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茴香砂仁

鎖定
茴香砂仁(Etlingera yunnanensis (T. L. Wu & S. J. Chen) R. M. Sm.)為姜科茴香砂仁屬 [6]  的直立草本植物。 [7]  植株叢生,高約1.8米;葉片披針形,兩面均無毛;總花梗由根莖生出,大部埋入土中,總包片卵形,花冠管較花萼為短,無側生退化雄蕊,唇瓣基部與花絲基部連合成短管; [8]  花期5月;果期6-10月。 [9] 
茴香砂仁分佈於中國雲南的西雙版納等地。 [10]  性喜高温、高濕環境,忌霜凍和乾旱,宜在土壤疏鬆、肥沃、濕潤和稍廕庇的環境中生長,多生於海拔600-1000米的林下陰濕處。 [11]  茴香砂仁《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屬於易危(VU)。 [12] 
茴香砂仁的根莖可入藥,味微苦,甜,性平,有消積、開胃的功效,用於治療小便熱澀疼痛、胃脘脹痛、噁心嘔吐、不思飲食、腹瀉、中暑等症狀。傣族用根莖清火解毒,利尿,補土健胃,通氣消脹。 [13]  又因花美麗,似菊花,所以可作庭園觀賞植物。 [14]  其油還可用作肉食品、牙膏、化妝品、皂用香精,基諾族人用根莖作肉食品的調味加香,為少數民族食用香料的特色之一。 [15] 
中文名
茴香砂仁
拉丁學名
Etlingera yunnanensis (T. L. Wu & S. J. Chen) R. M. Sm. [5]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5] 
姜目 [5] 
姜科
茴香砂仁屬
茴香砂仁
分佈區域
雲南西雙版納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重點二級保護野生植物

茴香砂仁形態特徵

茴香砂仁為姜科茴香砂仁屬 [6]  的直立草本植物。莖叢生,株高約1.8米。葉片披針形,長約46釐米,寬約7釐米,兩面均無毛;葉柄長5毫米;葉舌卵形,長約1釐米,不2裂。總花梗由根莖生出,大部埋入土中,長約5釐米,上被鱗片;花序頭狀,貼近地面,開花時好象“一朵”菊花;總苞片卵形,長2.5-3釐米,寬2-3釐米,紅色,小苞片管狀,長約2.7釐米,寬約7毫米;花紅色,多數,花時每6朵一輪齊放;花萼管狀,長3.5-4釐米,頂3裂;花冠管較花萼為短,頂端具3裂片;無側生退化雄蕊;唇瓣基部與花絲基部連合成短管,上部舌狀部分長2.5-3釐米,頂端2淺裂,基部擴大,內卷呈筒狀,中央紫紅色,邊緣黃色,突露於花冠之外,好象菊科植物的舌狀花,花絲離生部分長5毫米,花葯室長6-8毫米,無藥隔附屬體,柱頭扁平;子房長5毫米,被短柔毛。 [1]  花期5月;果期6-10月。 [9] 

茴香砂仁產地生境

生長環境
生於疏林下;海拔640米。多生於海拔600-1000米的林下陰濕處。 [11] 
分佈範圍
茴香砂仁分佈於中國雲南的西雙版納等地。 [10]  模式標本採自勐臘。 [1] 

茴香砂仁生長習性

性喜高温、高濕環境,忌霜凍和乾旱,宜在土壤疏鬆、肥沃、濕潤和稍廕庇的環境中生長。 [11] 

茴香砂仁主要價值

藥用
味微苦,甜,性平,有消積、開胃的功效,茴香砂仁的根莖可入藥,茴香砂仁是西雙版納的一種土著植物,當地傣族民間醫生對它的運用由來已久,其藥用部位為根莖,有清火解毒、通氣消脹、利尿、健胃等功效,可用於治療小便熱澀疼痛、胸脅脹悶、腹脹腹痛、噁心嘔吐、不思飲食、腹瀉、中暑等病症。如將根莖切片曬乾,加鹽煮水代茶飲,則可預防中暑。 [2] 
觀賞
該種花序如菊花,極為引人注目,揉之有茴香味,可作庭園觀賞植物。 [1] 
食用
其油還可用作肉食品、牙膏、化妝品、皂用香精,基諾族人用根莖作肉食品的調味加香,為少數民族食用香料的特色之一。 [15] 

茴香砂仁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2021年)——二級。 [3]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易危(VU)。 [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