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獅雄山遺址

鎖定
獅雄山遺址,位於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華城鎮東南約2千米處,是南越國早期的歷史,秦至西漢早期的建築遺址。 [1-2] 
獅雄山遺址總面積約22萬平方米,可分為衙署區、作坊區和一般居住區,城外有墓葬區。在獅雄山遺址現存的各時期文化堆積中,秦漢遺存所發現的遺蹟和遺物最多,保存最完整,獅雄山遺址確認為秦漢城址。獅雄山遺址考古發現了環繞建築遺址的壕溝和秦至西漢早期的建築遺蹟,二者有機地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性聚落,這為研究秦、西漢時期嶺南地區的城邑形態的演變提供了證據。 [1-4]  [21]  考古研究證明獅雄山遺址先是軍事要地,而後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2019年10月,獅雄山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中文名
獅雄山遺址
地理位置
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華城鎮塔崗村
佔地面積
約 220000 m² [3]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8-0114-1-114
所處年代
秦漢

獅雄山遺址歷史沿革

獅雄山遺址在1982年5月全國文物普查中被發現。後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從1984年至1990年,廣東省考古研究所和五華縣相關單位聯合組成考古發掘隊對該遺址進行了4次發掘。 [4] 
2011年1~12月,為明確獅雄山遺址的年代、佈局、結構和性質,進一步加大廣東省首批大遺址保護的力度,為遺址公園的科學規劃提供充分依據,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獅雄山遺址進行了第五次調查、勘探和試掘, [14]  並對五華河中游兩岸1萬米以內的山崗、河道、農田、沙廠等進行了地表踏查,發現了東周、秦漢、唐宋、明清4個時期的文化和自然遺存。五華獅雄山遺址確認為秦漢城址。 [4] 
獅雄山遺址 獅雄山遺址

獅雄山遺址遺址特色

  • 綜述
獅雄山遺址總面積約22萬平方米,可分為衙署區、作坊區和一般居住區,城外有墓葬區。秦漢時期遺蹟主要分佈於獅雄山南崗經人工修整的四級台地上,被環繞壕溝劃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壕溝將人工壕溝與天然河道有機聯繫起來,構成了一個規模宏大的防禦系統。發現建築基址、排水溝、陶窯、水井、灰坑、灰溝等大量遺蹟。 [21]  發掘工作在遺址中發現了新石器、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唐宋、明清共六個時期的遺存,但因遺址的重複利用和其他不可抗力因素的破壞,在獅雄山遺址現存的各個時期文化堆積中,除秦漢遺存外,其他時期文化堆積極少見有完整、純淨的單位,秦漢時期城址是發掘工作的主要發現。 [18] 
獅雄山是一座由南、北兩個山岡組成的馬鞍形獨立山丘,由於河流的作用,四周形成了面積較大的沖積平原,地勢開闊,水源充足。 [1]  獅雄山遺址發現於1982年,從1984年至2011年12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過5次調查、發掘。第5次試掘,揭露面積500平方米,鑽探面積50000平方米,並對五華河中游兩岸10千米以內的山岡、河道、農田、沙廠等進行了地表踏查,發現了東周、秦漢、唐宋、明清等4個時期的文化和自然遺存,以及秦漢時期的城址。 [15]  由於遺址的重複利用和其他不可抗因素的破壞,在獅雄山遺址現存的各時期文化堆積中,東周、唐宋、明清等時期的遺存均未發現有完整、純淨的單位,秦漢遺存所發現的遺蹟和遺物最多,保存最完整。 [1] 
獅雄山遺址 獅雄山遺址
秦漢時期遺蹟主要分佈於獅雄山南崗經人工修整的四級台地上,面積約34000平方米,被環繞第三、四級台地的壕溝劃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已探明壕溝殘長約330米,距台地邊緣3~8米,平面形狀呈不規則長方形,剖面為斜直壁、弧底,形狀介於“V”和“U”形之間,開口距地表0.35~0.45米,溝口寬4.5~7米、深1.8~2.6米,打破生土。溝內填土分多層,多呈垂弧狀堆積。根據地層及出土遺物分析,壕溝下部堆積的年代為戰國末期至西漢早期。壕溝自北、東、南三面包圍第三、四級台地,經鞍部和南崗南側的自然沖溝連至山下的古高坑水和五華河,將人工壕溝與天然河道有機聯繫起來,構成了一個規模宏大的防禦系統。 [1]  [14] 
  • 秦漢建築基址
獅雄山遺址古代瓦片邊緣 獅雄山遺址古代瓦片邊緣
獅雄山遺址北區的秦漢建築基址主要包括四座建築基址:
一號建築基址位於獅雄山第四級台地的中北部,上部結構因取土破壞不存。該建築基址呈東西向長方形,東西長40米,南北殘寬13~15米。廢棄堆積中含有大量的繩紋瓦片,根據墊土中所出遺物和地層的疊壓關係推斷,此基址經歷了至少三次大規模的擴建。3條排水溝分別位於一號建築基址東側、西側和中部,年代略有早晚,從一號建築基址的規模和擴建的次數來觀察,它應是獅雄山遺址北區的主體建築。
二號建築基址位於獅雄山南崗第四級台地南端,從剖面觀察,共有38層夯土,其內包含有建築材料、鐵釜等遺物,平面呈東西向長方形,東西長11.5米,南北殘寬3.5米,厚0.75~2.2米。其東、西兩端見有基槽,東基槽上部寬3.5米,下部寬2.25米,深0.5米;西基槽不如東基槽規整,上部寬1.85米,下部寬0.9米,深0.5米。從其平面分佈及結合已知考古發掘質料分析,該基址可能為第四級台地南端建築的殘餘夯土。
三號建築基址位於第四級台地東北角,東西長15米,南北長16米,在其平面上發現柱洞13個,呈圓形分佈。結合已知材料分析,此基址可能為角樓、望樓一類建築的基礎部分。
獅雄山遺址 獅雄山遺址
四號建築基址位於第三級台地的西側,目前僅對其進行了局部揭露,出土了大量的紡輪、網墜、陶丸、石磨盤、磨棒等生產工具,建築墊土上散見有柱洞若干。由於揭露面積的限制,無法對其進行全面的認識。該建築基址的西北側發現了陶窯和窯前堆積坑,東側發現了出有鐵礦石、礦渣、紅燒土、封泥、殘鐵器等遺物的大型灰坑,結合建築基址中所出遺物,四號建築基址及其周邊區域很可能是手工業作坊區。
獅雄山遺址壕溝以外的南區僅發現五號建築基址1座,目前發掘的是其南部邊緣的一小部分,建築墊土厚達1.3米,上部見有大量廢棄建築材料,應是建築倒塌後的廢棄堆積,由於試掘面積較小,五號建築基址的平面形狀、結構等情況尚不明確。 [1]  [14] 

獅雄山遺址文物遺存

  • 綜述
獅雄山遺址文物
獅雄山遺址文物(7張)
獅雄山遺址自20世紀80年代發現以來,歷經5次發掘,發現了秦漢時期的大型建築基址、環壕、壕溝、窯址等遺蹟,出土了陶器、鐵器、封泥、石質工具、竹木器具、礦石原料及碳化植物標本等大批重要遺物,是探討秦漢帝國對嶺南地區經營和管理的重要材料。 [11] 
遺蹟:獅雄山遺址發現的秦漢時期遺蹟包括:壕溝1條,建築基址5座,排水溝3條,陶窯1座,水井1座,灰坑21座,灰溝10條。 [1] 
古墓:考古人員在遺址附近發現了幾座西漢墓葬。其中考古人員對遺址東南方向一名為鷓鴣山的地點對一座西漢時期的墓葬進行了發掘。考古發掘墓葬殘長達4.6米,出土器物9件,其中一件青銅杖首引人注目。“這是粵東地區,發現的第一座西漢墓”,它是整個獅雄山秦漢城址的有機組成部分。 [7] 
遺物:獅雄山遺址出土的秦漢時期遺物豐富,包括建築材料、陶器、石器、鐵器以及其他物品。其他物品包括封泥鐵礦石、碳化植物標本等。遺址中發現了20餘種炭化植物種子。
  • 建築材料
獅雄山遺址出土建築材料是秦漢時期遺存中出土最多的遺物,以板瓦、筒瓦為最,瓦當居次,磚類最少。板瓦、筒瓦外面均飾繩紋,內面以凸麻點紋為主,其次為素面,亦有少數在麻點紋中拍印文字、符號;瓦當紋飾主要為渦樹紋;鋪地磚僅發現1塊,素面,磚體兩面扎有成排圓孔。 [1] 
  • 陶器
獅雄山遺址出土陶器包括甕、罐、壺、瓿、盆、盅、釜、燻爐、缽、器蓋、盒、三足小盒、紡輪、網墜、權、丸等。陶質可分為泥質和夾粗砂兩系,以泥質陶為主,夾砂陶僅限於釜等少數器物,且泥質陶多數含有細沙。 [1] 
2011年6月至7月,為配合五華獅雄山秦漢城址的考古發掘工作,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城址附近地區進行了調查和試掘,並在何屋山M1漢墓中出土温酒樽一件。五華獅雄山遺址出土的漢代温酒樽實為高級盛酒器,裝盛的温酒或酎酒主要用於祭祀或宴客。 [12] 
  • 石器
獅雄山遺址出土石器主要有石鑿、石錛、石刀、石矛、磨盤、磨棒等,均為打製和磨製成器。鐵器僅見鐵釜1件,但殘損較甚,難辨器形。 [1] 
  • 封泥
獅雄山遺址出土了不少封泥,其中一枚封泥上只剩一個‘蕃’字,和廣州地區出土的同一時期器物上帶有的‘蕃禺’字體一致;在出土的其它封泥中,有些鈐印有“定楬之印”、“定楬丞印”,有些封泥雖無文字,但多有捆綁及所附器物的痕跡。獅雄山遺址出土的封泥數量多達50枚以上,居嶺南地區單個遺址第一。 [7-8] 
獅雄山遺址文物 獅雄山遺址文物
  • 植物
獅雄山遺址被鑑定出來的植物遺存具體有粟、黍、小麥、粳稻、秈稻、大豆、赤豆、薯、芋,以及水果、蔬菜、調料或者藥材等23種。從城址浮選出秈稻2粒、粳稻3661粒、粟85000粒、小麥129粒、黍2粒、大豆4粒、赤豆9粒等;從城址先民使用過的磨棒、磨盤和石錛等6件石器表層的殘留物中,共提取到184顆澱粉粒,並分析出粟類、麥類和薯、芋等塊根塊莖類三大類型的植物。 [9-10] 

獅雄山遺址研究價值

修復文物 修復文物
獅雄山遺址不僅只是宮殿遺址,而是一座由壕溝和建築遺蹟共同構建的城址,是嶺南城址的新類型,它的發現為嶺南的秦漢城址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獅雄山遺址封泥的出土以及對遺址的年代、範圍和佈局的新認識,為南越國早期歷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線索;作為大遺址保護和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開展的前期工作,為遺址公園的科學規劃提供了科學、充分的依據。 [1] 
嶺南秦代的遺存大多淹沒在戰國晚期的材料之中,此次調查與試掘區分出了戰國末期(秦代)和西漢早期(南越國時期)的遺蹟和遺物,為嶺南秦漢時期的考古研究樹立了新的年代標尺。
獅雄山遺址考古填補南越國早期歷史空白。獅雄山遺址就是南越國早期的歷史;這一次較大規模的發掘,可以認定這裏先是軍事,而後是政治、經濟、文化等;以獅雄山為中心,周圍均發現了年代相關的遺址信息。貨真價實的實物標本,可以填補秦統治嶺南前、也就是南越國早期的歷史。獅雄山遺址考古發現了環繞建築遺址的壕溝和秦至西漢早期的建築遺蹟,二者有機地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性聚落,這為研究秦、西漢時期嶺南地區的城邑形態的演變提供了證據。 [2] 
獅雄山遺址是秦漢南越國時期所設“定楬道”之治所和趙佗所築“長樂台(行宮)”,是研究南越國曆史的重要資料,對揭示秦漢王朝與南越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關係,以及嶺南地區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均有重要價值。 [21] 

獅雄山遺址保護開發

獅雄山秦漢遺址公園,規劃新建博物館、遊客服務中心,公園內模擬秦軍行營、秦縣衙署、朝漢台、漢代街、趙佗授封場景等;保護範圍130000平方米,建設控制地帶200000平方米。 [19] 
獅雄山遺址公園區內規劃五個區:遺址展示區、考古預留區二處、管理服務區、科普教育區、環境協調區。 [20] 

獅雄山遺址文物保護

1989年6月,獅雄山遺址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三批)。 [13]  [16] 
2011年7月,獅雄山遺址被列為廣東省首批大遺址保護項目。 [6] 
2019年10月,獅雄山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獅雄山遺址所獲榮譽

2011年,獅雄山遺址進入“2011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25個終評入圍項目並最終位列第11位。 [9] 
2022年4月,入選“廣東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發現”名單(2012-2022)。 [17-18] 

獅雄山遺址旅遊信息

獅雄山遺址地理位置

獅雄山遺址位於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華城鎮東南約2千米處的塔崗村 [4] 

獅雄山遺址交通信息

從五華縣城區出發經過華一中路、水潭西路、水寨大道、省道228到達塔崗村。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