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城鎮

鎖定
華城鎮,舊稱長樂鎮,隸屬於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地處五華縣北部、潭下河、五華河、烏陂河匯合處,距五華縣城27千米,東北與興寧市交界,東南與轉水鎮毗鄰,西南與潭下鎮接壤,西與岐嶺鎮相接,北與龍川縣相連, [1]  轄區總面積224.16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華城鎮有户籍人口126502人。 [2]  截至2020年6月,華城鎮轄3個社區和34個行政村。 [3] 
華城鎮是五華縣老縣城,是全國重點鎮和廣東省級中心鎮,是五華北部商貿、物流、宜居城中心,華城鎮是武狀元李威光故里,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獅雄山遺址獅雄山古塔長樂學宮李威光故居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4] 
2018年,華城鎮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16116萬元,同比增加2128萬元,增長15.21%。工商税收9695萬元,同比增加2379萬元,增長32.52%。 [5] 
中文名
華城鎮
別    名
長樂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
地理位置
五華縣北部、潭下河、五華河、烏陂河匯合處
面    積
224.16 km²
下轄地區
3個社區和34個行政村
電話區號
0753
郵政編碼
514471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區
著名景點
獅雄山遺址
獅雄山古塔
長樂學宮
李威光故居
車牌代碼
粵M
户籍人口
126502人(2019年末)

華城鎮歷史沿革

五華城城隍廟古榕樹 五華城城隍廟古榕樹
西漢,南越王趙佗曾築行宮“長樂台”於華城。
五代乾亨元年(917年),曾是興寧縣治。
宋天禧二年(1018年),稱長樂鎮。
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建置長樂縣,始為長樂縣治。
民國三年(1914年),長樂縣更名五華縣,長樂鎮隨之易名華城鎮。
1950~1955年,為區建制。
1957年,改鄉。
1958年,成立華城公社。
1972年,分出新橋公社。
1978年,再分為華城、興林、河子口3個公社。
1983年,3社合併為華城區。
1986年11月,撤區設華城鎮。 [1] 
五華城西門城樓 五華城西門城樓

華城鎮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6月,華城鎮轄3個社區和34個行政村。 [3] 
華城鎮下轄地區
東區社區
新建村
塔崗村
湖田村
紅星村
西區社區
新四村
城東村
西林村
滿堂村
新橋社區
新五村
齊樂村
興一村
高華村
董源村
華安村
維新村
興中村
南方村
河子口村
民主村
維西村
新興村
黃金村
河亨村
洋田村
城鎮村
高竹村
黃埔村
鐵爐村
新亨村
新一村
萬子村
觀源村
葵富村
新二村



華城鎮地理環境

華城鎮位置境域

華城鎮,地處五華縣北部、潭下河、五華河、烏陂河匯合處,距五華縣城27千米,東北與興寧市交界,東南與轉水鎮毗鄰,西南與潭下鎮接壤,西與岐嶺鎮相接,北與龍川縣相連, [1]  轄區總面積224.16平方千米。 [2] 

華城鎮水資源

五華河、烏陂河、潭下河、新橋河四河交匯於華城鎮。 [6] 

華城鎮礦產資源

五華華城地理位置 五華華城地理位置
華城鎮境內有較豐富的鉬礦、稀土、瓷土和花崗岩石等。 [1] 

華城鎮人口

五華城縣公署 五華城縣公署
截至2019年末,華城鎮有户籍人口126502人。

華城鎮經濟

華城2010-2020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
華城2010-2020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4張)
2018年,華城鎮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16116萬元,同比增加2128萬元,增長15.21%。其中,工商税收9695萬元,同比增加2379萬元,增長32.52%。 [5] 

華城鎮交通運輸

五華城街景 五華城街景
華城交通便利,廣梅汕鐵路、205國道和梅河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鐵路、高速公路均設有上落站和出入口。 [6] 

華城鎮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五華城西區鳥瞰 五華城西區鳥瞰
宋天禧二年(1018年),華城因西漢南越王趙佗曾築行宮“長樂台”於此而得名長樂鎮。民國三年(1914年),長樂縣更名五華縣,長樂鎮隨之易名華城鎮。 [7] 

華城鎮文物古蹟

華城鎮綜述

華城鎮是武狀元李威光故里,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獅雄山遺址獅雄山古塔長樂學宮李威光故居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4] 

華城鎮獅雄山遺址

獅雄山秦漢遺址 獅雄山秦漢遺址
獅雄山遺址,位於五華縣華城鎮塔崗村獅雄山的南面山崗,屬西漢南越國時期,1982年發現。遺址面積1萬多平方米。1984~1990年發掘768平方米,2012年遺址擴至28萬平方米。在山崗東面平台揭露出一處迴廊形宮殿基址,東迴廊依山勢而築,北高南低,全長34米,內寬2米,廊外側為土築牆體,牆高0.5米~1.3米不等,寬1.6米,外沿用河卵石砌散水面。牆內有柱洞遺蹟,柱距2米~2.5米。南迴廊殘長11米,北迴廊殘長17米,寬度不明。三面迴廊圍繞着一處高台,主體建築已被毀,各處迴廊均有通向高台的踏步台階。整體面積約為1400平方米。遺址內出土大量繩紋板瓦、筒瓦,內壁有乳點紋。有少量瓦當,飾捲雲箭鏃紋,個別中心有“定”字反文。出土陶器有罐、盒、碗、盂、網墜、紡輪等,紋飾以方格戳印紋為特徵。石器有斧、錛。還有鐵鍤、銅鏃等。據遺址位置、遺物年代及有關文獻記載綜合分析,應為南越國趙佗所築“長樂台”行宮。
封泥文字 封泥文字
獅雄山遺址是廣東省現有的8個大遺址中首個進行論證籌建的。獅雄山遺址的發現和城中鈐印封泥的出土,解開了粵東北古縣的神秘面紗,填補了史籍記載的缺失。同時,也充分反映了五華秦漢時期的科學、農業、手工業技術研究價值,為探索南越國建立之前趙佗經營龍川的歷史提供了新線索。 [10] 
1989年6月,獅雄山遺址被列入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8]  2019年10月,獅雄山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  2022年4月,入選“廣東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發現”名單(2012-2022)。 [14] 

華城鎮天池古寺

天池古寺 天池古寺
天池古寺,坐落於古循州府(今廣東省五華縣華城鎮秦南越王趙佗勃興之地),地處新橋最高山頂平風台,因高山湧泉而得名。古寺歷史悠久,曾與南華寺,光孝寺並列為廣東省三大古寺之一,古寺始建於東晉年間(358年),已有1600餘年。天池古寺興盛於唐初,最鼎盛之時出家僧眾多達200餘人在寺院安居常住。“文革”期間,古寺被毀,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一場山火把寺院周圍延綿上百千米的原始生態森林一掃而光。古寺也僅有房舍兩間。2012年,在釋戒正師父帶領下,由五華縣人民政府批准重修天池古寺。 [11] 

華城鎮長樂學宮

長樂學宮 長樂學宮
長樂學宮,始建於宋朝,歷代隨着縣治的遷徙多有變遷和重建。直至明成化五年(1469年)才建成座落在華城鎮北隅紫金山下的長樂學宮。長樂學宮的建築形制,按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風格建成宮殿式,坐北朝南,左右對稱,設有照牆,靈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明倫堂,崇聖殿,東廡、西廡等,是嘉應五屬中規模最大的學府之一。
長樂學宮結構嚴謹,被廣東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劃歸五華中學使用,成為學習和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建設人才的重要場所。 [12] 

華城鎮東征軍政治部舊址

東征軍政治部舊址為宗聖祠(曾氏祖祠),位於華城十字街石柱塘北邊,是座清末建築,為客家常見的上五下五三棟進深結構,灰牆瓦頂,石灰地板,石磚天井,門首和上廳左右正面牆上,嵌有人物故事石浮雕。
1994年,東征軍政治部舊址被列入為五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被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3] 

華城鎮家風家訓館

家風家訓館原為雁明書屋,前身為周氏私塾,後來學校改制後成為周氏宗祠,2015年改建成華城人文歷史陳列館,2020年初布展了家訓館,旨在弘揚中華好家風、弘揚客家精神。
家訓館共有2個展廳,面積約為40平方米,展示內容包含客家遷徙歷史、客家祖訓、華城姓氏歌、姓氏家訓及家訓經典書籍和名言等。其中,華城姓氏歌涵蓋了華城鎮主要姓氏約60個,各姓氏家訓木雕共70餘制塊,集中展示了最具有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的各個姓氏優秀家訓家規,內容涉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八德”文化,對於當下“學家訓,立家規,樹家風”的文明實踐有着重要的範導意義。
家風館位於華城鎮城鎮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鍾家祠內,鍾氏宗祠始建於明朝,2017年完成重建,建築為客家常見的上五下五三進深的結構,民國時期曾設縣國民黨黨部、五華日報社,解放後曾設華城農業中學、華城鎮招待所等,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意義。2020年初,華城鎮黨委、政府完成家風館布展。 [13] 

華城鎮地方特產

  • 釀豆腐
釀豆腐 釀豆腐
釀豆腐是一道客家風味傳統名菜,據説源於中原餃子,因南方少麥,客家人便用釀豆腐寄託對北方餃子、中原文化的感情。製作材料需要豆腐、大葱、豬肉等。 [13] 
  • 炸豬肉
炸豬肉承載着華城人們的美好願望——炸,就是旺火、人旺、財旺。炸豬肉的主要材料是肥瘦搭配的“前上肉”或者五花肉,將醃製好的豬肉放入油鍋炸至金黃色,撈起控油即可。將製作好的炸豬肉搭配客家鹹菜,燜煮至炸豬肉軟綿即為一道客家風味濃郁的鹹菜燜炸豬肉。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