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亭老街

鎖定
松江“華亭老街”原是指中山中路馬路橋西至西林路一段,路長608米。路的兩側街巷裏弄甚多,為古城人煙稠密地區。其南側越過市河(市河在文革初期“深挖 洞,廣積糧,備戰備荒為人民”時填塞),里弄有缸甏行,景家堰。
中文名
華亭老街
位    置
中山中路馬路橋西至西林路一段
地    區
松江
路    長
608米
作    用
文革初期“深挖 洞,廣積糧
重要景點
缸甏行、邑人顧清、東塔弄等
開放時間
全天

華亭老街重要景點

華亭老街缸甏行

華亭老街
華亭老街(5張)
缸甏行東起人民 南路,西至谷陽橋(陶英建於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長約350米左右,東有笏溪,溪水北流注入市河,溪流經缸甏行架有笏溪橋,橋的西堍南邊即景家堰。景家堰 有明代著名草
書大家張弼〔(1425―1487年),字汝弼,號東海,華亭人。成化二年 丙戌(1466年)進士,授兵部主事,晉員外郎,出知江西南安府。〕築有的慶雲山莊。
華亭老街 華亭老街
缸甏行中段南邊有上海地區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建築清真寺。寺西有松江最早的機械工廠――明鐵工廠。西端盡處為谷陽橋,橋下溪水北流至望恩橋(俗呼塔橋)處注入市河。谷陽橋南為一片沼澤,漁民在此捕捉蜆子,故名“蜆子灘”。谷陽橋西堍南有陶行弄,橋西為坍牌樓。

華亭老街邑人顧清

纂撰的正德《松江府志》説:“慶雲橋〔(俗呼陶行,洪武二十五年(1382年)里人陶子淳建,初木橋,成化間(1465―1487年)通判鄒文著改為石,宋應祥為記,龕於西林寺前牆內)〕南有台諫雙清坊,為張弘至、張弘宜(張弼子)立。”時逾二三百年牌坊圮塌,乾隆《婁縣誌》説:“以舊跡(名街)曰坍牌樓。”説明這條街巷名稱的由來。筆者文革初(1866年)遷居坍牌樓時,慶雲橋南堍西首尚見有牌樓殘跡。
原中山中路馬路橋西至西林路段的北側,有傅家弄(一作富家弄)、池家弄,俱在塔橋東,後通新街。新街今名斜橋街,乃與中山路平行的小街,東起秀水新路,穿越人民北路,西至東塔弄底,長約480米,寬3米左右,人民北路往西至東塔弄一段約400米。

華亭老街東塔弄

在圓應塔東,南起中山中路,北抵斜橋街,弄長僅35米,弄底西壁緊貼西林寺為中山中路654弄。此弄東至青松石原有明末著名 壘山師邑人張南垣構築的一個園林,清初為雲南按察使許纘曾的別業,名曰“西園”。許家衰落後將園之半賣給李姓,另一半售於張維煦,張氏於雍正五年(1727年)改建是園,園貼近西林寶塔,有“倒影涵空塔印尖”、“水面萍回皺塔尖”之秀麗景色,改園名為“塔射園”。

華亭老街西橋弄

在圓應塔的西側,北至龍梢裏、杜家灘。弄底原有明代少司寇徐陟(徐階弟)的別業“竹西草堂”。陟孫徐爾鉉擴建,改名曰“宜園”,一時為郡中名園。清初歸大學士、工部尚書王頊齡,更名曰“秀甲園”。清聖祖玄燁兩次〔第一次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第二次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南巡到松江,均臨幸是園,御
書“蒸霞”兩大字以賜。又間聞有雞犬之聲,贊曰“此間安樂”。乾隆年間(1736―1795年)張研齋購得此園。道光年間(1821―1850年)張氏家道衰落,將園之西部售於寧紹會館,東部售後被改建成抗英名將陳化成(福建國安人,江南提督)祠。民國元年(1912年)孫中山先生來松視察設於該詞內的同盟會松江支部,孫中山先生就住在這祠堂裏,因孫中山先生的駐蹕,當時西塔弄名噪一時。
西塔弄之西為九曲弄,南起中山中路,北至西新橋路,長180多米。弄西側原有基督教會辦的慕衞女校,東側有西林幼兒園、西林小學。弄底有施王廟,廟早毀。弄曲折多彎,故名九曲弄。1999年以此弄為基礎,拆除兩側民房,闢建西林南路。
原中山中路馬路橋之西,依次有古建築:中山中路492號王冶山宅。此宅始建於明末,清代為湖北知府王冶山所得,經他修繕,他的後代擴建翻造成六進縉紳笫宅,淪陷時期拓寬馬路拆除門廳,現存五進四庭心。王宅之西510號為袁昶宅。

華亭老街袁昶

(1846―1900年),字爽秋,浙江桐廬人,光緒二年丙子(1876年)進士。授户部主事,充總署章京,十八年(1892年)出為安徽寧池太廣道。轉擢江寧布政使,調直隸,未幾內召,以三品京堂在總理衙門行走,為清末外交官。關於袁氏在松江置產事,據邑人杜詩庭撰寫的《華婁人物誌續稿》説:“袁昶博通今古,有詩名。早歲肆業上海龍門書院,與郡人士稔,因買宅郡西郊,子孫世居焉……”解放後,昶之後裔尚居此宅。
袁宅之西有瞿氏宅。宅主瞿指涼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創辦《茸報》,發行量居松邑地方報之首,抗戰期間中斷,抗戰勝利後,於1945年9月復刊,瞿氏擔任董事長。
西林禪寺和圓應塔俱在慶雲橋北,據《松江府志》記載,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年)僧睿建接待院,接待院毀於元代兵燹。明洪武初僧淳厚重建,添築毗盧閣,改名“西林大明禪寺”,清代沿稱西林禪寺。歷年均有修葺。寺內終日香煙繚繞,佛事盛旺,為雲間古寺名剎。解放後,僧人還俗,屋宇被糧管所和塑料廠佔用。改革開
放後落實宗教政策,屋宇由松江佛教協會出資重修,1991年7月,佛教界人士自籌資金百萬元重建毗盧殿,於1993年元月竣工。現成為松江及周邊地區佛教信徒們的活動中心。

華亭老街圓應塔

俗呼西林塔,又稱延恩塔.據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松江府西林禪院圓應塔記》記載修建的經過是:塔初由比丘(和尚)淳厚在宋圓應睿師接待院遺址上募緣補建延恩寶塔,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僧法 徙建於殿後,重建工程於正統十四年(1448年)告竣。此後明萬曆、清順治、乾隆、道光時曾多次修葺。寶塔系由西林寺管理。當時尚無門票收費制度。在塔的入口處有一位僧人負責收費,登塔者只要給守門的和尚一個銅元(俗稱銅板)即可登臨。抗日戰爭勝利次年(1946年)筆者回松曾登臨是塔,俯瞰雲間古城遭受日本侵略軍強佔八年,蹂躪踐踏後的殘破景象。
1949年5月松江解放了,寶塔自道光後近百年來因迭遭兵燹戰亂,未曾大修,為避免遊人登塔發生意外,於1965年拆除二至六層的塔檐、平座,並封閉底層塔門。直到1992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與松江有關部門組成修繕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對寶塔實施修繕。修繕工程於1993年10月正式啓動,1994年11月15日竣工驗收。在修繕過程中發現和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且種類繁多,大批元明時期玉器的發現更是全國首例。
圓應塔高47米,八面七層,為上海地區最高最雄偉壯觀的古塔。
上述地區在歷史上乃自元明松江棉紡手工業發展中逐漸成為古華亭街市的組成部分。2013年3月,開始動工,將華亭老街改造成一條仿明清建築的旅遊商業街。改造工程於2001年3月啓動,不足二年時間工程竣工,2003年1月23日舉行開街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