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荷花鴛鴦圖

(明末清初陳洪綬創作絹本設色畫)

鎖定
《荷花鴛鴦圖》是明末清初書畫家陳洪綬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1] 
畫中為荷塘一角,蘆葦叢生,清澈見底的水面上,一對鴛鴦相伴而遊,在它們上面荷葉碧綠似傘,幾朵紅荷正綻吐芳菲。花鳥畫法工整細緻,虛實相合。荷葉的脈絡、荷花的紅絲及荷柄之上的細刺都描繪得極其生動,而水波、水草、蘆葦只以淡墨數筆勾染而成。筆法虛實結合,使畫面呈現一種空靈潤澤的感覺。 [2] 
中文名
荷花鴛鴦圖
作    者
陳洪綬
規    格
縱183cm,橫98.3cm
現收藏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
材    質
絹本
創作年代
明朝
畫作類別
設色畫
幅    式
豎幅

荷花鴛鴦圖畫作內容

《荷花鴛鴦圖》 《荷花鴛鴦圖》
圖中四朵荷花或內斂含苞,或羞澀初綻,或幽雅盛放,亭亭玉立,多彩多姿,又各具韻味。荷葉闊大,更襯托出荷花的嬌美可人,引得在空中翩翩起舞的兩隻彩蝶也向它們飛來,在畫面最右端的花朵上,早有一隻蝴蝶已停留在花心之上,享受着蓮的芬芳。荷花的下面立着一塊奇形怪狀的太湖石。畫面下端,一對鴛鴦浮在水面上,神態悠閒,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寧靜。一隻青蛙正隱伏在石後的荷葉上覬覦甲蟲,弓身即將跳起。
圖中左上角有畫家署款:“溪山老蓮洪綬寫於清義堂”,下鈐“陳洪綬印”“章侯”印。 [3] 

荷花鴛鴦圖創作背景

明代以來,花鳥畫雖未中輟,但亦未出現繁盛的局面,陳洪綬的畫作為明代的花鳥畫壇帶來了一股清涼慰藉。陳洪綬學畫是從臨摹開始的,他的花鳥畫以師法宋人為主,精勾細勒,色澤清麗。其別號“老蓮”即因為他好畫蓮而得名,《荷花鴛鴦圖》是其花鳥畫的典範。 [3]  《荷花鴛鴦圖》是陳洪綬中年的作品。 [4] 

荷花鴛鴦圖藝術鑑賞

荷花鴛鴦圖主題

此圖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荷花為題 [3]  ,花朵清麗,或含苞,初綻、或怒放,多姿多態;枝葉帶露,娉婷舒展,俯仰欹側;湖石雄奇,鋭利堅崚,厚重沉凝。兩隻彩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正欲向一朵荷花飛去,而另一隻早已停留在花心之上,一動一靜,互為呼應。蓮葉的婀娜多姿,荷花的嬌豔欲滴,與古石的瘦硬層疊構成了鮮明的對比,但在作者的筆下卻被結合得十分自然。一對鴛鴦在水面戲水悠然,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寧靜。一隻青蛙正隱伏於石後的荷葉上覬覦甲蟲,弓身欲動,使畫面充滿了生機與意趣。 [5] 

荷花鴛鴦圖形象

《荷花鴛鴦圖》局部
《荷花鴛鴦圖》局部(3張)
畫面中央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朵已盛開的荷花,沒有任何遮擋,花杆似乎承受不住她的重量而向左彎曲呈現出一道美麗的弧線,顯得格外優雅生動,有着一份成熟優雅的味道。畫面上方的荷花含苞待放,如花季般的少女,嬌羞的躲在荷葉的後面,惹人憐愛。畫面右方的荷花花開正豔,延伸到畫外,使畫面得到延伸,雖筆有盡而意無窮。位於畫面下方的一朵小花骨朵顯得格外稚嫩嬌小,像躲在大人的保護下的小孩。荷葉或被湖石遮擋或躲在花的後面,或仰天或直面觀眾或伸出畫面,造型各不相同,形態各異。荷杆或長或短將花與葉聯繫穿插到一起,並很好地分割了畫面的空白,疏密有致。畫面前方的湖石,沒有任何遮擋,不同於一般光滑的石頭,這塊湖石層層疊疊,如被斧頭削切過似的,線條剛勁有力。湖石上面點綴了畫家意象化的大小不一的青苔,使湖石不至於過於單一。畫面中花葉的圓潤與粗糙剛勁的湖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相對立又相統一。畫面下方的一對鴛鴦若即若離,目光相對,顯得情意綿綿。公鴛鴦穩重而憨厚,母鴛鴦瘦小而靈動。畫面中有三隻蝴蝶,一直在荷花上休憩,另兩隻於空中翩翩起舞,遙相呼應。畫面下方的浮萍星星點點,看似漫不經心,其實必不可少:它們集聚在水畔的鴛鴦、荷葉、枝幹乃至岩石腳周圍,向靈通的生物,活躍地吮吸着畫面上色與線滲出的生命力,將全圖和諧地組合成為整體。若沒有這些大小不一、若隱若現的浮萍,圖下部就變得空曠,既無從融合水面上的荷葉、鴛鴦與岩石,全圖也會沉寂、呆板,如同一幅神氣索然的匠畫。 [5] 

荷花鴛鴦圖構圖

畫面穿插於浮萍中的水紋作為畫面中的橫向因素,在破除畫面單一豎向格式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構圖的精心安排體現了畫家非凡的駕馭畫面的能力與畫家善於觀察的細心與狀物精微的匠心。 [5] 

荷花鴛鴦圖技法

畫面中有很多耐人尋味的細節。作品用筆工緻而不顯刻板,在荷花的刻畫上只取一朵對其花芯進行了深入刻畫,花芯裏的蓮蓬和花蕊精雕細琢,使其顯得格外生動。荷葉中的葉脈,用細筆進行了精密的勾勒,他的勾葉莖方法則是用粗細有致的墨線雙勾,敷染濃淡不同的墨綠,一絲不苟,神滿氣足,葉脈走向編織出一種有機網絡,朝空中瀰漫出無窮的張力。荷杆上的細刺密佈,讓人感覺用手碰觸會有刺痛的感覺。鴛鴦的刻畫上尤為細緻入微,翎毛各不相同,絨毛細筆勾勒,公鴛鴦穩重安詳,怡然自得,母鴛鴦在其附近遊戲但又心繫公鴛鴦,頭偏向公鴛鴦目光落在其身上,情的把握相當精湛,可謂是形神兼備。水面上用淡墨細細勾勒出的水紋將浮萍串到了一起宛如精美的項鍊,水紋、浮萍和荷葉形成了精緻的點線面組合。 [5] 

荷花鴛鴦圖色彩

畫面的整體用色較為古典,着色醇厚而不流於俗膩,整幅畫都統一在赭黃色的背景色中。荷花的渲染用淡墨做底層層分染,再用胭脂曙紅大紅等細細分染,花瓣的底步偏暗略加背景色,亮部用白色提亮。荷葉用調和出的不同綠色分染和罩染,色調分冷暖,偏冷的地方加以石色,偏暖的地方罩以環境色。荷杆先用赭石打底,施以不均勻的石色。畫家在區別他們之間的變化的同時,又注意了它們的和諧統一,花與葉都加入了環境色以統一畫面。石頭的顏色與環境色相似,但有明暗深淺之分,加之以石頭本身層層疊疊的特色,上色之前施以深淺不一的墨底,由前向後自然形成漸案漸深的層次,使岩石呈現凹凸分明的立體造型。鴛鴦的刻畫使用了重彩,極為顯眼的藍的十分豔麗卻又不顯得刺眼,身上的羽毛色彩不一,鮮亮而又穩重。加之以環境色,使兩隻鴛鴦成功的融入畫面,併成為點睛之筆。浮萍的顏色介於葉與背景色的中間,使畫面色調更加的協調,並穿插於各物體之間,使物體間聯繫緊密,畫面不至於顯得散亂。蝴蝶略施墨底與色彩,輕盈而又生動,雖精緻卻又不搶鴛鴦的主體地位。 [5] 

荷花鴛鴦圖名家點評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傅東光:作品用筆工緻而不顯刻板,着色醇厚而不流於俗膩,畫風素潔明快,既有應物象形的寫生功底,又不乏變幻合宜的適度誇張,畫面呈現出一種在繁與簡,疏與密、剛與柔的對比變化中的合諧與統一。 [1] 

荷花鴛鴦圖重要展覽

2007年7月12日至16日,第10屆北京國際藝術博覽會暨《北京晚報》第二屆中國書畫名家慈善獻愛心大型義拍會在北京中國國際貿易中心舉行,《荷花鴛鴦圖》仿真複製品在其中展出。

荷花鴛鴦圖作者簡介

陳洪綬(1597—1652年),字章侯,號老蓮、悔遲,諸暨(今屬浙江省)人。明代畫家。早年受業於學者劉宗周、黃道周門下,1642年曾到北京為國子監生,授中書舍人,供奉內廷,不久即離京南歸。明朝滅亡後,為躲避清兵,一度在紹興雲門寺出家為僧,自號悔遲,亦號老遲。後在杭州以賣畫為生。工詩,擅畫,山水、人物、花鳥無一不精。其畫初受藍瑛影響,後廣泛臨學古人,並大膽突破創新,所作人物、花鳥形象古拙,擅用誇張變形手法,獨樹一幟,為晚明變形主義繪畫大師。與崔子忠齊名於南北,世稱“南陳北崔”。其畫風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著《寶綸堂集》 [6] 
參考資料
  • 1.    【陳洪綬荷花鴛鴦圖軸】  .北京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18-07-20]
  • 2.    唐譯編著,一生不可不知道的中國花鳥畫[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13.04,第207頁
  • 3.    袁志正編著,中國畫名作鑑賞[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5.07,第204頁
  • 4.    黎孟德主編,影響孩子一生的中國藝術名作[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2.06,第331頁
  • 5.    傅天琦. 淺析《荷花鴛鴦圖》中美的傳達[J]. 大眾文藝, 2012, (13):47.
  • 6.    陳洪綬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18-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