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圍海造地

鎖定
圍海造陸是人類利用海洋空間最古老的方式。 研究的目的在於利用有關數學模型的研究成果,結合項目區域海洋生態環境的現狀,分析圍海造陸工程形成後由於項目本身侵佔濕地以及周圍海域水動力條件的改變對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的影響。
2018年4月16日,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印發《關於加強圍填海成陸土地利用和管理若干問題的通知》(簡稱《通知》),圍填海活動須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1] 
中文名
圍海造陸
釋    義
人類利用海洋空間最古老的方式
目    的
分析造陸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總面積
對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的影響

圍海造地辯證認識

圍海造地 圍海造地
辯證地認識圍海造陸
荷蘭圍海造陸的後遺症:破壞了地下水位;許多自然植物和動物劇減。
荷蘭的退耕還海計劃(把全國現有農田10%的24萬公頃土地,再變成沼澤,湖泊和海洋)
最近一段時間,沿海發達地區掀起了一股圍海造陸,向海洋要土地的熱潮,如天津市臨港工業區一期20平方公里圍海造陸工程環境影響通過國家工程院專家評估,一期圍海工程已正式啓動。此項圍海造陸工程最終將造陸50平方公里,是全國最大的城市圍海造陸擴展工程。一期工程位於塘沽海河入海口南側灘塗區域,西側以海防路為界,北側以海河口南治導線為界,東西長5公里,南北寬4公里,圍埝面積20平方公里,形成可使用陸地6.5平方公里。再如廣東珠江口等地,80年代以來共圍海造陸近2萬公頃,廣州市番禺區有80%的土地是歷代圍海形成的。
圍海造陸,用於城市建設和工農業生產,有效緩解了經濟發展與建設用地不足的矛盾,但在這一股熱潮的後面,我們應該冷靜思考,我們做得對嗎?不可否認,我們圍海造陸的目的性很明確:追求產值和利潤的增長,物質財富的增加,如果我們認識不到或不承認環境本身所具有的價值,採取了以損害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增長的模式,我們的做法是否有點急功近利?我們的做法是對子孫後代負責嗎?

圍海造地廣東新規

2018年4月16日,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印發《關於加強圍填海成陸土地利用和管理若干問題的通知》(簡稱《通知》),
《通知》要求加強圍填海造地的規劃管控,嚴格控制圍填海活動,並要求明確圍填海項目需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
該通知共分五方面內容:一是細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海洋功能區劃的銜接要求,不得突破國家下達的建設用圍填海計劃指標;二是嚴格規範圍填海項目的審查和竣工驗收要求,明確圍填海項目需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三是要求沿海各地對圍填海成陸土地及時開展零米線調整和海岸線修測,確保零米線和海岸線一致;四是明確圍填海成陸土地確權登記規則;五是要求沿海各地加強對圍填海造地形成土地的執法監察。
《通知》強調,嚴格控制圍填海活動,堅決杜絕沒有實際需求就進行圍填海的行為。第一道關是審查時必須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海洋部門在審查圍填海項目時,應徵求國土部門和城鄉規劃部門意見,重點審查圍填海項目是否按要求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第二道關是竣工驗收時必須再次審核是否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否則不予通過驗收。 [1] 

圍海造地相關案例

集思寶高精度測量RTK G970 集思寶高精度測量RTK G970
天津南港工業區東港池圍海造路工程是天津市濱海新區的重點工程,圍海造陸工程正進入關鍵時刻。集思寶高精度測量RTK G970參與此次圍海造陸工程,完成項目中測量碎布點、道路放樣、勘探定位和施工測量、線路控制測量等精細測量工作。該工程竣工後將為天津港散貨物流中心向南港搬遷及中石化集團投資建設的LNG接收站提供建設地基,為南港開港和構築一條以液化天然氣為源頭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奠定基礎。
天津南港工業區港區航道、港池挖泥結合吹填造陸工程於2010年開始施工,該工程造陸總面積為809.09萬平方米,作為南港工業區項目儲備用地,約是1133個標準足球場大小。兩項工程均位於天津南港工業區西港池東側,施工內容包括港池疏浚挖泥、吹填造陸和地基處理。南港工業區港口定位於“世界級重化產業和港口綜合體”,空間結構呈“一區一帶五園”佈局,以發展石油化工、冶金裝備製造為主導,以承接重大產業項目為重點,以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港口物流業為支撐,未來將建設成為綜合性、一體化的現代工業港區。
在圍海造陸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需要應用現代高精度測量技術。簡單地説,實時RTK(Real-Time [2]  Kinematie)是由GPS信號接收機、數據實系統和數據的實時處理系統三大部分組成。在RTK工作模式下,基準站的GPS接收機放置在精確座標的點位上,通過數據鏈將其觀測值及站座標信息採用專用數據格式發射至流動站,流動站通過數據鏈接收來自參考站的數據,並採集GPS觀測數據,在系統內組成差分觀測值進行實時處理,瞬時提供測站點在指定座標系中的三維定位成果,測量精度準確到到釐米級。精密地理數據的實時展現,更好指導工作人員進行後續控制測量、放樣、定界、勘探等工作,大大提高工程進度及精度。

圍海造地可能危害

圍海造地帶來赤潮

圍海造陸
圍海造陸(11張)
圍海造陸使海水潮差變小,潮汐的沖刷能力降低,港內納潮量減少,海水的自淨能力也隨之減弱,導致水質日益惡化,加上圍海造陸的陸地主要用於城市建設和工農業生產,各種污染物較多,尤其是各種污水直接排入大海,導致海水富營養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從而可能引發赤潮的概率也大大增加,給沿海的海水養殖業和海洋漁業生產帶來巨大的危害。

圍海造地引發洪災

1994年夏季,華南地區發生了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但氣象專家卻説降水量並不是很大,這是因為圍海造的陸地阻塞了部分入海河道,影響了洪水的下泄,同時,洪水造成的內澇,使較多的地表水下滲到地下,而圍海造陸又導致某些天然泄出口受阻,因此又造成局部地下水位上升,廣州、深圳近年來發現不少樓房基礎受地下水浸泡,甚至導致樓房開裂、地下室進水等現象都與地下水位上升有關。

圍海造地毀掉紅樹林

紅樹林素有“海上森林”之稱,它是熱帶、亞熱帶沿海潮間帶特有的木本植物羣落,其生態系統具有沉泥積淤、加速成陸過程、淨化海化、預防赤潮、清新空氣、綠化環境等多種功能,還可為魚類、無脊椎動物和鳥類提供棲息、攝食和繁育場所,因而又是最富生物多樣性的區域,號稱魚、蝦、蟹、貝的天堂、鳥類的的安樂窩。近40年,我國紅樹林面積由4.83萬公頃鋭減到1.51萬公頃,大部分是因為圍海造陸給毀掉的,紅樹林資源鋭減換來的是海濱生態環境的惡化、海岸國土侵蝕日益嚴重、颱風暴潮損失加劇、近海珍珠養殖業整體衰敗、灘塗養蝦暴病、林區和近海漁業資源減少等等。

圍海造地破壞生態平衡

改變了海岸帶的自然景觀,破壞生態平衡。不合理的圍海造陸,破壞海岸自然景觀環境,破壞海洋生物鏈,使海洋生物鋭減,造成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問題,不少海灣的自然環境因不合理的圍海造陸活動而改變,嚴重損害了其棲息生物的生態環境,導致原有生物羣落結構的破壞和物種的減少。例如,北海由於填海建港,填海造地、岸線縮短,灣體縮小,人工海岸比例增高,淺灘消失,海岸的天然程度降低,損害生物的生態環境,使海洋漁獲量減少,物種也減少很多。最近香港最高法院否決了在灣仔地區圍海造陸的工程,理由是這個地區經常有帆船和渡船出沒,是香港的自然景觀,應該受到保護。

圍海造地危害

不合理的圍海造陸造成的惡果在我國某些地區已初現端倪。舟山市地處長江、甬江和錢塘江的三江入海交匯處,海水終年渾黃不堪,航道淤積日漸嚴重。而舟山市近年來在開發和建設過程中,一些見諸報端的重大圍海造陸工程如普陀東港開發區工程、六橫小郭巨圍海造田工程、釣浪圍墾工程等都大量採用移山填海、圍海造田的辦法,這種做法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島嶼之間潮流的流速、流向和有關水文條件,人為地加劇了海區航道淤積情況。另外,眾所周知,舟山羣島屬於我國的四大漁場之一,但是近年來漁業資源急劇衰退,其原因之一就是海洋環境的不斷惡化。舟山羣島海域的每一座礁石、每一處灘塗,都是魚類重要的洄游棲息地,海平面以下的地形、地貌一旦發生變化或被破壞,將直接影響到魚羣的棲息環境,破壞魚類的洄游規律。大面積的圍海造田,對海洋洄游魚類來説,就像飛翔的信鴿遭遇磁場變化,無法返回棲息的場所一樣。
廣東的汕頭港的航道因其內灣歷年實施圍海造陸而逐漸淤淺,僅上世紀從50年代到80年代汕頭灣就被圍去近70平方公里,導致了納潮量由1956年的2.96億立方米税減到80年代的1.5億立方米,致使灣口外航道的水流明顯減慢並淤淺。後來耗巨資修建外導流堤仍見效不大,萬噸海輪進出汕頭港受航道水深的限制,近年不得不在灣口外另尋廣澳灣作為新的深水港。
自全新世海侵以後的漫長時間裏,廈門灣是一個自然狀況十分優良的複式海灣,其以東渡灣為主幹,加上馬祖灣、杏林灣、五通灣等總面積超過135平方公里,雖然廈門灣主航道淤積快的一個原因是近五十年來龍江入海泥沙增加了3.5倍和河口淺灘東移等因素,但50年代初建成的高集海堤極大減弱了廈門灣的潮汐動力,杏林等海灣圍海造陸後使海域面積減少了近一半,納潮量減少了45%,導致了1974—1993年鼓浪嶼以北和以南的主航道平均每年淤積30cm。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不合理的圍海造陸加快了經濟的建設步伐,似乎是一條“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發展路子,但卻嚴重忽略了我們所處的環境和海洋生態的安全。近年來,我們所處的陸地生態環境和海洋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已經引起了世界範圍內的關注和重視,可發生在我們周圍破壞生態的事件卻有增無減。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受到了經濟利益的驅使,雖然有關部門年年高呼着保護生態環境的口號,卻仍在熱衷於做那些有損生態環境的“事業”。

圍海造地如何看待

如何看待圍海造陸,如何保護我們的海洋環境,這方面國外已有許多典型案例,值得我們深思。
在我們的近鄰韓國,有一個龐大的圍海造陸工程—新萬金計劃,這項圍海造田工程計劃在韓國西部海岸羣山與扶安之間的海灣築起一條33公里長的大壩,拒海水於壩外,造2.83萬公頃良田,蓄1.18萬公頃淡水湖面,年產14萬噸糧食。這項利益非凡的工程被起了個非常誘人的名字,叫“新萬金事業”。順乎其名,新萬金工程無論其規模和預期效益,在當今世界圍海造田的單項工程中都屈指可數。然而,這項工程攔截兩條入海江河,其對自然的改變之大也顯而易見。

圍海造地新萬金項目

新萬金項目自動工至今,已歷時12年,其間經歷盧泰愚、金泳三、金大中和盧武鉉四任總統領導的政府,先後投入1萬多億韓元(1美元約合1180韓元)。隨着工程總量已完成過半,伴隨而來的是政界的唏噓,民間的抗議,世界三大環保團體之一的“地球之友”國際總部主席納巴魯也曾趕到漢城要求新萬金項目停工,韓國政府內對新萬金項目的意見也莫衷一是,環境部和海洋水產部亮出黃牌,農林部則堅持綠燈放行。
圍海造田工程,許多國家有之。這種工程有利,也有弊。利者,造田生產,增糧添粟;弊者,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發展生產與保護環境的矛盾尖鋭地擺在面前,孰輕孰重,何取何舍,難以選擇。韓國新萬金圍海造田工程正是在這種利弊得失間艱難上馬,時斷時續,前後折騰了10多年。最近,韓國漢城行政法院接受環保團體的訴狀,裁定新萬金圍海造田工程停工。由此,已經投巨資修好的長堤等未竟工程面臨着或發展生產或保護環境的重新抉擇。韓國農林部長官金泳鎮因不滿法院作出工程停工的裁決而提出辭呈,總統盧武鉉在反覆挽留不成後批准其辭職。一項圍海造田工程迫使政府高官辭職,不僅反映了人與自然的矛盾,更折射出人們對利用自然的不同觀念取向。生產與環保、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之間的取捨將與新萬金項目引發的爭論相伴相隨。法院最終的斷案也許不一定代表真理的歸屬,但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自然將是永恆的主題。
圍海造陸最成功的範例當屬荷蘭,他們圍海造陸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有四分之一的國土是從大海里“奪”過來的,被公認為是人類戰勝自然的壯舉。但荷蘭政府當前正在推行這樣一項宏偉計劃:將圍海造田的土地恢復成原來的濕地,1990年農業部制定的《自然政策計劃》是一項非常宏偉的計劃,是要花費30年時間恢復這個國家的自然,也可以稱之為國家的大政方針。這項方針就是要保護受圍海造田的影響而急劇減少的動植物,並通過使過去的景觀復原,為老百姓的生活增添亮麗的風景線。計劃裏的“生態長廊”,是要將過去的濕地與水邊連鎖性復原,建立起南北長達250公里的“以濕地為中心的生態系地帶”。為什麼要把辛辛苦苦圍出的陸地帶原?原因之一是近年來圍海造陸的後遺症不斷出現,如圩田鹽化,海岸侵蝕,物種減少……,這些原因促使荷蘭政府痛下決心,恢復濕地,努力探索與水共存的新路。

圍海造地發展是硬道理

科學發展觀告訴我們,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理解為以單純的經濟增長為中心,把“發展是硬道理”理解為GDP增長是硬道理,認為只要經濟增長了,生態環境、國民教育、公共衞生、社會公正等方面的問題都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解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事實證明,沒有教育、文化、政治、社會諸方面的發展,就不會有真正的經濟增長、經濟發展;以犧牲上述諸方面的發展為代價來換取經濟一時的高速發展,將使社會陷入無序和危機。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就是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確保不以犧牲後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需要。經濟增長要考慮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對圍海造陸不能一概反對,但千萬不能放任自流,盲目圍墾,千萬不可忽略了對海洋以及陸地環境的保護,如果我們努力發展和繁榮的地方經濟,是以犧牲我們的生存環境為代價的話,那無異於殺雞取卵、飲鴆止渴,必將遭到大自然的懲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