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菊三七

(中藥名)

鎖定
菊三七,中藥名。為菊科土三七屬植物土三七Gynura segetum (Lour.)Merr.,以根或全草入藥。具有止血,散瘀,消腫止痛,清熱解毒治功效。適用於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痛經,產後瘀滯腹痛,跌打損傷,風濕痛,瘡癰疽疔,蟲蛇咬傷。
中文名
菊三七
別    名
菊葉三七
三七草
血當歸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菊目
菊科
土三七屬
菊葉三七
分佈區域
河北、江西、台灣、廣西、四川等地
中文學名
菊三七
採收時間
秋冬挖根,夏秋採全草
用    量
根:3~9g,全草或葉:10~30g
貯    藏
放置通風乾燥處

菊三七生理特性

菊三七
菊三七(8張)
根呈拳形肥厚的圓塊狀,長3~6釐米,直徑約3釐米,表面灰棕色或棕黃色,全體多有瘤狀突起及斷續的弧狀溝紋,在突起物頂端常有莖基或芽痕,下部有鬚根或已折斷。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不平,新鮮時白色,乾燥者呈淡黃色,有菊花心。氣無,味微苦。以乾燥、整齊、質堅、無雜質、斷面明亮者為佳。

菊三七產地

分佈於河北、陝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及雲南等地。

菊三七入藥部位

菊三七
菊三七(9張)
植物根或全草。

菊三七炮製方法

秋冬挖根,除去殘莖、鬚根及泥土曬乾。夏秋採全草,洗淨,鮮用或曬乾。夏、秋採全草,洗淨,鮮用或曬乾。

菊三七性味

甘、微苦,温,有小毒。

菊三七功效

止血,散瘀,消腫止痛,清熱解毒。

菊三七主治

適用於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痛經,產後瘀滯腹痛,跌打損傷,風濕痛,瘡癰疽疔,蟲蛇咬傷。

菊三七相關配伍

1、治產後血氣痛:土三七搗細,泡開水加酒兑服。(《四川中藥志》)
2、治跌打,風痛:土三七鮮根二至三錢。黃酒煎服。(《嶺南採藥錄》)
3、治蛇咬傷:三七草根搗爛敷患處。(《湖南藥物志》)

菊三七用法用量

根:3~9g;或研末,1.5~3g;全草或葉:10~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敷患處。

菊三七臨牀和實驗肝損害報道

1、毒性表現:
有文獻報道,2例病人病前無肝病史,因服用大量土三七,經過1周左右的潛伏期後發病,表現為腹痛、噁心嘔吐、肝脾腫大、大量腹水、黃疸,短期內肝功能急劇損害,最後因肝功能衰竭死亡。
長期毒性試驗觀察到菊三七鹼具有肝臟毒性,可致大鼠與家兔肝實質細胞壞死,大劑量短期使用菊三七鹼可引起大鼠廣泛性肝壞死,小劑量長期使用除引起肝壞死外,還可引起肝小靜脈和門靜脈閉塞病。
2、毒性機理研究:
菊三七含有的吡咯雙烷類生物鹼能使肝細胞RNA活性下降,RNA、DNA的合成能力下降,使細胞不能完全有絲分裂,從而形成多核鉅細胞。肝細胞壞死與RNA合成減少、DNA橫向斷裂有關。重者可導致肝細胞壞死,還可引起肝靜脈栓塞性病變,通過對肝血流的影響而間接損害肝臟。

菊三七禁忌

孕婦慎用。不宜長期或過量服用。

菊三七使用注意

本品為地方用藥,民間有服用習慣,對此,應注意其肝臟毒性,臨證使用劑量要控制,宜定期進行肝功檢查。

菊三七相關論述

1、《滇南本草》:治跌打損傷。生用破血,炙用補血。
2、《本草綱目》:治金瘡折傷出血及上下血病。
3、《簡易草藥》:能破血,祛瘀,散血,消腫。通治五勞七傷,跌打損傷。
4、《草木便方》:活血,續筋接骨。治內傷積血,痞塊,心腹疼痛。
5、《天寶本草》:治包塊症瘕,婦女血滯,腰腳痛,男子遺精,痢症。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