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茶苗白絹病

鎖定
茶苗白絹病是由齊整小核菌引起的、發生在的病害。主要發生在茶苗近地面莖基部,病部初期呈褐色斑,表面生白色綿毛狀物,擴展後繞根頸一圈,形成白色絹絲狀菌膜,可向土面擴展;後期在病部形成油菜籽狀菌核,由白色轉為黃褐色或黑褐色。 [1] 
茶苗白絹病分佈廣泛,在中國各產茶區均有發生。高温高濕有利於發病,以6-8月發病最重;土壤黏重、酸性、地勢低窪、排水不良、茶苗長勢差,病害發生也重。 [1]  [5] 
茶苗白絹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選擇生荒地或非感病作物的地做苗圃;加強栽培管理,增強植株抗病力;及時清除病苗,並進行土壤消毒。 [1] 
中文名
茶苗白絹病
病    原
齊整小核菌
為害作物
為害部位
莖基部

茶苗白絹病病原特徵

1.症狀;2.病原菌的擔子及擔孢子 1.症狀;2.病原菌的擔子及擔孢子
茶苗白絹病病原為齊整小核菌(學名: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屬半知菌亞門、小菌核屬真菌。菌絲白色,有絹絲狀光澤,在基物上呈羽毛輻射狀擴展,有隔膜,細胞大小為2.35微米×1.0微米。菌核球形或橢圓形,直徑0.5-3.0微米不等,平滑有光澤。菌核在寄主表面形成,初為白色,後變茶褐色,內部灰白色。菌核萌發和菌絲生長温度範圍為10-42℃,最適温度分別為25-35℃和30-35℃。菌核萌發和菌絲生長的最適土壤含水量分別為20-40%和50-60%。該病原除為害茶外,還可為害白朮、丹蔘、絞股藍、黃芪、黃連、附子、茉莉、紫苑、香石竹、菊花、百合、鳶尾、太子參、桔梗、地黃等作物。 [3-5] 

茶苗白絹病為害症狀

茶苗白絹病主要發生在茶苗近地面莖基部。病部初期呈紫褐色條斑,後變褐色,上生白色絹絲狀膜層,並由莖部向土表擴展,後期其上形成油菜籽狀菌核。菌核開始白色,後轉黃褐色至褐色,由於病菌的致病作用,最後病部皮層軟腐,水分、養分運輸受阻,地上部分葉片變黃枯萎、脱落,最後全株枯死。 [1]  [2] 
茶苗白絹病

茶苗白絹病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核菌絲體在土壤中或附着在莖基部越冬。菌核在水中或濕度飽和的土壤中,存活時間較短,在乾燥條件下,可長期保持生活力,在室內可存活10年之久,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為每年發病的主要初次侵染來源。次年春季或初夏,温濕度適宜時,菌核萌發產生菌絲,裏匍匐狀沿着土隙蔓延到鄰株。遇暴雨,病菌可隨雨水沖流而傳播。此外,中耕以及移動土壤等人為操作也可傳播病害。病害還可隨苗木調運,從病區帶入無病區。病菌的擔孢子不常見,因此,病害發生的程度主要決定於初次侵染,再侵染對病害發生髮展的作用常較小。 [6] 

茶苗白絹病流行規律

  • 氣候:高温有利於病菌的發育和病害的發展,在乾旱條件下,茶苗因缺乏水分,生長不良,對病害的抵抗力也隨之減弱,使病菌易於侵入根部,因此,該病在一年中從4月份氣温上升至20℃左右,開始為害,一直到10月都能發生,但以6-8月高温幹早季節發病最重,往往流行成災。 [6] 
  • 土壤:該病在酸度過大,土質粘重,或地勢低窪,排水不良的土壤中發生重,在前作和問作為其寄主植物時,往往發生也較重,而前作為禾本科植物或生荒地者。則發生較輕。 [6] 
  • 其他:偏施氮肥,也易發病。 [6] 

茶苗白絹病防治方法

  1. 選擇生荒地或非感病作物的地做苗圃。 [1] 
  2. 注意茶園排水,改良土壤,促進苗木健壯生長,增強植株抗病力。 [1] 
  3. 苗圃應及時清除病苗,並進行土壤消毒。每畝用70%五氯硝基苯可濕性粉劑1-2.5千克,加細土後混勻撒施土面。7-10天再撒一次。感病較輕的苗木,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0.5%硫酸銅或50%甲基託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灌蔸。 [1] 
參考資料
  • 1.    饒輝福1, 饒漾萍2, 洪海林3等. 茶樹主要根病的發生與防治[J]. 植物醫生, 2015, 第28卷(1):21-22.
  • 2.    周鐵峯,餘繼忠,胡新光.茶葉病蟲害防治原色圖譜.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03:100-101
  • 3.    畢勝,李桂蘭,鹿效晶,劉景美.藥材白絹病及其防治[J].農技服務,1995,(第11期).29.
  • 4.    傅俊範.藥用植物病理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07:285
  • 5.    楊平華.莊稼醫生手冊.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04:311
  • 6.    江西省婺源茶葉學校.茶樹病蟲害防治學.婺源:農業出版社,1988.05: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