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茶中村

鎖定
茶中村,隸屬於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温塘社區, [1]  位於東城街道東部,距離東城街道辦事處5.8千米,相鄰茶上村茶下村。2015年末,茶中村户籍人口679人。 [2] 
明朝時期,屬東莞縣文順鄉。清末,屬缺口司。1999年,屬温塘行政村。2003年,屬東城街道温塘社區。 [2] 
2015年,茶中村經營行業涉及傢俱、電子、五金、玻璃等,有企業5家,集體廠房配套設施11萬多平方米,集體經濟總收入1471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銀行存款利息和農業收入等。 [2] 
中文名
茶中村
行政區類別
自然村
所屬地區
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温塘社區
地理位置
東城街道東部
電話區號
0769
人口數量
679 人(截至2015年末户籍人口)
車牌代碼
粵S

茶中村歷史沿革

明朝時期,屬東莞縣文順鄉。
清末,屬缺口司。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第七區榴花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第五區六鳳鄉。
1953年,屬第三區温塘鄉。
1958年,屬附城人民公社温塘大隊。
1983年,屬附城區温塘鄉。
1987年,屬東莞市附城街道温塘管理區。
1999年,屬温塘行政村。
2003年,屬東城街道温塘社區。 [2] 

茶中村行政區劃

茶中村為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温塘社區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温塘社區行政區劃代碼為441900003004。 [2-3] 

茶中村地理環境

茶中村位置境域

茶中村,位於東城街道東部,距離東城街道辦事處5.8千米,相鄰茶上村茶下村 [2] 

茶中村地形地貌

茶中村坐落丘陵地帶,平均海拔比較低。 [2] 

茶中村人口

世居村民主要姓氏除了袁姓外,還有鍾姓、翟姓。鍾姓清朝從南雄珠璣巷遷移至廣東寮步橫坑村,後分支遷移至該地。翟氏, 元朝從南雄珠璣巷遷移至東莞石碣,後分支遷入温塘定居 [4]  。2015年末,茶中村户籍人口679人,其中男348人,女331人;80歲以上16人,最年長者105歲(女)。外來暫住人口27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8人。 [2] 

茶中村經濟

茶中村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植花生、甘蔗,盛產荔枝、龍眼、橙橘等水果。改革開放初期,村中有糧油、榨糖、碾米等加工廠。1992年後隨着工業化的深入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2015年,經營行業涉及傢俱、電子、五金、玻璃等,有企業5家,集體廠房配套設施11萬多平方米,集體經濟總收入1471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銀行存款利息和農業收入等。 [2] 

茶中村社會事業

茶中村文體事業

2015年末,茶中村有籃球場1個,公園1座,村民活動中心1個,電子閲覽室1個(藏書3000冊)。 [2] 

茶中村基礎設施

1963年,茶中村通電,20世紀80年代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90年代初通自來水、通電話,2000年通互聯網。 [2] 

茶中村交通運輸

茶中村有鄉道莞温路從村經過。 [2] 

茶中村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相傳,北宋淳化四年(993年),袁氏始祖袁悦塘擇居於此,隨着人口增多而成村落。建村之初,温塘分四大坊,該村屬茶嶺坊,而茶嶺坊分為上甲、中甲、下甲,以茶字為頭,取上、中、下,故而取名“茶中村”。 [2] 
  • 本地方言
茶中村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東城話。該村有每年農曆五月初十端午扒龍船的傳統。 [2] 
  • 傳統民居
茶中村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存60座,主要為青磚瓦房,佔地面積約4800平方米,已大部分空置,少部分有人居住。民居中有古井2口,始建年代不詳,重修於1974年,麻石構築。
茶中村有宗祠2座:閶川公祠,始建於明代中期。重修於清代、1914年、1958年、2007年。佔地面積260平方米。坐北朝南,三間兩進合院式佈局,面闊13米,通進深20米,磚木結構,青磚牆體,麻石勒腳,抬梁與穿鬥混合式樑架。硬山頂,人字山牆,陶塑博古紋正脊,立鰲魚一對,綠琉璃瓦當、滴水剪邊。頭門兩側置花崗塾台,大門上方紅砂岩陽刻“閶川公祠”4字。陶塑正脊上有“民國三年”“文如璧造”字樣。陶塑人物樓閣正脊、金漆木雕花鳥人物紋檐板及樑架、牆頭彩繪人物山水及題詩壁畫等裝飾細膩生動,具有一定歷史和藝術價值,已作他用,為東莞市不可移動文物。
樺軒公祠,公祠位於東城温塘茶中村南。始建於明代,由温塘袁氏“樺軒”分支族人興建。坐北向南,三間兩進兩廊佈局,通面闊10.1米,通進深10.7米。磚木石結構,抬梁與穿鬥式混合樑架,硬山頂,人字山牆,陶塑博古紋正脊,素胎瓦當、滴水。青磚牆體,紅砂岩牆裙、勒腳、門框及頭門檐柱,門墩石、室內立柱及柱礎為麻石。石雕、陶塑、樑架木雕裝飾精美。“文化大革命”期間將祠堂改建為大隊部,天井上方增建瓦頂,祠堂內柱子及後牆上多處用紅筆書寫毛澤東語錄。2012年8月被公佈為東莞市不可移動文物。 [2] 
  • 民俗文化
明朝開始,温塘地區村民把每年農曆三月初一定為吉祥日、喜慶日和聚客日。該村村民連同温塘其他村村民在該日舉行大型的“北帝誕”遊會活動。按照温塘的習慣,“北帝誕”遊會組成24個方陣,包括梟色隊、北帝神像隊、文巡隊、武巡隊、醒獅隊、舞龍隊、八仙七姐隊等800多人的巡遊隊伍。這項傳統遊會活動一直持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2010年恢復“北帝誕”遊會活動。 [2] 
  • 歷史事件
清咸豐四年(1854年),温塘村民袁財在温塘(含茶中村)揭竿起義,伐木為旗,組織起義軍投靠石龍何六的起義軍,提出“擒龍(石龍)捉虎(虎門)羊(廣州),拜佛(佛山)上西天(天京)”的口號,這是東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
民國十四年(1925年),温塘(含茶中村)等地開展農民運動,成立農會,組織農民自衞軍2000多人,開展減租減息運動,同土豪劣紳做鬥爭。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冬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春,温塘一帶(含茶中村)天花流行,患者2000多人,死400餘人。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月,温塘(含茶中村)、石井、牛山、立新、火煉樹等地紛紛成立青年抗敵同志會、婦女抗敵同志會等抗日羣眾組織。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3月,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三大隊挺進莞樟公路兩側,深入温塘(含茶中村),在温塘抗日常備隊配合下襲擊日偽軍,在附城一帶發動羣眾抗日。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1月,偽軍45師出動一個團兵力進犯温塘村(含茶中村)。温塘抗日常備隊23名隊員在外圍抗擊敵人,掩護羣眾撤退,犧牲5人,被俘2人。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國民政府軍廣東省保安第五師出動170多人進犯温塘(含茶中村)。温塘民兵與敵打巷戰,將敵擊潰,斃敵10多人。
1963年冬,附城發生流行性感冒,患者3300多人。温塘村(含茶中村)、牛山村尤其嚴重。
1985年3月28日,暴雨夾雹襲擊主山、桑園、温塘一帶(含茶中村),持續15分鐘。雹大如茶杯,小似指頭,毀壞蔬菜,摧殘果花,受災面積5000餘畝,經濟損失70多萬元。
1986年6月7日,附城遭受50年一遇特大暴雨 襲擊,温塘一帶(含茶中村)澇災嚴重,受災面積3300畝,損失稻穀3000多擔。
1990年冬,雨雹襲擊温塘(含茶中村)、塹頭等地,雹大如指頭,毀壞農作物,受災面積約2500畝,經濟損失約40萬元。 [2] 

茶中村著名人物

袁振英(1894—1979年),民國九年(1920年)8月,首批加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為東莞第一個共產黨員,在黨團組織中做出積極貢獻。1951年,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介紹,安排在廣東省文物保管委員會任委員。
鍾根(?一1947年),烈士,民國三十年(1941年)參加革命,曾任惠東寶護鄉團第三大隊小隊長,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在虎門沙角犧牲。 [2] 

茶中村地方特產

茶中村特色農產品有荔枝、龍眼、傳果。特色傳統食品有紅團、鬆糕、米餅、糖環、油角、鹹粽、碌堆。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