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茶道文化

鎖定
茶文化是一種“中介”文化,以茶為載體,以能體現東方國家的傳統思想道德、人文精神為宗旨,包括有關茶的禮儀、風俗、茶法、茶規、茶技、茶藝、歷史典故、民間傳説以及文學藝術、辭曲歌賦等。茶文化是一種“綜合”文化,涉及到建築、音樂、舞蹈、繪畫、戲曲、服飾、飲食、醫藥等諸多文化領域。 [1-2] 
茶道文化源於中國,南宋時期傳入日本朝鮮。日本的煎茶道、中國台灣地區的泡茶道都來源於潮州工夫茶 [3] 
中文名
茶道文化
類    別
文化
載    體
起源時間
公元前2737-2697年間
發源地
中國
構    成
茶禮、茶規、茶法、茶技茶藝

茶道文化簡介

茶道一詞最早見於唐代詩僧皎然有一首雜言古體詩《飲茶歌·誚崔石使君》雲“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秋看畢卓甕間夜,笑看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另有《封氏聞見記》雲“因鴻漸之論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茶。” [1] 
封演是唐天寶至貞元年間的學人,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現的茶道名詞。
在唐以前,如晚唐詩人皮日休所説,稱茗飲者“與夫瀹蔬而啜者無異”,喝茶就和煮菜喝湯一樣,當然也就談不上什麼茶道。至唐代中期,自陸羽《茶經》面世以後,如封演《聞見記》所記,鴻漸為《茶經》,説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器,“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僧侶通過種茶、製茶而精於茶術,士大夫們則創造性的發揮,把茶的知識藝術化、理論化。當時的茶道思想集儒、佛諸家精神,主張以茶修德。飲茶者,應是“精行儉德之人”(《茶經》開篇),貫穿了和諧、中庸、淡泊的思想內容,強調飲茶自修內省。這便是唐代的茶道。以後茶道被傳承、傳播到國外,東渡日本後,在日本與日本文化結合後形成日本茶道。

茶道文化茶道操作流程

第一道:淨手賞具
洗手清潔,引茶入荷,請賓客賞茶,然後是賞茶具;
第二道:燙杯温壺
把茶具用開水沖洗一次,衞生清潔的同時給茶具預熱,使泡茶的味道更香;
第三道:馬龍入宮
把茶葉放入茶壺;
第四道:洗茶
將沸水倒入壺中,讓水和茶葉適當接觸,然後又迅速倒出,去除茶葉表面雜質,同時把沒炒制好的茶葉過濾掉;
第五道:沖泡
把沸水倒入壺中,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別一次把壺倒滿,即為“鳳凰三點頭”,向賓客示敬;
第六道:春風拂面
用壺蓋輕拂茶沫,把浮在上面的茶葉去掉;
第七道:封壺
蓋上壺蓋,用沸水遍澆壺身,保存茶壺裏茶葉沖泡出來的香氣;
第八道:分杯
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
第九道:玉液回壺
輕輕將壺中茶水倒入公道杯中;
第十道:分壺
將茶湯分別倒入每個客人的杯中,注意茶斟七分滿;
第十一道:奉茶
雙手把茶送到賓客面前;
第十二道:聞香
請賓客輕聞茶香;
第十三道:品茗
請賓客喝茶、品茶。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