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菜豆白絹病

鎖定
菜豆白絹病是由齊整小核菌引起的、發生在菜豆的病害,主要危害莖基部和根部。該病可在豆莢或莖上初現輻射狀擴展的白色絹絲狀菌絲體,後在其上形成菜籽狀褐色菌核,致豆莢濕腐。莖基部皮層變褐腐爛,終致植株萎蔫死亡。 [1] 
菜豆白絹病是菜豆的一種普通病害,主要分佈在高温、多雨、濕度大的地區。該病在土壤濕度大,栽植過密,行間通風透光不良,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及連作地發病重。 [3] 
菜豆白絹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發病重的地塊應與禾本科作物輪作;及時拔除病株,並在病穴中撒入石灰消毒;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發現中心發病株時,及時使用化學藥劑防治。 [3] 
中文名
菜豆白絹病
外文名
Bean southern bight
病    原
齊整小核菌
為害作物
菜豆
為害部位
莖基部、根部

菜豆白絹病病原特徵

菜豆白絹病病原為齊整小核菌(學名: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其有性階段為擔子菌亞門的白絹薄膜革菌(學名:Pellicularia rolfsii (Sacc.) West.),但在自然條件下很少產生。菌絲無色,具隔膜;菌核由菌絲構成,外層為皮層,內部由擬薄壁組織及中心部疏鬆組織構成,初白色,緊貼於寄主上,老熟後產生黃褐色圓形或橢圓形小菌核,直徑0.5~3毫米。高温高濕條件下,產生擔子及擔孢子。擔子無色,單胞,棍棒狀,大小16微米×6.6微米,小梗頂端着生單胞元色的擔抱子。 [1] 

菜豆白絹病為害症狀

菜豆白絹病
菜豆白絹病(2張)
菜豆白絹病主要危害菜豆的莖基部和根部。病部初呈暗褐色水漬狀病變,表面生白色絹絲狀菌絲體,向莖的上部延伸或向地面呈輻射狀擴展。後期菌絲糾結成菌核,幼嫩的菌核如鈕釦狀,白至乳黃色,老熟的菌核如油菜籽狀,球形,褐色至棕褐色。隨着病情的發展,莖部皮層腐爛,甚至露出木質部,終致全株萎蔫枯死。 [2] 

菜豆白絹病侵染循環

越冬與初侵染源:病原以菌核或菌絲遺留在土中或病殘體上越冬。菌核抗逆性強,耐低温,在-10℃的條件下或通過家畜消化道後尚可存活,自然條件下經5~6年仍具萌發力。菌核萌發後產生菌絲,從根部或近地表莖基部侵入,形成中心病株。 [4] 
傳播特點:病部表面生白色絹絲狀菌絲體及圓形小菌核,再向四周擴散。田間病原主要通過雨水、灌溉水、肥料及農事操作等傳播蔓延。 [4] 

菜豆白絹病流行規律

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植地連作,或酸性沙壤土或過度密植、株間通透不良等,皆易誘發該病。品種間抗病性差異尚缺調查。一些一般表現抗病性較強的品種,如外引的蔓生種碧豐(荷引)和矮生種供給者(美引)等是否也抗菜豆白絹病,有待於各地進一步觀察確定。 [2] 

菜豆白絹病防治方法

菜豆白絹病農業防治

  • 發病重的地塊應與禾本科作物輪作,有條件的地方最好是水旱輪作。深翻土地,把病原翻到土壤下層,可減少該病發生。 [3] 
  • 及時拔除病株,並在病穴中撒入石灰消毒。 [3] 
  •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適當追施硫酸銨、硝酸鈣,可以減少發病。結合整地,施人消石灰,使土壤呈中性至微鹼性,能遏制病害的發生。 [3] 

菜豆白絹病藥劑防治

  • 用40%五氯硝基苯1千克加細乾土40千克,混勻後撒施於莖基部土壤上。 [3] 
  • 發現中心發病株時,噴施40%五氯硝基苯懸浮劑400倍,或50%混殺硫懸浮劑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隔7~10天噴1次。也可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倍液灌穴或淋施,隔15~20天灌1次,連續1~2次。 [3] 
參考資料
  • 1.    呂佩珂等.中國蔬菜病蟲原色圖譜[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8.01:112
  • 2.    張寶棣.蔬菜病蟲害原色圖譜 豆類、葱蒜類、多年生蔬菜[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2.06:8
  • 3.    郭普.植保大典[M].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06.10:328
  • 4.    郭書普.新版蔬菜病蟲害防治彩色圖鑑[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0.0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