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茶網餅病

鎖定
茶網餅病是由網狀外擔菌引起的、發生在的病害。主要危害茶樹的成葉,嫩葉、老葉也發病。多發生在葉緣或葉尖上,初在葉片上現針尖大小的淺綠色油漬狀斑點,後漸擴展,嚴重的擴展至全葉;後期病斑呈紫褐色或紫黑色,造成葉片枯萎脱落。嫩莖染病,多由葉柄擴展到嫩莖上,引起枝枯。 [2] 
茶網餅病分佈於中國和日本,危害比茶餅病輕,多在陰濕茶園中發生,使葉片枯萎,且易遭其他腐生菌的侵染。該病可造成病葉提早脱落,造成翌年春茶減產。 [5] 
茶網餅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選用抗逆性強的品種,加強栽培管理,在頭茶和四茶的新葉開展期使用藥劑防病等。 [1] 
中文名
茶網餅病
外文名
Tea exobasidium blight
別    名
茶網燒病、茶白黴病、茶白網病
病    原
網狀外擔菌
為害作物
為害部位
葉片、嫩莖

茶網餅病病原特徵

病原 病原
茶網餅病病原為網狀外擔菌(學名:Exobasidium reticulatum Ito et Sawl),屬擔子菌亞門真菌。葉背病斑上網狀物是菌絲,白粉狀物是子實層。擔子長棍棒狀至圓筒形,大小(63-135)微米×(3-4)微米。頂端着生小梗4個,每個小梗上着生擔孢子1個。擔孢子單胞無色,倒卵形或橢圓形,大小(8-12)微米×(3-4)微米,發芽時生出1個隔膜,成為雙細胞,從兩端或一端長出芽管。 [1] 
該病原的生長温幅10-30℃,以20-25℃最適。擔孢子形成的温幅在10-28℃間,最適温為19-25℃。相對濕度須大於98%,最適相對濕度為100%。 [4] 
圖注:1.病葉橫切面;2.子實層部放大;3.擔子和擔孢子;4.擔孢子放大。 [1] 

茶網餅病為害症狀

茶網餅病
茶網餅病(2張)
茶網餅病主要危害茶樹的成葉,嫩葉、老葉也發病。多發生在葉緣或葉尖上,初在葉片上現針尖大小的淺綠色油漬狀斑點,後漸擴展,嚴重的擴展至全葉,色澤變成暗褐色,病葉增厚,有時葉片上卷,葉背面沿脈形成網狀凸起,其上具白粉狀物。白粉散失後變成茶褐色網狀,故稱網餅病。後期病斑呈紫褐色或紫黑色,造成葉片枯萎脱落。嫩莖染病,多由葉柄擴展到嫩莖上,引起枝枯。 [2] 

茶網餅病分佈範圍

茶網餅病在中國分佈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四川、貴州、廣東、台灣等省局部茶區。此外,日本也有分佈。 [1]  [4] 

茶網餅病侵染循環

以菌絲體在茶樹中部病葉組織中越冬。翌春條件適宜時擔孢子成熟,隨風雨傳播侵入成葉,經10天潛育產生新病斑,濕度大時病斑上長出白色粉狀子實層,着生許多擔子和擔孢子,借風雨傳播蔓延,侵染芽下1-3片嫩葉,經30天潛育病斑出現,60-70天后長成大型網狀病斑,此時嫩葉已長為成葉。

茶網餅病流行規律

在中國,茶網餅病一般以5-6月發生最多,在多霧、高濕、日照短的樹林下,或茶樹生長過嫩的條件下,或雨日集中,降雨頻繁的年份發病就多。例如同一塊茶園,南邊是高坡,終日不見陽光,朝露不易幹,濕度大,夏天常有茶網餅病發生,而茶園的北坡,因陽光充足,就沒有此病發生,又如樹林下的野生茶樹,因光照微弱,葉片嫩薄,茶網餅病也普遍發生。1973年5-6月中國皖南地區下雨頻繁,濕度大,茶網餅病就普遍發生,發病率達15-20%左右,可見,高濕度是茶網餅病發生的主要條件。 [3] 

茶網餅病防治方法

  1. 選用抗逆性強的品種。如婺源大葉種,上饒大葉種,青心大有,台茶1號、2號、5號、13號、16號,藤茶、香菇寮白毫,蘋雲,櫧葉齊12號,毛蟹,鋪埔白葉等。 [1] 
  2. 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阿姆斯生物肥,採用配方施肥技術,增施磷鉀肥,提高茶樹抗病力。 [1] 
  3. 栽植密度適當,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 [1] 
  4. 在頭茶和四茶的新葉開展期,及時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900-1000倍液,隔7-8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1] 
  5. 非採摘茶園噴灑30%綠得保膠懸劑500倍液或0.6-0.7%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12%綠乳銅乳油500倍液。 [1] 
參考資料
  • 1.    呂佩珂 等.中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藥用植物病蟲原色圖鑑 下.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9.01:621-622
  • 2.    楊平華.莊稼醫生手冊.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04:305
  • 3.    安徽農學院.茶樹病蟲害.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12:288
  • 4.    陳宗懋,陳雪芬.茶樹病害的診斷和防治.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06:24
  • 5.    郭普.植保大典.湖北:中國三峽出版社,2006.1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