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草編(湖口草龍)

鎖定
草編(湖口草龍),江西省湖口縣傳統美術,其以稻草為主要編制原料,輔以竹木、鐵絲,採用編、插、嵌等十多種工藝,用一根根稻草編制出龍的頭、角、身、爪、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2] 
湖口草龍俗稱“谷龍”,是流行於江西省湖口縣一帶的民間草扎技藝,其歷史悠久,據傳它起於隋唐,盛於明清,在湖口當地不斷流傳。湖口草龍編扎工藝較為複雜,前後需採用編、插、織、嵌、鑲、繞、纏、懸、掛、空、別、剔、鏤、透等十多種手法,要求成品自然生動,古樸典雅,不露人工痕跡,體現出瑞龍莊重威嚴的氣度。 [1] 
2008年6月7日,草編(湖口草龍)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54。 [2] 
中文名
草編(湖口草龍)
遺產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美術
申報地區
江西省湖口縣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遺產編號
Ⅶ-54

草編(湖口草龍)歷史淵源

湖口草龍
湖口草龍(2張)
湖口草龍 亦稱“谷龍”,是古來鄱陽湖地區農民慶祝豐收、祈求國泰民安的民間傳統活動,其源於隋唐,盛於明清,主要流傳於湖口縣流泗鎮、張青鄉、大壠鄉等地。 [12]  人們出於對大自然的崇拜、對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用稻草編織成一種擁有馬頭、鹿角、蛇身、魚鱗、鷹爪、魚尾等特徵的神獸,並賦予它翻雲覆雨、興風作浪的能力。當時的湖口草龍是用手工紮成的簡易草龍,分為5~21節,在扎編的用料上全是稻草(幹禾草)。 [1]  [3]  [4] 
約到清朝,湖口草龍在以稻草為主要材料的基礎上,輔之以竹木為支架,即以竹為龍骨、龍脊,加入竹子後,加強了“編”織的工藝,工藝日趨複雜。 [1]  [4]  [3] 
到清朝末年,由於廟會進一步興盛,一些工藝大師也參加到扎編草龍中來,生於19世紀末的周雍發是精緻化湖口草龍的開創者。 [1]  [4]  [3] 
隨着編扎草龍工藝的提高,草龍由5~21節發展到9~12節。編扎進一步精緻,採用了編、織、插、嵌、鑲、繞、纏、懸、掛、空、剔、鏤、透等十道工藝。 [1]  [4]  [3] 

草編(湖口草龍)表演形式

草龍在當地被認為羣龍之首,是真龍、老龍,一般在春節和廟會等節日期間遊舞,並走在紙龍、布龍等之前,有時還配以花、蝴蝶等燈綵。草龍表演以成年男子較為常見,表演時統一着裝、走“之”字,大多由鑼鼓伴奏,舞者做咬尾、滾龍等動作,其他燈綵則於龍身邊穿花、逗龍等,表演完送龍上天,即點火焚燒。兒童表演與成人基本相同,但一般男童持龍、女童持燈。表演時持龍頭者還會唱張彩,內容除介紹龍的出身外,還有祝福和歌頌語,舊時張彩:“一條黃龍下天庭,(眾和:好哇!)……保護老人多福壽(眾和:好哇!)”草龍融合民間編扎與舞蹈,既有工藝觀賞價值,也有獨特表演與文化價值。 [12] 

草編(湖口草龍)文化特徵

草編(湖口草龍)造型特徵

湖口草龍具有輕盈小巧、稚拙細膩的造型特徵。其身長二十幾米,龍身直徑40釐米左右,從下頜龍鬚至龍首頂部垂直高度為1米。舞龍者能機靈敏捷、輕鬆自如地操縱。湖口草龍注重輪廓線條的圓潤流暢,整體視覺效果以曲線為主。龍嘴短、上下頷微張,分別向上、向下捲曲形成了波浪狀曲線,從面頰上伸出的龍角呈“C”形曲線,每節龍身的柔軟布纖維和稻草編織形成了飄逸的曲線,還有鑲嵌於龍首、龍身、龍尾各部位上的麥杆編織形成的裝飾曲線。另外,湖口草龍應用了較多平面化的編織,如龍首上的龍眉、龍舌、龍牙、部分龍鬚,以及龍身上的龍鱗皆由各種單純的平面構成,類似剪紙或皮影藝術的拼貼效果。曲線和平面化的草龍編扎形式體現了質樸率真、隨意大方、熱烈誇張的民間藝術特色。 [5] 

草編(湖口草龍)色彩特徵

湖口草龍以稻草色為主,兼用布纖維、新鮮麥稈等材質豐富色彩效果,利用黃色或紅色的布匹、乳白色的麥杆和樸素的稻草色構成了和諧統一的暖色基調。舞龍時,舞龍者身着統一的黃色、紅色服裝,頭戴紅巾,腰繫綵帶與草龍主體色彩形成了統一中有對比,淡雅而熱烈、和諧而鮮明的色彩氛圍。 [5] 

草編(湖口草龍)審美特點

湖口草龍 湖口草龍
吳越文化是一個複合型的文化形態,江西湖口處於這一複合型文化區域,受禮教文化影響較多,湖口草龍的審美取向上有明顯的體現,重表現、重裝飾是其重要的審美特徵。草龍以麥稈編織形成的繁複紋飾線條強化裝飾效果。在草龍編扎過程中,除表現草龍本身造型外,還以線條和一些裝飾平面表現瞭如花卉、稻穗、王字等草龍之外的圖案。此類圖案起到了點綴、美化草龍的作用,具有祈福、禳災的民俗象徵意義,體現出人們對天、地、人合一理念的追求。 [5] 

草編(湖口草龍)製作工序

湖口草龍的製作,以稻草為主要原料,輔之以竹木、鐵絲做支架,以新鮮麥杆做點綴。整個編扎,用刀、鉗、鋸、鐵錘、針線等工具,採用了編、插、織嵌、鑲、繞、纏、懸、掛、空、別、剔、鏤、透等十多種複雜的工藝技巧,用稻草一根根編織出龍頭(似獅頭)、龍角(似鹿角)、龍身(似蛇身)、龍爪(似鷹爪)、龍尾(似魚尾)。編扎時須一草一紮,環環相扣,做到粗細有別,疏密有致,長短不一,不能趨同化。其編扎工序及過程如下:
準備原料:原料多為晚稻稻草,必須新鮮、節黃、無斷須、不能有蟲子,且稻草的節要對齊,呈規則變化,編扎前還得適當噴水,然後用棒棰擊打稻草,以增加其柔韌性。除了稻草外,還必需準備竹篾或木片、鐵絲等其它堅韌的原料,起支架固定作用。 [6] 
繪製草龍圖樣:此道工序必須由經驗豐富的老藝人來完成,以為整個編扎過程提供詳細準確的藍圖,不能有絲毫差錯。 [6] 
湖口草龍 湖口草龍
編扎:此過程又分為三道工序。其一是編扎龍頭,龍頭部分由龍頭骨架、龍嘴、龍牙、龍眼、龍角、龍珠、龍鬚、龍鄂、龍舌、龍耳、龍腮、龍額、龍王字、龍後風燈等部件組成。先用整根稻草在堅固的竹木骨架上疏疏地編出龍頭的輪廊,再用草杆細細地編排龍嘴,接着用兩根草杆交叉折豎起一排龍牙,之後是龍眼,可用稻草編成凸起的黑色錐體。龍角編成粗大的牛角形,龍角上綴有龍雲花,形成龍鱗,牛角彎處編出三葉形,形成鹿角,上面綴着呈花瓣狀的深色龍耳。作為龍珠的撞花燈用剔空草節編成,懸空垂吊在龍舌上面,球裏又有一球。龍鬚由整整200根稻草垂掛而成。此外,龍的上下鄂、龍額及編綴在龍額上的“王”字皆須細細編扎。龍頭編紮好後,還得精心修整,使外觀乾淨美觀,並不露人工痕跡。編紮成功後,龍頭總體呈獅頭造型。其二是編扎龍身。龍身節段為單數,多為9到15節,也有長達21節的,主要由筒狀龍身、龍鱗片、龍脊筋、龍環、龍雲花等組成。編龍身前,首先要用竹篾彎紮成圓形撐肚,然後支好在“幹”形木棍上,形成龍骨架和舞龍者的提柄,再用稻草在龍骨上密密編織,使龍骨不外露,形成龍身。然後用稻草一根根編出龍環,圈圈套在龍身外面,起着連接龍身的作用。龍鱗編成蒲扇形,呈二、三、二的數目排列有規律地編綴在龍環上面。龍脊筋編成長辮蛇形,串在節節龍身內,使其伸縮自如。其三是編扎龍尾。龍尾又名龍鳳尾、魚尾,呈三角放射型,除了與筒形龍身一樣的兩小節尾身外,還有尾背上的鰭、成手掌形的尾巴及掌心上編綴的顏色相間的太極圖式“敖魚”。龍尾的每個角尖均綴有紅草絨球。此外,還需編扎引逗草龍上下左右遊動的龍珠,其呈圓球狀,實心,體型碩大。 [6] 

草編(湖口草龍)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湖口草龍融民間舞蹈、雜技、音樂、美術、手工技藝於一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可作為民俗學、社會學和民間藝術等學科的研究對象。 [1] 
傳承狀況
由於湖口草龍編扎工藝較為複雜,必須拜師學藝,口傳身授,耳濡韻目染,否則難得真諦;隨着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編扎草龍費時耗工,且不能直接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很少有人願意學習和鑽研這一傳統手工技藝,使得編扎草龍技藝幾乎後繼無人。 [6] 
傳承人物
湖口草龍傳承人喻芳澤 湖口草龍傳承人喻芳澤
第一代:周雍發,男,1869年—1941年。江西省湖口縣流泗鎮紅楓村周壽朋自然村人。 [6] 
第二代:周雲開,男,1904年—1992年,江西省湖口縣流泗鎮紅楓村周壽朋自然村人。 [6] 
第三代:喻芳澤,男,生於1944年6月12日,江西省湖口縣流泗鎮流泗社區3組喻家村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草編(湖口草龍)。 [7] 
第四代:喻遠莉,喻芳澤之女,生於1968年8月2日,江西省湖口縣流泗鎮流泗社區3組喻家村人。 [6] 
保護措施
從1986年到2004年,湖口縣政府先後共投入資金1.5萬對湖口草龍進行搶救和保護。 [6]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湖口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會獲得“草編(湖口草龍)”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8]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草編(湖口草龍)項目保護單位湖口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會評估合格。 [13] 

草編(湖口草龍)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1997年,喻芳澤編扎的湖口草龍參加了九江市旅遊藝術節。 [6] 
2010年春節期間,湖口草龍在澳門舉辦的“內地春節習俗展”活動中展出; [9]  同年11月21日,湖口草龍在中國鄱陽湖國際生態文化節中展出。 [10] 
2017年7月14日,湖口草龍在第四屆內蒙古·二連浩特“茶葉之路”國際文化旅遊節中展出。 [11] 
榮譽表彰
2005年9月15日,喻遠莉扎制的湖口草龍在江西省文化藝術節中獲得一等獎。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