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茶仙泉

鎖定
茶仙泉 [1]  ,位於少室山陽的茶仙谷,南距少室山人祖石大約一百米、距離登封市少室寺大約二百米,傳説是茶仙盧仝隱居少室山時取水煮茶的山泉,有後人雕鑿的茶仙泉、七碗茶詩、茶道源等石刻遺蹟。
中文名
茶仙泉
地理位置
登封市少室山
所處時代
唐朝
佔地面積
約 300 m²

茶仙泉簡介

[1-2]  茶仙泉,位於少室山陽的茶仙谷,南距少室山人祖石大約一百米、距離登封市少室寺大約二百米,是被古人稱之為茶仙的唐朝詩人盧仝少室山隱居時取水煮茶品茶和交友作詩的地方。此泉因茶仙盧仝在此所著成名之作《茶譜》和《七碗茶詩》廣為流傳而得名茶仙泉。

茶仙泉主要影響

茶仙泉成名茶仙

盧仝在少室山茶仙泉隱居時所做的《七碗茶詩》 [2]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對茶的功效和對茶飲的審美愉悦,在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從古至今,無人逾越。盧仝以此七碗茶詩而揚名四海,七碗茶詩則以寫茶而聞名於世,故而盧仝被世人尊稱為“茶仙”。此泉則因盧仝和其在此成名之作七碗茶詩而被譽為茶仙泉,自古至今吸引了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文人墨客接踵而至此泉洗茶、煮茶、泡茶、品茶、尋跡懷古及其吟賦作詩,乃至風騷之士吟詩作賦之時無不品茶。

茶仙泉成就茶道

盧仝在少室山茶仙泉隱居時所做的《七碗茶詩》,在日本被廣為傳頌,並演變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煎茶道”。 [2]  日本江户時期的得道高僧,“煎茶道”的創始人高遊外(1675-1763),自號“賣茶翁”,自封是“盧仝正流兼達摩宗第四十五代傳人”,其施茶之處取名為“通仙亭”,高高地掛着寫有“清風旗”字樣的茶幌。日本茶道協會會長倉澤行洋先生,在其所著《盧仝茶歌與日本茶道》一文中,深情地説:“日本茶人對茶室氣氛的如此營造,是受到盧仝飲茶的影響。我和很多日本人一樣,十分尊崇盧仝,喜愛他的茶詩。我的茶室就掛着一幅我姑父抄寫的《七碗茶歌》”。日本“煎茶道”小川流的傳人小川后樂先生他在回憶自己年輕時學習茶道的經歷時説:“我學習煎茶道大概是在十七八歲的時候,最初的學習內容是七句茶歌,把七隻茶碗按順序放好,每隻茶碗上分別寫着‘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並將它的順序背下來”。在其著作《玉川子其人》一文中,小川后樂概括了兩句話,一句是:“在日本,人們把盧仝看作是煎茶的始祖。“另一句是:”煎茶精神的主幹就是,唐代玉川子盧仝的清風茶。”

茶仙泉相關故事

茶仙盧仝尋水泡茶隱居茶仙泉
[2]  據傳,盧仝為泡得一壺好茶,覓得一處好泉,常常跋山涉水,不畏艱險。他生於濟源思禮,對濟源的大小泉眼早已嚐遍,但總感覺濟源的水太硬,泡不出茶的和柔與醇香感。後來,有濟源當地一老農告訴盧仝,濟源的水為“陰陽水”,此水在濟源和濟南出於地表為陽水,此水在濟源和濟南之間主流則隱於地下為陰水,陰陽水是不適宜泡茶的。他欲覓得黃河水泡茶,到達黃河後,他看到河水混雜泥沙而渾濁不清,找不到清淨無染的感覺,也就放棄了用黃河水泡茶的念頭。後來,他又欲覓得長江水泡茶,到達長江後,他看到江水雖清,但是水流湍急而奔騰不息,找不到寧靜致遠的感覺,也就放棄了用長江水泡茶的念頭。之後,他又欲覓得淮河水泡茶,到達淮河後,他看到河水清靜平和而不急不濁,但是淮河之上漕運繁忙而難免污染,於是就沿着淮河追流尋源而找到了少室山茶仙谷茶仙泉,自此盧仝便在少室山茶仙谷茶仙泉隱居,取水泡茶做飯,品茶作詩,留下流傳千古而不衰的名著《茶譜》和《七碗茶詩》。少室山的歷史上,也便多了盧仝這位“茶仙”的史料記載。少室山茶仙泉也自此留名。
茶仙盧仝死後千年又救活故里村民
在1941年,日軍佔領濟源期間,對濟源周圍的鄉村進行了大規模慘無人道的掃蕩。一天,當一隊日軍掃蕩到思禮村前時,帶隊的日本軍官對豎立於村頭的石碑產生了興趣,因為看不怎麼懂,忙叫過翻譯官來詢問,當得知這塊碑上書寫的是“盧仝故里”後,立即整肅軍服、軍帽,恭恭敬敬地對着石碑鞠了三個躬,然後帶着鬼子兵繞村而過。盧仝故里思禮村,因此避免了一場橫禍。我們明確地知道,這位帶隊日本軍官的做法,只是殘暴的入侵者,偶爾的假斯文、假儒雅。但由此愈加襯托出在少室山茶仙泉隱居時寫下《七碗茶詩》的茶仙盧仝,竟能在千年之後,兵不血刃地使侵略者躬身而退,足以説明其對日本茶道的影響。

茶仙泉主要景點

茶仙泉相關圖片
茶仙泉相關圖片(5張)
茶仙谷的茶仙泉、石刻、人祖石、少室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