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菜蕨

鎖定
菜蕨(Diplazium esculentum (Retz.) Sm.)是蹄蓋蕨科雙蓋蕨屬(原屬菜蕨屬)植物,根狀莖直立,高達15釐米,密被鱗片;鱗片狹披針形,長約1釐米,寬約1毫米。能育葉長60-120釐米;葉柄長50-60釐米;小羽片8-10對,互生,相距1-1.5釐米;葉脈在裂片上羽狀。葉堅草質,兩側均無毛,葉軸平滑,無毛。孢子囊羣多數,線形,稍彎曲,幾生於全部小脈上,達葉緣;囊羣蓋線形,膜質,黃褐色,全緣。孢子表面具大顆粒狀或小瘤狀紋飾。 [1] 
分佈於亞洲熱帶、亞熱帶及熱帶波利尼西亞等地區;在中國分佈於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台灣、廣東、海南、香港、湖南、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生長於海拔100-1200米得山谷林下濕地及河溝邊。 [1] 
菜蕨嫩葉柄鮮嫩爽脆,清香獨特,味美可口,而且營養價值高,已逐漸作蔬菜食用。由於菜蕨生長在山野中,沒有受到污染,已成為餐桌上難得的天然綠色食品。 [2] 
(概述圖參考來源: [3] 
中文名
菜蕨
拉丁學名
Diplazium esculentum (Retz.) Sm. [5] 
別    名
食用雙蓋蕨
青蕨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蹄蓋蕨科
雙蓋蕨屬
菜蕨
命名者及年代
(Retz.) Sw.,1803 [4] 

菜蕨形態特徵

菜蕨
菜蕨(6張)
根狀莖直立,高達15釐米,密被鱗片;鱗片狹披針形,長約1釐米,寬約1毫米,褐色,邊緣有細齒;族生。能育葉長60-120釐米;葉柄長50-60釐米,基部直徑3-5毫米,褐禾杆色,基部疏被鱗片,向上光滑;葉片三角形或闊披針形,長60-80釐米或更長,寬30-60釐米,頂部羽裂漸尖,下部一回或二回羽狀;羽片12-16對,互生,斜展,下部的有柄,闊披針形,長16-20釐米,寬6-9釐米,羽狀分裂或一回羽狀,上部的近無柄,線狀披針形,長6-10釐米,寬1-2釐米,先端漸尖,基部截形,邊緣有齒或淺羽裂(裂片有小齒);小羽片8-10對,互生,相距1-1.5釐米,平展,近無柄,狹狹披針形,長4-6釐米,闊6-10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截形,兩側稍有耳,邊緣有鋸齒或淺羽裂(裂片有小鋸齒);葉脈在裂片上羽狀,小脈8-10對,斜向上,下部2-3對通常聯結。葉堅草質,兩側均無毛,葉軸平滑,無毛,羽軸上面有淺溝,光滑或偶被淺褐色短毛。孢子囊羣多數,線形,稍彎曲,幾生於全部小脈上,達葉緣;囊羣蓋線形,膜質,黃褐色,全緣。孢子表面具大顆粒狀或小瘤狀紋飾。染色體數目2n=82。 [1]  [6] 

菜蕨生長環境

海拔:生長於海拔100-1200米得山谷林下濕地及河溝邊。 [1] 
温度:菜蕨以15-25°℃時生長最為適宜,32℃高温下能正常生長,在4℃地下宿根能安全越冬。嫩葉在2℃時才遭受凍害,地温12℃,氣温15℃時葉片開始迅速生長,孢子發育適温為20-30℃。 [2] 
光照:對光照不甚敏感,強光或弱光下均能正常生長,但在光照時數較長的情況下,菜蕨生長髮育較快,植株健壯肥大。 [2] 
水分:對水分的要求較高,在年降水量1500-1800毫米處都能生長,但不耐長期乾旱,尤其是孢子繁殖時,要求水分充足,土壤相對濕度80-90%。因此,種植的地塊必須緊靠水源,以保證水分供給。 [2] 
土壤:土壤中的有機質和速效肥的含量與蕨菜生長髮育有密切關係,要求土壤疏鬆、有機質豐富、土層深厚、排水良好,以酸性或為弱酸性壤土或沙質壤土生長為佳。 [2] 

菜蕨分佈範圍

分佈於亞洲熱帶、亞熱帶及熱帶波利尼西亞等地區;在中國分佈於江西(廬山、武寧、婺源德興新建廣豐宜豐、宜黃、井岡山、遂川、瑞金安遠、尋烏、全南)、安徽(祁門、歙縣、太平)、浙江(杭州、桐廬、龍泉、慶元)、福建(武夷山、南靖、龍巖、崇安)、台灣(台北、桃源、新竹、台中、花蓮、南投、雲林、嘉義、台南、台東、屏東)、廣東(英德)、海南(澄邁、安定、文昌、儋縣、昌江)、香港、湖南(武崗)、廣西(金繡大瑤山、百色、南寧)、四川(峨眉山、灌縣青城山)、貴州(荔波、望漠)、雲南(東南部、南部至西南部熱帶地區)。 [1] 

菜蕨繁殖方法

菜蕨孢子

選擇圃地與整地:孢子播種地要選擇背風、地勢平坦、濕潤、土質疏鬆的沙質土或沙質壤土。深耕後作牀,牀面寬80釐米,高20釐米,長1-2米,四周用單磚築框或用木板製成長60釐米,寬30釐米,高10釐米的育苗盤,在盤底部先加入1/2沙質壤土,上面再加入1/2營養土。 [2] 
製作培養基質:孢子非常細小,應選擇質地細、疏鬆、保水,含有一定養分的材料來作基質。用草炭土或菜園土,牛糞曬乾,按4:4:2比例混合,拌勻,過篩,製成混合營養土,然後填入播種牀或木箱中,厚度為15釐米,牀面鋪平,然後用0.5%硫酸亞鐵或0.4%高錳酸鉀溶液對苗牀土壤進行消毒。 [2] 
孢子的收集與處理:7-8月孢子成熟,葉背立脈兩側密生的孢子囊呈黃褐色時,剪下成熟的未開裂的孢子囊羣葉片,放在乾淨的紙袋內,待2-3天孢子從中脱落後,取出葉子,孢子留在其中,風乾後待用。在自然條件下孢子的萌發極其緩慢,萌發率極低,為加速孢子萌發,並提高萌發率,播種前可用300毫克/升赤黴素溶液浸泡孢子30分鐘進行處理。 [2] 
播種方法:孢子播種一般在秋季或早春進行,播種量1克/平方米孢子,在準備好的播種牀面上或木箱裏,將營養基質充分淋濕。然後把處理好的孢子倒入盛水的噴壺中搖勻後噴在培養基質上,不用覆土,播後牀面用稻草覆蓋進行遮陽。 [2] 

菜蕨分株

根狀莖整株移植:在秋季菜蕨地上部分生長停止或春季萌發前,到菜蕨分佈的山野採挖地下根狀莖。選擇8年生以上的根狀莖,以粗6釐米以上,長15釐米以上的為宜。根狀莖在地下水平生長,一般分佈在10-30釐米的土層中,採挖粗壯、無病、完整的母篼,帶根、帶葉,儘量少傷鬚根,多帶宿土。挖出的母篼可用塑料袋包裝,並及時運送到已整理好的栽植地栽植。 [2] 
根狀莖分株栽植:將挖出完好的根狀莖,用快刀從根狀莖頂部的中心分切為2份,每份要帶根,帶葉,帶土,分株時注意不要傷到根狀莖頂部及切口附近孕育的幼芽。 [2] 

菜蕨栽培技術

菜蕨大苗培育

移栽:孢子在播種牀或播種箱育苗後的次年秋季,將小苗移植到假植牀中培育大苗。移植牀地選擇與上相同,深耕細作後,應施入腐熟的有機質肥料,平整後作成寬1米,高20釐米,長1-2米,底道寬30釐米的移植牀,孢子體長出4-5片葉子後,移栽到準備好的移植牀中進行培育。移栽密度25株/平方米。移栽深度以覆蓋根狀莖為宜,栽後再覆土2釐米。移栽後立即澆透水,保持土壤濕潤,適當遮陽保護,之後做好圃地管理。 [2] 
圃地管理與出圃:每天噴水2次,空氣濕度保持在80%左右,每天光照4小時,温度在20-25℃。當葉長5釐米時,開始薄施水肥,半個月施1次,這時可進行間苗或分牀移栽。苗期要做好防旱、除草、除蟲等主要工作。菜蕨孢子播種育苗3年,已長出5-10釐米長的根,此時即可出圃,每畝產苗2萬株左右。

菜蕨栽植

整地:對栽植地深耕細耙後,作成長10米,寬1米,高30釐米的畦。分株、整株移栽開穴規格為25釐米×25釐米×25釐米。孢子繁育植株為20釐米×20釐米×15釐米施足基肥,每畝施腐熟肥2000千克,要深耕混拌均勻。 [2] 
種植方法:春秋2季均可,即在2月上旬或10-11月種植。將植株的葉基頂部向上,平放於穴底,填土於根狀莖周圍。邊填邊晃動根狀莖,使土充滿其四周及鬚根空隙中,壓實,蓋土至根狀莖頂部厚約2釐米,立即淋水,土面上可蓋草保温保濕。孢子繁殖苗株行距為15釐米×20釐米,整株移植和分株移植的株行距為30釐米×30釐米。 [2] 

菜蕨管理

除草:在菜蕨的整個生長期均要及時清理栽培地的雜草,每年應除草2-3次,並在冬季剪去地上部分枯萎葉片,將剪下的枯葉片放在菜蕨篼頭作肥料。 [2] 
鬆土:初春,菜蕨萌芽前,進行約5釐米深的中耕,疏鬆表土,以利發篼、萌芽。 [2] 
灌溉:結合天氣狀況,重點在幼葉萌發前及營養葉生長初期、中期和旺盛期各淋透水1次。 [2] 
追肥:在3-8月菜蕨採摘旺季可每週追施腐熟有機肥次,亦可施用草木灰、火燒土等。 [2] 
培篼:由於菜蕨的根及根狀基具有自下往上生長的特性,因此,應在每年冬季進行培篼。用細土、草木灰或樹葉蓋篼,起到補充鉀肥、保濕越冬及護根的作用。 [2] 

菜蕨採收

採收標準:當菜蕨嫩葉萌發出土不久,盤卷的頂端下剛生出一對幼葉,羽狀葉葉苞尚未展開,頂部“抱拳”時採收為宜。採收粗壯肥實、鮮嫩、葉柄基部直徑大於0.5釐米,高15-22釐米的菜蕨,用潔淨容器整齊盛裝,要蓋好遮陽,防止水分蒸發而使蕨菜老化萎蔫。 [2] 
採收方法:可用手摺,也可用利刀從地表的葉柄處割下,輕採,輕放,不要損傷地下的根狀莖。採摘後洗淨泥巴等,及時按長度、色澤、大小進行分級,捆紮上市。 [2] 

菜蕨主要價值

菜蕨嫩葉柄鮮嫩爽脆,清香獨特,味美可口,而且營養價值高,已逐漸作蔬菜食用。由於菜蕨生長在山野中,沒有受到污染,已成為餐桌上難得的天然綠色食品。 [2] 
菜蕨 菜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