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荷,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3]  此字最早字形見於《説文》中的小篆。本義是一種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名稱,根狀莖叫藕,種子叫蓮子。也有荷葉、擔子等含義。 [1]  [5] 
中文名
拼    音
hé;hē;hè [4-5] 
部    首
五    筆
awsk
倉    頡
tomr
鄭    碼
enaj
字    級
一級字(編號:1826) [3] 
平水韻
平聲·五歌;上聲·二十哿 [2] 
注    音
ㄏㄜˊ;ㄏㄜ;ㄏㄜˋ
四角號碼
44221
筆順編號
1223212512
總筆畫
10
部外筆畫
7
統一碼
基本區 U+8377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
形聲字。從艸,何聲。經過隸變簡化後,演變為現代漢語中的荷字,《爾雅·釋草》:“荷,芙蕖。”郭璞注:“別名芙蓉,江東呼荷。”《詩·鄭風·山有扶蘇》:“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毛傳:“荷花,扶渠也,其花菡萏。”《説文》:“荷,芙蕖葉。”以上這些字義的“荷” 在現代漢語中讀hé。“荷”字又有扛、擔之義,如荷鋤、荷槍實彈。這種字義的“荷” 在現代漢語中讀hè。 [5]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植物名,即蓮
Indian lotus
隰有荷華。——《詩·鄭風·山有扶蘇》
有蒲與荷。——《詩·陳風·澤陂
荷葉之清香。——明· 李漁《閒情偶寄·種植部》

荷葉
lotus leaf

荷錢;荷衣;荷杯;荷裳;荷衣蕙帶
古代酒器荷葉杯的代稱
lotus-leaf cup
明畫燭,洗金荷,主人起舞客齊歌。——宋· 辛棄疾《鷓鴣天》

動詞
用肩扛或擔;揹負
carry on the shoulder or back
荷擔者三夫。——《列子·湯問
以杖荷蓧。——《論語·微子》

肩負,擔負
shoulder
子擊磬於 衞,有荷蕢而過 孔氏門者。——《論語·憲問

承受;承蒙
bear
荷天下之重任。——張衡《東京賦

用於書信中表示感謝或客氣
be grateful;be obliged

感荷;拜荷;荷佩;荷恩;荷眷
拿,持
hold

荷杖
名詞
擔子。道德上、法律上或精神上的責任
burden;responsibility

肩負重荷
電荷的簡稱
charge

荷質比
古澤名。又水名。也作“菏”
the He River
菏,澤名,見《夏書》。古本亦作荷。——《五經文字
[1]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一】【艸部】胡哥切
芙蕖葉,從艸何聲。 [6] 

説文解字注

扶渠葉。今《爾雅》曰:“其葉蕸”,《音義》雲:“眾家無此句,惟郭有,就郭本中或復無此句,亦並闕讀。”玉裁按:無者是也。高注《淮南》雲:“荷,夫渠也。其莖曰茄,其本曰蔤,其根曰藕,其華曰夫容,其秀曰菡萏,其實蓮。蓮之藏者菂。菂之中心曰薏。”大致與《爾雅》同,亦無其葉蕸三字。蓋大葉駭人,故謂之荷,大葉扶搖而起,渠央寬大,故曰夫渠。《爾雅》假葉名其通體,故分別莖、華、實、根各名,而冠以荷、夫、渠三字,則不必更言其葉也。荷、夫渠之華為菡萏,菡萏之葉為荷、夫渠,省文互見之法也。或疑闕葉而補之,亦必當曰:“其葉荷”,不嫌重複。無庸肊造蕸字,又案屈原、宋玉、楊雄皆以芙蓉與芰荷對文,然則芰者蔆之葉,蔆者芰之實。蔆之言稜角也,芰之言支起也。
從艸。何聲。胡哥切,十七部。 [7] 

康熙字典

《唐韻》胡歌切。《集韻》《韻會》《正韻》寒歌切。並音何。《爾雅·釋草》:荷,芙渠。注:別名芙蓉,江東人呼荷。《詩·鄭風》:隰有荷華。傳:荷華,扶渠也。
又《陳風》:有蒲與荷。箋:芙渠之莖也。《埤雅》:荷,總名也,華葉等名具眾義,故以不知為問,謂之荷也。 
又《本草》:薄荷,莖、葉似荏而長。
又地名。《吳志·裴松之傳》:吳圍成陽都尉張喬於揚荷橋。
又《集韻》居何切,音歌。水名,與菏同。注詳菏字。 
又《廣韻》胡可切。《左傳·昭七年》:其子弗克負荷。注:荷,擔也。《論語》: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疏:荷,擔揭也。《晉書·輿服志》:八座尚書荷紫,以生紫為袷囊,綴之服外。又通何。《小雅》:何蓑何笠。傳:揭也。《釋文》河可反。
又《國語補音》:負荷之荷亦音河。嵆康詩:昔蒙父兄祚,少得離負荷。因疏遂成嬾,寢跡此山阿。潘岳詩:位同單父邑,愧無子賤歌,豈能陋微官,但恐沗所荷。
又通苛。《前漢·酈食其傳》:握齱好荷禮。師古注:荷與苛同,苛細也。又怨怒聲。《通鑑》:梁武帝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 [8] 
古籍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左至右依次為: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左至右依次為: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書寫演示

筆順 筆順

書法賞析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ʰ
ɑ
王力系統
ɣ
ai
董同龢系統
ɣ
ɑ
周法高系統
ɡ
a
李方桂系統
g
ar
兩漢
西漢


東漢




a


a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歌戈麻

ɑ
北魏後期北齊
歌戈

ɑ
齊梁陳北周隋
歌戈

ɑ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ɣ
ɑ
擬音/王力系統

ɣ
ɑ
擬音/董同龢系統

ɣ
ɑ
擬音/周法高系統

ɣ
ɑ
擬音/李方桂系統

ɣ
â
擬音/陳新雄系統

ɣ
ɑ [9-10]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小韻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開口呼
全濁
胡歌切/胡哿切
ɣɑ
上聲

開口呼
全濁
胡可切/户哥切
ɣɑ
集韻

平聲

開口呼
全清
居何切

平聲

開口呼
次清
虎何切

平聲

開口呼
全濁
寒歌切
ɣɑ

上聲

開口呼
全清
賈我切

上聲

開口呼
全濁
下可切
ɣɑ
韻略


平聲





居何切



平聲





寒歌切



上聲





下可切

增韻


平聲





居何切



平聲





寒歌切



上聲





嘉我切



上聲





下可切



去聲





胡箇切

中原音韻

陽平
歌戈



全清


上聲
歌戈



全清


去聲
歌戈



全清

中州音韻


平聲
歌戈





杭歌切



上聲
歌戈





葉何上聲



去聲
歌戈





葉何上聲

洪武正韻

平聲


全清
居何切
ko

平聲


全濁
寒歌切
ɣo

上聲


全濁
下可切
ɣo

去聲


全濁
胡箇切
ɣo
分韻攝要

陽平








陽去






[10-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