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荔枝蝽

鎖定
荔枝蝽是半翅目蝽科荔枝蝽屬節肢動物,又稱荔蝽、荔枝椿象、臭屁蟲。盾形,黃褐色,腹面附有白色蠟粉。雌蟲體型略大於雄蟲,腹部末節腹面中央開裂;;臭腺開口於中足基部側後方。雄蟲腹部背面末節有一凹下的交尾結構,可作為雌雄的辨別特徵。 [3]  成蟲壽命一般為203—371天。 [4] 
荔枝蝽分佈於南亞、東南亞國家。在中國見於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及四川等省區。 [3]  成蟲、若蟲均刺吸嫩枝、花穗、幼果的汁液。1年發生1代。 [4]  4、5月為產卵盛期,產卵5—10次,每次14粒。 [3] 
荔枝蝽是中國荔枝、龍眼區發生最為普遍的害蟲之一。其分泌的臭液觸及花蕊、嫩葉及幼果等組織可導致接觸部位枯死,大發生時嚴重影響產量,甚至顆粒無收。可利用成蟲的假死性,在越冬成蟲產卵前期氣温較低時,早晚突然搖樹捕殺墜落的成蟲。 [3] 
中文學名
荔枝蝽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亞    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半翅目
荔蝽科
荔枝蝽

荔枝蝽簡介

荔枝蝽又名荔枝椿象。果樹害蟲,主要為害荔枝和龍眼;也為害其他無患子科植物。成蟲體長25毫米左右、體盾形、黃褐色,腹面被白色蠟粉,有臭腺,開口在胸部腹面中後胸交接處。卵圓球形,長2.5~2.7毫米,淡綠色,化前變為深灰色。若蟲體色紅黑相間。

荔枝蝽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24~28毫米,盾形、黃褐色,胸部有腹面被白色蠟粉。觸角4節,黑褐色。前胸向前下方傾斜;臭腺開口於後胸側板近前方處。腹部背面紅色,雌蟲腹部第七節腹面中央有一縱縫而分成兩片,應用這一特徵可以鑑別雌雄。
卵:近圓球形,徑長2.5~2.7毫米,初產時淡綠色,少數淡黃色,近孵化時紫紅色,常14粒相聚成塊。
荔枝蝽 荔枝蝽
若蟲:生長階段共分為五齡。長橢圓形,體色自紅至深藍色,腹部中央及外緣深藍色,臭腺開口於腹部背面。2~5齡體呈長方形。第二齡體長約8毫米,橙紅色;頭部、觸角及前胸户角、腹部背面外緣為深藍色;腹部背面有深藍紋兩條,自末節中央分別向外斜向前方。後胸背板外緣伸長達體側。第三齡體長10~12毫米,色澤略同第二齡,後胸外緣為中胸及腹部第一節外緣所包圍。第四齡體長14~16毫米,色澤同前,中胸背板兩側翅芽明顯,其長度伸達後胸後緣。第五齡體長18~20毫米,色澤略淺,中胸背面兩側翅芽伸達第三腹節中間。第一腹節甚退化。將羽化時,全體被白色蠟粉。

荔枝蝽分佈地區

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區;也見於南亞、東南亞國家。

荔枝蝽生活習性

一年發生1代,以成蟲在樹上濃郁的葉叢或老葉背面越冬。翌年3、4月恢復活動,產卵於葉背。5、6月若蟲盛發為害。若蟲共5齡,歷時約2個月,有假死習性,多數在7月間羽化為成蟲,天寒後進入越冬期。若蟲和成蟲刺吸荔枝和龍眼的嫩梢、花穗和幼果的汁液,導致落花落果。如遇驚擾,常射出臭液自衞,沾及嫩梢、幼果局部會變焦褐色。

荔枝蝽為害症狀

寄主有荔枝、龍眼。以成蟲、若蟲刺吸嫩梢、嫩芽、花穗和幼果汁液,嚴重影響新梢生長,導致嫩梢、葉枯萎或落花、落果,並傳播其他病害 [1] 

荔枝蝽防治方法

(1)在每年越冬季節特別是低温的早上,振動枝椏使成蟲墜落;3~5月也可振落若蟲捕殺。
(2)產卵盛期,採摘卵塊,放入寄生蜂保護器內。
(3)荔枝、龍眼的花芽至幼果期用敵百蟲、毒絲本、滅蟲靈百蟲寧、速滅系丁等觸殺性農藥稀釋液毒殺。
(4)利用平腹小蜂等寄生蜂的釋放,寄生荔枝蝽卵粒 [2] 
參考資料
  • 1.    龐正轟著,經濟林病蟲害防治技術,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4,第278頁
  • 2.    福建省農科教結合協調領導小組,福建省人民政府農村工作辦公室編,林木蟲害防治,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07,第14頁
  • 3.    荔枝蝽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7-01]
  • 4.    孫瑞紅,張勇,王會芳編著,果樹病蟲害安全防治,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01,第2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