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茶下村

(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温塘社區轄自然村)

鎖定
茶下村,隸屬於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温塘社區。 [1]  位於東城街道東部,距東城街道辦事處5.8千米。毗鄰亭下村茶上村茶中村和皂上村。2015年末,茶下村户籍人口1194人。 [2] 
明朝,茶下村屬東莞縣文順鄉。清末,屬缺口司。1999年,屬温塘行政村。2003年,屬東城街道温塘社區。 [2] 
2015年,茶下村經營行業涉及傢俱、電子、印刷、五金、玻璃等,村有企業12家,集體廠房配套設施16萬多平方米,經營收入1789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銀行存款利息等。 [2] 
中文名
茶下村
行政區類別
自然村
所屬地區
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温塘社區
地理位置
東城街道東部
電話區號
0769
人口數量
1194 人(截至2015年末户籍人口)
車牌代碼
粵S

茶下村歷史沿革

明朝,茶下村屬東莞縣文順鄉。
清末,屬缺口司。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第七區榴花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第五區六鳳鄉。
1953年,屬第三區温塘鄉。
1958年,屬附城人民公社温塘大隊。
1983年,屬附城區温塘鄉。
1987年,屬東莞市附城街道温塘管理區。
1999年,屬温塘行政村。
2003年,屬東城街道温塘社區。 [2] 

茶下村行政區劃

茶下村為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温塘社區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温塘社區行政區劃代碼為441900003004。 [2-3] 

茶下村地理環境

茶下村位置境域

茶下村,位於東城街道東部,距東城街道辦事處5.8千米。毗鄰亭下村茶上村茶中村和皂上村。 [2] 

茶下村地形地貌

茶下村地處丘陵地帶,平均海拔比較低,村東北有黃沙河,村內有背底嶺、大嶺,海拔最高約25米。 [2] 

茶下村自然資源

茶下村有214年樹齡三級古樹細葉榕1棵。 [2] 

茶下村人口

2015年末,茶下村户籍人口1194人,其中男617人,女577人;80歲以上37人,最年長者92歲(男)。外來暫住人口48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7人。 [2] 

茶下村經濟

茶下村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植花生、甘蔗、木薯等作物,盛產荔枝、龍眼、楊桃、黃皮、石榴等水果。改革開放初期,村中有糧油、榨糖、碾米等加工廠。1992年後隨着工業化的深入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2015年,經營行業涉及傢俱、電子、印刷、五金、玻璃等,村有企業12家,集體廠房配套設施16萬多平方米,經營收入1789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銀行存款利息等。 [2] 

茶下村社會事業

茶下村教育事業

2015年末,茶下村有東城第一幼兒園(2015年在園幼兒275人,教職工53人)。 [2] 

茶下村基礎設施

1956年,茶下村通電,20世紀80年代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1982年通自來水,1987年通電話,2000年通互聯網。 [2] 

茶下村交通運輸

茶下村有鄉道莞温路、温增路經過該村。 [2] 

茶下村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相傳,北宋淳化四年(993年),袁氏始祖袁悦塘擇居於此,後隨着人口增多而成村落。袁姓為世居村民主要姓氏。除袁姓外,還有少量陳、翟等姓村民。建村之初,温塘分四大坊,該村屬茶嶺坊,而茶嶺坊分為上甲、中甲、下甲,以茶字為頭,取上、中、下,故而取名“茶下村”。 [2] 
  • 本地方言
茶下村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東城話。 [2] 
  • 傳統民居
茶下村中有傳統民居15座,其代表是紹賢家塾。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由邑人袁顯廷所建,坐北向南,由前後兩座三開間二層樓房與兩廊合圍而成,佔地面積508.4平方米。磚木石結構,青磚牆體,麻石勒腳。硬山頂,轆筒灰瓦屋面,綠琉璃剪邊,綠琉璃博古脊。門前台階兩側設抱鼓石垂帶。麻石嵌框趟籠門。兩側塾台四根羅馬柱承二樓凸出陽台,青麻石欄杆。一進與天井兩側廂房間設木梯上二樓。天井四角有綠琉璃下水管道,集二層屋面排水後通過暗渠排往屋外。兩側廂房頂有通道連接前後兩進,瓦面設登人台階,內側設藍琉璃通花欄杆,外牆有瞭望射擊孔。後樓中廳高大開闊,中西風格立柱,後牆以紅砂岩砌龕台,大型彩繪木雕竹鶴圖落地龕罩高達8米,上接木雕萬字網格橫披,下承石雕“金蟾吐瑞氣”“鯉魚躍龍門”台基。龕台兩側牆上鑲嵌“家塾記”“評語”碑刻,是市級保護文物。已空置,無人居住。 [2] 
  • 民俗文化
茶下村每年農曆五月初十,温塘舉行扒龍船比賽,該村都會請60歲以上的老人集中吃龍船飯。農曆九月初九,村民攜同族人登高悼念先人。 [2] 
  • 歷史事件
清咸豐四年(1854年),温塘村民袁財在温塘(含茶下村)揭竿起義,伐木為旗,組織起義軍投靠石龍何六的起義軍,提出“擒龍(石龍)捉虎(虎門)羊(廣州),拜佛(佛山)上西天(天京)”的口號,這是東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
民國十四年(1925年),温塘(含茶下村)地區開展農民運動,成立農會,組織農民自衞軍2000多人,開展減租減息運動,同土豪劣紳做鬥爭。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冬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春,温塘一帶(含茶下村)天花流行,患者2000多人,死400餘人。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3月,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三大隊挺進莞樟公路兩側,深入温塘(含茶下村),在温塘抗日常備隊配合下襲擊日偽軍,在附城帶發動羣眾抗日。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1月,偽軍45師出動一個團兵力進犯温塘村(含茶下村)。温塘抗日常備隊23名隊員在外圍抗擊敵人,掩護羣眾撤退,犧牲5人,被俘2人。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國民政府軍廣東省保安第五師出動170多人進犯温塘(含茶下村)。温塘民兵與敵打巷戰,將敵擊潰,斃敵10多人。
1963年冬,附城發生流行性感冒,患者3300多牛山地區尤其嚴重。暴雨夾雹襲擊主山、桑園、持續15分鐘。雹大如茶杯,小似指頭,毀壞蔬菜,摧殘果花,受災面積5000餘畝,經濟損失70多萬元。
1986年6月7日,附城遭受50年一遇特大暴雨襲擊,温塘一帶(含茶下村)澇災嚴重,受災面積3300畝,損失稻穀3000多擔。
1987年9月8日,東莞市人民政府批覆同意附城區撤銷温塘等20個鄉(鄉級鎮)建制,設立温塘等20個管理區和茶下等111個村(居)民委員會。
1990年冬,雨雹襲擊温塘(含茶下村)、塹頭等地,雹大如指頭,毀壞農作物,受災面積約2500畝,經濟損失約40萬元。 [2] 

茶下村地方特產

茶下村特色農產品有荔枝、龍眼、杭果等,特色傳統食品有紅團、鬆糕、米餅、糖環、油角、鹹粽、碌堆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