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僑大學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

鎖定
華僑大學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前身為1962年創辦的華僑大學政治系,主要承擔政治學專業和全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任務。歷經四十餘年的變遷,2004年12月,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在原有人文社會科學系基礎上組建,並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經過幾代學者的共同努力,現已成為華僑大學思想道德教育、中華文化傳播及公共管理教學的主要基地。
中文名
華僑大學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
外文名
Overseas Chinese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and public management
創    辦
1962年
創建時間
2004年12月

華僑大學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學院簡介

華僑大學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 華僑大學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
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擁有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馬克思主義哲學2個博士學位點,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學理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哲學、宗教學、倫理學、專門史、行政管理、公共管理(MPA)等11個碩士學位點及公共事業管理、行政管理2個本科專業,具備從本科教育到博士教育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學院還承擔全校本專科內地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本專科境外生人文素質教育系列課程,博士、碩士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論課;根據學科建設需要,學院設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學部、思想品德與法律教學部教學部、歷史與文化教學部、公共管理系等5個教學部、系以及華僑華人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所、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等7個研究機構。現有在校生約700人,其中碩士、博士研究生近170人。

華僑大學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師資隊伍

學院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務實精幹的教師隊伍。現有教職員工68人,專任教師6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8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9人,在讀博士7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31人;並設有特聘教授1人,兼職教授和客座教授20多人。
學院教師具有較高科研水平,取得豐碩的科研成果。2000年以來,共承擔各類課題185項,其中國家級項目7項,省部級項目56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732篇,其中有28篇在《新華文摘》、《光明日報》、《哲學研究》、《世界宗教研究》、《復旦大學學報》、《武漢大學學報》等社會科學一類期刊上發表,有93篇在《人大複印資料》、《江蘇社會科學》、《社會科學戰線》、《學術研究社會科學》、《江漢論壇》、《當代經濟研究》、《理論探討》、《理論學刊》、《理論與改革》、《世界宗教文化》、《宗教學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哲學動態》、《科學技術與辯證法》、《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教學與研究》等社會科學等期刊上發表;出版學術專著62部,主編和參編教材12部。獲得省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多項,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5項,省級精品課程2項,泉州市及其他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多項,有10多人次獲得國家、福建省、國務院僑辦和華僑大學優秀教師、師德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學院擁有的面積200平方米,藏書2萬多冊,期刊216種約2300本的資料室,為教學科研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華僑大學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學科建設

學院的科學社會主義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學科於1990年取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現已形成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及其制度化研究、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基礎研究、華僑華人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研究和可持續發展研究等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於1994年取得碩士學位授予權,並於2003年和2005年被確定為國務院僑辦重點學科和福建省重點學科。該學科現已形成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哲學等研究方向。經過長期的探索,學院的研究生培養形成了"週六原著選讀"、"週日研究生讀書報告"及"導師讀書報告"等週末學術沙龍制度,成為獨特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有效地提高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學院現已確立了黨政領導、全體教師與學生工作幹部相結合,專業建設與學生工作相結合,專業教學與學生活動相結合,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教育與管理相結合,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的學生工作機制和一整套學生管理制度,形成了人人關心學生工作,人人支持學生工作的良好氛圍。學院特別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開展了頗具特色的學生實踐活動,"愛在深秋"新生愛國主義演講賽、"道德星空"課件製作大賽、鄧小平理論課程辯論賽、革命遺址探尋活動等大型活動在校內產生了廣泛影響。以公共管理學科為核心內容的系列專業實踐活動,極大地推動了本科專業建設的發展 [1] 

華僑大學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辦學理念

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全體師生員工正努力貫徹"保證基礎,提高層次,抓住機遇,團結創業"的辦院指導思想,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全面推動學位點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管理創新,充分發揮多學科交融的優勢,爭取為華僑大學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華文化傳播和校園文化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