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莫桑比克島

鎖定
莫桑比克島(葡萄牙語:Ilha De Mocambique)屬於莫桑比克北部楠普拉(Nampula)省的一部分,堅不可摧的莫桑比克城就建在莫桑比克島上,它是歷史上葡萄牙人前往印度途經的一個貿易口岸。莫桑比克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怡人的氣候、豐富的魚類和海產品、以及美麗的海灘。
中文名
莫桑比克島
外文名
Ilha De Mocambique
地理位置
莫桑比克楠普拉
特    點
建築最協調的島

莫桑比克島世界文化遺產

莫桑比克島基本數據

遺產名稱:莫桑比克島
Island of Mozambique
入選時間:1991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 (iv)(vi)
地理位置:S15 2 3.012 E40 44 8.988
遺產編號: 599

莫桑比克島遺產描述

莫桑比克島屬於莫桑比克北部楠普拉(Nampula)省的一部分,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怡人的氣候、豐富的魚類和海產品、以及美麗的海灘。堅不可摧的莫桑比克城就建在莫桑比克島上,它是歷史上葡萄牙人前往印度途經的一個貿易口岸。莫桑比克因其地理和歷史環境的結合,產生了自己獨特的城市風貌。自16世紀以來,由於城鎮建設自始至終使用相同的建築技術、採用相同的建築材料以及遵循相同的裝飾原則,使得整個城鎮的建築風格保持着驚人的一致性。島上的建築反映出阿拉伯印度葡萄牙各國的影響,但在視覺上卻保有非比尋常的協調感。這種建築的統一性主要是因幾個世紀以來都使用相同的建材和類似的建築計畫。
1991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 (iv)(vi),莫桑比克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遴選依據標準(iv):莫桑比克島上的城鎮和防禦工事是當地傳統、葡萄牙影響以及印度和阿拉伯影響(在較小程度上)交織在一起的建築的傑出例子。
遴選依據標準(vi): 莫桑比克島是建立和發展西歐與印度次大陸以及從那裏到整個亞洲的葡萄牙海上航線的重要見證。 [1] 

莫桑比克島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堅不可摧的莫桑比克城就建在這個島上,它是歷史上葡萄牙人前往印度途中的一個貿易口岸。自16世紀以來,由於城鎮建設自始至終使用相同的建築技術、採用相同的建築材料以及遵循相同的裝飾原則,使得整個城鎮的建築風格保持着驚人的一致性。 [1-3] 

莫桑比克島遺產介紹

莫桑比克島位於莫桑比克北部,莫桑比克海峽與莫蘇里爾灣之間,屬楠普拉省。歷史上,島上的莫桑比克城是葡萄牙人前往印度的重要中轉站。莫桑比克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怡人的氣候、豐富的魚類和海產品、以及美麗的海灘。1991年莫桑比克島被列為世界遺產保護區。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行一個國際活動,來保存並修復該島的建築遺產。這個港城一直是商業暨漁業中心,但少有工業活動。人口:城鎮約11,916(1991);島嶼約43,433(1991)。

莫桑比克島歷史沿革

達伽馬
達伽馬(2張)
10世紀到15世紀晚期,莫桑比克島與其天然港口被阿拉伯商人作為海上貿易中心。1498年葡萄牙探險家達伽瑪(Vasco da Gama)登陸此島,宣稱它為葡萄牙領土。4年後他與葡萄牙移民回到此處,建立第一個堡壘聖加百列(St. Gabriel,1507~1508;今已不存)。1507到1898年間,莫桑比克島曾為葡萄牙殖民政府首都,該城在葡萄牙致力接管印度及東印度羣島貿易的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較晚的聖塞瓦斯蒂安(St. Sebastian)城堡始建於16世紀中期,以意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為特色;1607年曾遭荷蘭攻擊(莫桑比克島之戰),當今仍留有巨牆。19世紀中期奴隸買賣衰退和蘇伊士運河開通(1869)後,該島的重要性相對降低。1898年大陸地區的管轄權歸莫桑比克所有,馬克斯(後來的馬普托)因旅遊業的開發,使島經濟略有恢復。在此期間,葡萄牙人修復了一些宗教、行政和軍事紀念建築物,如政府大廈等。到1907年,殖民地政府移至洛倫佐侯爵城(Lourenco Marques,今馬布多〔Maputo〕),20世紀中期,莫桑比克的海上貿易大幅轉移到納卡拉(Nacala)新港——位於非洲大陸更北的海濱。
1967年,島上建造了一座橋樑連接大陸。1975年莫桑比克島取得獨立,一批葡萄牙及其後裔離開了此地,他們遺棄的房屋被接管。內戰爆發後情勢更加惡化,八、九十年代晚期的經濟蕭條影響了莫桑比克,莫桑比克島因為內戰接納了大批逃亡人員,導致人口膨脹與貧困的加劇,逃亡人員在大陸地區重建家園。莫桑比克島經常受到強風暴的影響,1994年的龍捲風具有毀滅性的後果。 [2]  [4] 

莫桑比克島風格迥異的兩種居住環境

莫桑比克島
莫桑比克島(5張)
莫桑比克因其地理和歷史環境的結合,產生了自己獨特的城市風貌。莫桑比克在叫這個名字之前的好幾個世紀,就已是印度洋海上貿易的口岸。島上的人口主要是公元200年左右移居此地的班圖人的後裔。在10到16世紀與阿拉伯國家貿易的過程中,其對莫桑比克的影響主要體現於當地語言上。葡萄牙成立(16到17世紀)之後的兩個世紀裏,與印度的貿易佔了支配地位,奴隸貿易也很繁榮,莫桑比克島成為一處獨具特色的大融爐。城區的發展反映了不同時期不同文化的影響,島上的建築是各種風格的融合,有自己本土的傳統建築,也有葡萄牙風格的影響,印度和阿拉伯風格也匯入其中。
莫桑比克島見證了葡萄牙對西方到印度次大陸乃至整個亞洲的海上航線的創立。城區面積約1平方公里,距海4公里。與非洲大陸一橋相聯。人口約1.2-1.3萬,三分之二的居民是穆斯林。莫桑比克島上有兩種不同的居住環境。一種是位於島嶼北部的石頭和石灰之城,為葡萄牙殖民地政府(1507-1898)所在地,有政府機構、商業貿易、歷史遺蹟和一部分居民區。另一種為稻草之城,自發建立於上一個世紀,是隨商業活動而建立的住宅區。稻草之城地勢較低,因它建在當初建設石頭之城時挖取泥土等建築材料的那片空地上。稻草之城佔了島嶼面積的30%,城區只有北部有一處空地,緊臨聖塞巴斯蒂昂城堡,墓地位於島的最南端。每一位來到伊利亞的人都會為這個古老的的歷史中心的廣場、街道、紀念性建築物和城市所傾倒,歷史中心呈葡萄牙風格。石頭之城曾被佔領者佔據了很長時間,如今,石頭之城正在腐蝕損壞,一些建築遭到破壞,中世紀的地板和屋頂已塌陷,多數房子已經不能夠再讓人居住,因此,大多數人住在稻草之城。兩城之間風格迥異,這種不同從一開始就存在,並在整個殖民時期延續着。
島上的建築反映出阿拉伯印度葡萄牙各國的影響,但在視覺上卻保有非比尋常的協調感。這種建築的統一性主要是因幾個世紀以來都使用相同的建材(主要是當地出產的石灰岩、當地木材和棕櫚葉等)和類似的建築計畫(大多是講究對稱、六房和長方形結構的平頂房屋)。島上其他值得注意的建築物包括守護聖母禮拜堂(1522)、仁慈聖母教堂(1635)、新古典式醫院(1877)、四個對稱的城鎮市場(1887)、令人印象深刻的19世紀時期印度教寺廟、19世紀時期的清真寺,以及聖保羅宮(1674;1763~1935年為總督官邸,後來改成博物館)。
城市一眼望去,恰如歐洲和非洲文化的結合體。教堂的設計、房屋結構、街道、廣場、防禦工事等無一不顯示了葡萄牙風格。兩城之間風格迥異,這種不同從一開始就存在,並在整個殖民時期延續着。稻草之城地勢較低,因它建在建石頭之城時挖取泥土等建築材料的那片空地上。當地的文化與土地息息相關,大片的地板不算什麼,日常生活需要在露天進行。工作和生活與自然緊密相聯。當地人民的音樂和舞蹈富於熱情,豉的節奏很強,使音樂極具活力。

莫桑比克島鮮為人知的美麗寶島

莫桑比克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怡人的氣候、豐富的魚類和海產品、以及美麗的海灘。基礎設施的更新與居民生活的改善是當前的當務之急,莫桑比克政府和人民應充分利用當地文化資源,完成這項任務。 [5] 
莫桑比克島
莫桑比克島(1張)
莫桑比克島是一座鮮為人知的寶島,島上島下一起驚現中國古代的瓷器。莫桑比克的莫桑比克島海事博物館一個永久性的中國明代瓷器展正式開幕。展覽由莫桑比克政府控股的帕特里莫尼奧國際公司主辦,被列入莫桑比克島古代文物研究計劃項目。展品包括代表中國瓷器業鼎盛時期文化藝術水平的明代碗碟,其中不乏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莫桑比克政府表示,中國瓷器展覽將給莫桑比克島海事博物館增添光彩,並吸引更多的遊客。歷史上東西方物物交換的重鎮,另因厄加勒斯洋流由此經過,此處多有海難發生,造成古代不同時期的船隻在此失事,同時也將運輸珍寶的商船埋藏。僅從海邊到處都有被海水沖刷上來的瓷器殘片,足以説明附近的水域一定有裝載大量瓷器的沉船,否則,決不會造就如此自然奇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