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荔枝椿象

鎖定
荔枝椿象是半翅目蝽科荔蝽屬昆蟲, [5]  又名荔枝椿、甘佩、石柩、臭屁蟲等。 [6]  成蟲黃褐色,腹部背面紫紅色。頭端較闊而圓;前胸扁闊,中部隆起呈弓形;中胸小盾片三角形;足脛節無剛刺。若蟲體扁平近長方形,被有霜白色粉狀物;前胸扁長方形,寬度約為長度的三倍;中胸背板特別發達;後胸小,位於第二腹節的中央;腹部中央稍寬,末端平直,肛凹明顯。 [7] 
荔枝椿象在南亞、東南亞國家和中國的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及四川等荔枝龍眼種植省區均有分佈。 [5]  主要吸食荔枝、龍眼的嫩芽、嫩葉、幼果及其新枝的汁液。 [6]  每年發生1代,以成蟲越冬。4、5月為產卵盛期,可產卵5—10次,每次14粒。 [5] 
荔枝椿象是中國荔枝、龍眼產區發生最為普遍的害蟲之一,分泌的臭液觸及花蕊、嫩葉及幼果等組織可導致接觸部位枯死,大發生時嚴重影響產量。可以通過清除果園及周邊的雜草並集中燒燬;抹除樹幹上的幹翹樹皮,填塞樹縫樹洞;結合疏花疏果,摘除並銷燬卵塊或若蟲團;利用成蟲的假死性,在越冬成蟲產卵前期氣温較低時,早晚突然搖樹捕殺墜落的成蟲等方法來防治害蟲。 [5] 
拉丁學名
Tessaratoma papillosa Drury
別    名
石背
臭屁蟲
動物界
半翅目
蝽科
分佈區域
佈於海南、廣東、廣西福建、江西、雲南、貴州、台灣等省(區)
中文學名
荔枝椿象

荔枝椿象形態特徵

荔枝椿象成蟲

荔枝椿象 荔枝椿象
體長24~28mm,盾形、黃褐色,胸部有腹面被白色蠟粉,觸角4節,黑褐色。前胸向前下方傾斜,臭腺開口於後胸側板近前方處。腹部背面紅色,雌蟲腹部第七節腹面中央有一縱縫而分成兩片,應用這一特徵可以鑑別雌雄。 [1] 

荔枝椿象

近圓球形,徑長2.5~2.7mm,初產時淡綠色,少數淡黃色,近孵化時紫紅色,常14粒相聚成塊。 [1] 

荔枝椿象若蟲

荔枝椿象 荔枝椿象
生長階段共分為五齡。長橢圓形,體色自紅至深藍色,腹部中央及外緣深藍色,臭腺開口於腹部背面,2~5齡體呈長方形。第二齡體長約8mm,橙紅色;頭部、觸角及前胸户角、腹部背面外緣為深藍色;腹部背面有深藍紋兩條,自末節中央分別向外斜向前方,板外緣伸長達體側。第三齡體長10~12mm,色澤略同第二齡,後胸外緣為中胸及腹部第一節外緣所包圍。第四齡體長14~16mm,色澤同前,中胸背板兩側翅芽明顯,其長度伸達後胸後緣。第五齡體長18~20mm,色澤略淺,中胸背面兩側翅芽伸達第三腹節中間。第一腹節甚退化。將羽化時,全體被白色蠟粉。 [1] 

荔枝椿象生活習性

荔枝椿象 荔枝椿象
若蟲於4月上旬開始孵化,第一齡若蟲期平均21天,第二齡8天,第三齡10天,第四齡17天,第五齡26天,共經過82天即羽化為成蟲,但最長經過116天,最短58天,5~7月間若蟲發生數量最多。初孵若蟲羣集卵殼附近,經數小時後開始分散開來,若蟲喜棲息於枝條的頂端,在花果枝上刺吸為害,吸取嫩枝、嫩芽、花穗、幼果的汁液。常引致嚴重的落花落果。遇風雨則逃避葉背,受驚擾時射出臭液以自衞,或即行下墮,掉落地上的若蟲,不久又可飛回樹上。三齡以上若蟲抗藥性增強,五齡時最強。6月旬始見新成蟲出現,7月中旬羽化成蟲最多。舊成蟲於6月份後陸續死亡,成蟲壽命203~371天,平均311天,成蟲喜在嫩梢、花穗和果穗上吸食,在龍眼、荔枝園中以多花果、多嫩梢的樹上發生最多。從第五齡若蟲至新成蟲這段期間,大量取食,積累脂肪,準備越冬,抗藥性強。春季恢復活動後的成蟲,經過生殖發育,代謝旺盛,脂肪消耗,自然抗藥性下降,這時是化學防治的適機。 [1] 

荔枝椿象為害要點

荔枝椿象主要為害荔枝、龍眼,以成蟲和若蟲刺吸嫩梢、花穗、幼果汁液,被害部位變褐色,引起落花落果。荔枝椿象受驚擾時,放射的臭液會使嫩葉灼傷、果殼變焦褐色,臭液觸及人的皮膚或眼睛,可引起辣痛。大發生時嚴重影響龍眼產量。 [2] 

荔枝椿象防治方法

荔枝椿象防治時間

在早春越冬成蟲開始活動時期,即3月中下旬,此時成蟲即將產卵,抗藥力最弱,而且此時用藥殺滅成蟲可顯著降低蟲口基數,對全年的防治極為有利,另一防治適期在5月中下旬,此時為卵已大量孵化的若蟲期,一至二齡若蟲體表蠟質薄,角質化程度低,對藥物較為敏感。 [3] 

荔枝椿象防治方法

1、化學防治
60年代,華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系趙善歡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開展敵百蟲防治荔枝蝽的毒理研究,明確了一年一個世代的荔枝蝽在越冬後恢復活動,並開始交尾,其卵巢內的卵子陸續發育,體內的脂肪、血糖下降,膽鹼酯酶活性及呼吸增強,自然抗藥性下降,在尚未產卵時,是化學防治的最有利時機,此時用90%的敵百蟲結晶 800倍液噴霧,防治效果較為理想。但殘存的雌蟲仍可能集中到花果較繁茂的植株上產卵,荔枝蝽的繁殖力強,每頭雌蟲一生可產5~10個卵塊,每一卵塊有14粒卵,且孵化率極高。因此,還需要在其若蟲 3齡前抗藥性較弱時,再用敵百蟲挑治一次這些植株,以提高保果效果。 [4] 
2、生物防治
60年代,中山大學的蒲蟄龍教授開創了人工繁殖利用旋小蜂科(Eupelmidae)的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as Ashmead)寄 生荔枝蝽卵的生物防治研究。從荔枝蝽的始卵期到盛卵期,隔10天分兩批散放平腹小蜂到荔枝園,以補充自然界早春平腹小蜂和跳小蜂(Oencyrtus corbetti Feniere)種 羣數的不足。根據經驗,一般每株中等大的荔枝樹平均荔枝蝽蟲口密度在200頭以下時,每株放蜂量為600~800頭雌蜂。這樣可將荔枝蝽的卵寄生率提高到85.6%~98.7%,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只是8月以後,平腹小蜂常因自然界的荔枝蝽卵量不足而自身數量凋落,致使來年2月荔枝園內平腹小蜂數量很少,不足以控制荔枝蝽的卵塊。為了在早春增加足夠的蜂量,提高對荔枝蝽卵的寄生率,有必要在秋冬期間進行人工繁殖平腹小蜂,到翌年春散放到荔枝園中。 [4] 
3、人工捕殺
主要措施:一是利用越冬成蟲在低温時飛翔力差,且又羣集的特點,在冬季温度低於10°C時,用竹竿突然搖動樹枝,或於清晨突然用力搖動樹枝,使成蟲墜地,然後集中捕殺。二是於4~5月份產卵盛期摘除卵塊,以減少田間蟲口數量。三是用竹竿綁紮破布團並蘸牛尿及煤油燻落若蟲,然後捕殺。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