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荷蘭海堤

鎖定
荷蘭海堤(Netherlands sea dikes)位於荷蘭沿海地區為抵禦風暴潮及圍海造田而興建的,由海堤、圍堤、攔河壩和擋潮閘等組成的防洪系統。公元4世紀始建海堤,10世紀時漸多。今有海堤1800餘千米。除圍海造田和縮短防潮堤線外,還可增加淡水資源,改善農田灌排條件及水陸交通狀況。
中文名
荷蘭海堤
外文名
Netherlands sea dikes
地理位置
荷蘭沿海地區
開放時間
全天
門票價格
免費
佔地面積
1800餘千米

荷蘭海堤簡介

荷蘭海堤 荷蘭海堤
荷蘭有1/4的國土低於海平面。公元4世紀始建海堤,10世紀時漸多。今有海堤1800餘千米。1920~1932年基本建成須德海工程,包括建32.5千米長的阿夫斯特勒攔海大壩,並配以泄水閘、船閘等將須德海內外隔開。其內稱艾瑟爾湖,蓄淡水可供灌溉,湖區四周開闢出5個墾區;其外稱瓦登海。1956~1986年建成三角洲工程,即將萊茵河、馬斯河、斯海爾德河諸河口除最北最南兩口留作通海水道外,均以攔海壩、閘封堵。以上工程除圍海造田和縮短防潮堤線外,還可增加淡水資源,改善農田灌排條件及水陸交通狀況。

荷蘭海堤建造歷史

荷蘭瀕臨北海,約一半國土是萊茵河、馬斯河和斯海爾德河的古、今河口三角洲地區。該地區中有一半土地低於海平面,另一半高出海平面0~1m,沿海只有少量的沙丘屏障,人口密集,有幾個重要城市。北海的春季風暴潮常襲擊這個地區,輕則破壞水土資源,重則造成生命財物損失。
荷蘭早在約10世紀末就開始修建海堤,11世紀開始圍墾,17世紀初積級開展圍海造田。到20世紀20年代,有海堤長約300km,圩區圍堤長約1300km。兩者互相連接,保護着大小不等的圩區約1000個。海堤用粘土和沙築成,外側用石塊或混凝土塊砌護。
1916年大水災以後,為了抗禦風暴潮襲擊、造陸和開闢淡水資源,決定在古時原為河口與湖泊的須得海興建須得海工程,1932年基本建成。工程包括攔海大壩、泄水閘兼船閘、船閘、圩區圍堤、泵站、橋樑等。大壩長32.5km,將須得海分為內、外兩部,內部稱艾瑟爾湖,外部稱瓦登海。壩身寬約90m,用粘土和礫石築成,內外兩側均用石塊砌護。
為了進一步擴大防風暴潮能力,增加淡水資源,荷蘭國會於1958年通過三角洲法,批准在三大河三角洲地區興建三角洲工程。工程包括攔海壩、擋潮閘、泄水閘、船閘、運渠、 橋樑、 河堤加固等。原有的許多河口,除最北、最南兩個留作鹿特丹和安特衞普的通海水道外,全部修建閘、壩封堵。其中斯海爾德河東河口寬約6km,平均水深30m,建有63孔,淨長3000m的東斯海爾德擋潮閘。無風暴潮時容許大部分潮水通過,以保持漁業生產。該閘已於1986年10月竣工。

荷蘭海堤工程效果

工程地圖 工程地圖
須得海工程和三角洲工程,圍海造田約20000km²,並能保護更多的土地免受海岸洪水襲擊,艾瑟爾湖蓄淡水可供灌溉,湖區四周圍墾成五個大圩區,增加土地約2050km²。此外,廣大鹽漬土地脱鹽變為良田,水路交通更加便利,堤、壩、閘將島嶼與大陸連接起來,便於開發。至於三角洲工程地區湖水鹽度變化引起的生態不平衡問題,正在繼續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