中稱衚衕的有528個,佔街巷總數的53.71%。80年代後,對危舊房屋進行大規模改造,形成一些樓房居住區和大型建築,並擴展、合併道路,街巷衚衕數量逐漸減少。至1991年,區境內共有街巷約910條,其中稱衚衕的有506條,佔街巷總數的55.6%。551997年底,區境內共有街巷835條,其中稱衚衕的還有468條,佔街巷總數的56%。西城區街巷衚衕兩側建築以具有傳統風格的平房四合院為主,寺廟、官署、王府遺蹟眾多。由舊城門包括德勝門西直門阜成門、宣武門等內、外大街將城區劃分為若千街坊地塊,具有“橫平豎直、四通八達”的特點。也有少數例外,什剎海邊的後海北沿、白米斜街、鴉兒衚衕等20多條斜街和舊河道上形成的西斜街、趙登禹路等街巷,為不規則走向的衚衕。全區衚衕平均寬4.1米,平均長240米。 [1] 

華家衚衕衚衕特色

西城衚衕之最區境內最長的衚衕是西絛衚衕,全長1130米;最短的衚衕為恭儉一巷、小麻線衚衕和北長街西小巷,約長50米;最寬的衚衕是靈境衚衕,寬約14米;最窄的衚衕有萬年衚衕、南長街西巷和帽局衚衕,寬約1.5米,最窄處只有1米寬。最曲折的衚衕是八道灣衚衕,有八九道轉彎。
華家衚衕 華家衚衕
衚衕名稱西城區街巷按照通名分類,有街、路、衚衕、巷、條、裏、沿(用在河湖畔地帶街巷名稱)、灣、大院、道等10多種,其中以街、巷和衚衕為主,尤以衚衕為最多(見表)。按照專名分類,名稱的含義大體可分10多類,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橋樑、水井等特殊標誌,寺廟觀祠、官府衙署、倉庫、營地、王公權貴府第,市場、商品,工場、作坊、人物、生活用品或器具,以及反映社會生活及道德規範的抽象詞彙等。這些名稱雖歷經演變,仍保留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痕跡。①以人為名。主要有:劉蘭塑衚衕,“劉蘭”指的是元代雕塑家劉元;力學衚衕,1965年前稱李閣老胡同。李閣老指明孝宗時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當年其府第位於衚衕北側;三不老胡同,明代稱三保老爹衚衕、三保衚衕,因明初三保太監鄭和府第在此得名,清代諧音稱三不老胡同,俗稱三不老、三伯老胡同。此外,有以人物爵位命名的武定侯衚衕,或以當地名人、大户,或以平民百姓、小商販、小手工業者命名的孟端衚衕、劉海衚衕、林家衚衕、西馬家衚衕、華家衚衕(今華嘉衚衕)等。②以官府衙署為名。主要有:大六部口街、小六部口衚衕,清代始稱六部口,六部一般指吏部、禮部、户部、工部、刑部和兵部,在這裏是官府衙門的統稱;兵部窪衚衕,因在明初所設中央官府兵部西側,地勢低窪而得名,後兵部遷至皇城東,此地仍沿舊稱;惜薪衚衕,因明代衙署惜薪司設此得名。惜薪司是管理宮廷柴炭的衙署。清代改為供應宮廷內用,原稱惜薪司衚衕,簡稱惜薪司,1965年定名惜薪衚衕。此外還有按院衚衕、學院衚衕察院衚衕兵馬司衚衕會計司衚衕機織衞衚衕、北太常衚衕等。③以寺廟觀祠為名。主要有:宮門口橫衚衕、西廊下衚衕等。因建於明代宣德年間的朝天宮得名,後在朝天宮範圍逐漸形成的衚衕包括宮門口橫衚衕、宮門口頭條至五條,宮門口東、曲岔,東、中、西廊下衚衕等。其中,以宮門口命名的衚衕大體位於朝天宮宮門附近。東廊下衚衕、西廊下衚衕因位於朝天宮廊房位置得名。此外還有宏廟衚衕、真武廟路、寶產衚衕、永泰衚衕、雙寺衚衕、碧峯衚衕、清秀巷、弘善衚衕、興華衚衕、大乘衚衕、承恩衚衕、靈境衚衕、雙吉衚衕及石燈衚衕等。④以地埋位置、地形或地貌為名。主要有:前海南沿、後海北沿、西海西沿、後海夾道、濱海衚衕等。因位於什剎海沿岸得名,什剎海包括西海、前海和後海,直接以三海命名的衚衕共有13條,多為斜街。頭髮衚衕,因衚衕又細又長,而且彎彎曲曲得名。前、後羅圈衚衕清代同稱羅圈衚衕,因衚衕呈環狀,形似羅圈得名。此外,形象比喻衚衕地形的還有:煙筒衚衕、筆管衚衕、豬尾巴衚衕(今朱葦箔衚衕)、狗尾巴衚衕(今高義伯衚衕)、後牛角衚衕、玉帶衚衕、月芽衚衕、鑰匙衚衕、弓背衚衕、東轎杆衚衕和西轎杆衚衕、磨盤院衚衕、丁字衚衕、花枝衚衕、褲子衚衕(今庫資衚衕)、抄手衚衕、口袋衚衕等。形容地貌的有:下崗衚衕、高坡衚衕(今高柏衚衕)、葦坑衚衕等。⑤以橋樑、水井等特殊標誌為名。主要有:百花深處衚衕,相傳明代有張姓夫婦在此闢園種植牡丹、芍藥,當時城中名士多來遊賞,稱此地為百花深處。清代花園荒 廢,形成街巷,遂稱百花深處衚衕,後簡稱百花深處;磚塔衚衕,因衚衕東口青磚塔而得名。青磚塔是元代佛教大師萬松行秀禪師的墓塔,又稱萬松老人塔;明代起出現的與冰窖有關的街巷衚衕名稱較多,有冰窖口衚衕、冰潔衚衕和秀潔衚衕,老北京百姓挖窖藏冰,冬季貯存,夏季出售;今趙登禹路、太平橋大街和佟麟閣路一線在元、明時是西城重要水道,沿水道出現一些以橋命名的街巷衚衕,有廠橋衚衕、銀錠橋衚衕、小石橋衚衕、織女橋衚衕。此外還有鐵影壁衚衕、石碑衚衕、小銅井衚衕、小石虎衚衕、西栓衚衕、三道柵欄衚衕等。⑥以市場或商品為名。主要有:羊肉衚衕,元大都時西四十字路口一帶為集市,其中米市、面市、羊市、馬市、牛市、駱駝市和驢騾市7市俱在羊肉衚衕附近,有羊肉角頭之稱,明代始稱羊肉衚衕;藕芽衚衕,地近護國寺街,明清兩代護國寺廟會是城內一大廟會,街北的藕芽衚衕因地近廟會,販賣鮮藕、黃豆芽、綠豆芽等小販常聚於此而得名。此外還有小市衚衕、小市口衚衕、羊皮市衚衕、大錢市衚衕、棉花衚衕、劈柴胡同(今闢才衚衕)等。⑦以倉庫、營地為名。主要有:太平倉衚衕王府倉衚衕後廣平胡同。⑧以工場、作坊為名。主要有:北草廠衚衕大石作衚衕、小石作衚衕、大醬坊衚衕、蔣養房衚衕、皮庫衚衕。⑨以動植物為名。主要有:獅子衚衕、鴉兒衚衕、松樹衚衕、棠花衚衕、杏花天衚衕。⑩以生活用品或器具為名。主要有:氈子衚衕、鐵爐衚衕、大盆兒衚衕、抽屜衚衕、盒子衚衕、鎖鏈衚衕、鑰匙衚衕、筆管衚衕、新簾子衚衕、小麻線衚衕。(11)以反映社會生活、道德規範的抽象詞彙為名。主要有:弘善衚衕、恭儉衚衕、尚勤衚衕、養廉衚衕等。

華家衚衕衚衕文化

名稱演變西城區街巷衚衕名稱自元代至今未變,並有據可查的是磚塔衚衕。磚塔衚衕的名稱最早見於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衚衕名稱自明代基本未變的有羅兒衚衕、安兒衚衕、八步口衚衕、羊房衚衕、小石橋衚衕、銀錠橋衚衕、太平倉衚衕、石碑衚衕、油坊衚衕、堂子衚衕、惜薪衚衕等。街巷衚衕名稱的變化,主要是隨語音變化而夾。明代河漕西坊的柵欄衚衕,清《乾隆京城全圖》記為沙臘衚衕,後訛傳為紗絡衚衕,1997年併入富國裏。明代的北大橋衚衕,清乾隆年間訛傳為大橋衚衕,清宣統年間則稱大腳衚衕,1911年後諧音改稱大覺衚衕。有些衚衕改名,是因後人不喜歡,或嫌棄,或忌諱,於是進行諧音雅化,選取與原地名音同或音近的字替代。如苦水井改為福綏境,褲子衚衕改為古直衚衕、庫資衚衕,牛蹄衚衕改為留題衚衕,牛犄角衚衕改為留題跡衚衕,狗尾巴衚衕改為高義伯衚衕、高柏衚衕,雞毛衚衕改為錦帽衚衕,屎殼郎衚衕改為時刻亮衚衕等。衚衕改名較多的是在1965年地名整頓中,當時採用諧音或重新命名的辦法,主要將重名、不合時宜的地名改為比較文雅或具有時代特色的名稱,如寶產衚衕明時稱寶禪寺衚衕,因內有寶禪寺得名,1965年諧音改為現名;育德衚衕明時稱石碑衚衕,為避免與西長安街南側另一石碑衚衕重名改為現名;北興衚衕清代因地勢低窪稱作下窪衚衕,後又稱下窪子,1965年更為現名;言志衚衕清代稱煙筒衚衕,因形得名,為避免與其他煙筒衚衕重名,改為言志衚衕;民豐衚衕明代稱舍飯蠟燭寺,以寺得名,清代稱舍飯寺衚衕,1965年改名為民豐衚衕。1981年西城區又一次對全區地名進行整頓,並在此基礎上對標準地名實行規範化管理。
衚衕保護西城區的衚衕中,有400條具有不同歷史、人文、民俗價值,其中有100條具有重要文物價值。1988年西城區對具有歷史文物價值的街巷衚衕製作和安裝衚衕標誌牌。1988年6月安裝完畢第一批10條街巷衚衕標誌牌,1989年6月安裝完畢第二批15條街巷衚衕標誌牌,1989年9月安裝完畢第三批25條街巷衚衕標誌牌。1990年9月安裝完畢第四批32條街巷衚衕標誌牌。同時,北京市政府已將集中體現北京舊城歷史、文化和古都風貌的衚衕與四合院居住區規定為歷史文化保護街區,西城區境內有什剎海歷史文化保護區、西四北頭條至八條傳統衚衕與四合院保護區。什剎海地區著名的衚衕有後海北沿、白米斜街、煙袋斜街、鴉兒衚衕、銀錠橋衚衕和南、北官房衚衕,大、小金絲衚衕等。衚衕內的四合院平房民居保存較好的有西四北三條11號、19號四合院,西四北六條23號四合院等。另外,一些寺廟如廣化寺、火德真君廟、白雲觀關岳廟、昭顯廟,清代王府如醇親王府、恭王府慶王府、鄭親王府、禮親王府、儀親王府、克勤郡王府等,也都在衚衕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