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茅山風景名勝區

鎖定
茅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江蘇省鎮江市句容市東南26千米處,距鎮江市區48千米,地處南京、鎮江、常州三市腹地。 [5]  景區依靠茅山建立,複雜的地質構造和漫長的外力剝蝕,使茅山地區形成一系列的背斜、向斜和飛來山體,支離破碎,走向不一。 [6] 
1999年,成立茅山風景區管委會。茅山風景名勝區南起石墩頭、牛洞,北乾元觀、北鎮街,面積32平方千米,包括6個景區和一條風景走廊,有九峯、十八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勝。 [20] 
2014年,茅山風景名勝區晉升為國家5A級景區。 [3]  2020年4月12日,茅山風景名勝區進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19] 
中文名
茅山風景名勝區
外文名
Maoshan Mountain
地理位置
江蘇省鎮江市句容市東南26千米處 [1] 
開放時間
8:00—17:00 [2] 
景點級別
AAAAA級(2014年) [3] 
門票價格
100元/位(旺季),80元/位(淡季) [24] 
佔地面積
32 km²
著名景點
九霄萬福宮
元符萬寧宮
華陽洞
仙人洞 [4] 
喜客泉 展開

茅山風景名勝區歷史沿革

1998年,建成老子神像在原址上重建新四軍紀念館。
1999年,成立茅山風景區管委會。
2002年,建成茅山喜客泉。
2005年,完成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二期工程、茅山道院棲真樓建設、華陽洞開發期工程。 [5] 
2016年8月28日,茅山風景區舉行崇禧萬壽宮落成暨神像開光慶典。 [9] 
茅山景區遊覽圖 茅山景區遊覽圖

茅山風景名勝區地理環境

茅山風景名勝區位置境域

 茅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江蘇省鎮江市句容市東南26千米處,距鎮江市區48千米,南起石墩頭、牛洞,北乾元觀、北鎮街,面積32平方千米,地處南京、鎮江、常州三市腹地。 [5]  [20] 

茅山風景名勝區地質地貌

茅山風景名勝區依靠茅山建立,複雜的地質構造和漫長的外力剝蝕,使茅山地區形成一系列的背斜、向斜和飛來山體,支離破碎,走向不一。 [6] 

茅山風景名勝區主要景點

茅山風景名勝區綜述

茅山風景名勝區風光
茅山風景名勝區風光(111張)
茅山風景名勝區包括6個景區和一條風景走廊,有九峯、十八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勝。 [20] 

茅山風景名勝區九霄萬福宮

九霄萬福宮(頂宮)位於茅山的最高處、也是茅山影響最大的一座宮觀,又因它坐落在茅山主峯大茅峯之巔,通常也被稱為頂宮。
頂宮創建於西漢時三茅真君得道飛昇之後,已經有2100多年的歷史。在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皇帝敕建賜“聖祐觀”,專門供奉大茅真君茅盈;明代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又被敕建殿宇,升級為宮,賜名為“九霄萬福宮”。整體建築坐北朝南,東西對稱,依山借勢,結構嚴謹,佈局合理,自南至北,層層而上,雄偉壯觀。頂宮先後歷經三次大的劫難:分別是太平天國時期、抗日時期和文革時期。
頂宮廣場東西長約80米,南北寬約40米,廣場南側有石欄,以石欄為界,另一邊就是江蘇常州金壇屬地了。眼前是東山門,正面是“茅山道院”四個黃色大字,背面上是“紫氣新輝”四個隸書大字,左右側門分別寫着“出玄”“入牝”,玄為陽,牝為陰。
西側建築(西山門入口)外面門框頂是圓的,內門頂是方的。東山門是解放後許世友開山鑿路後才有的,而西山門才是古時真正的頂宮大門。宮觀為圓,居家為方,説明茅山道士可以成家立室。 [7] 
九霄萬福宮

茅山風景名勝區元符萬寧宮

紹聖四年(1098年),始建“元符觀”,九年後建成,宋徽宗賜額“元符萬寧宮”,並令江寧府發兵200人,供元符宮及崇禧觀巡邏灑掃。
元符宮又稱為“印宮”。印宮現有房屋107間,面積達三千多平方米,主要包含睹星門廣場、靈官殿、萬壽台、三天門廣場、勉齋道院、太極廣場、老子神像、老子廣場、二十四孝圖等建築羣。 [8]  元符萬寧宮為第五屆國際道教論壇祈福法會所在地。 [23] 
元符萬寧宮

茅山風景名勝區崇禧萬壽宮

崇禧萬壽宮(下宮),俗稱紅廟。位於大茅峯西北丁公山南。原為南朝時所建的“曲林館”,後為陶弘景的“華陽下館”。唐貞觀(627—649年)時,唐太宗為王法立(王遠知)建“太平觀”。宋敕改“崇禧祠”,元延祐六年(1319年)賜名“崇禧萬壽宮”。2011年,崇禧萬壽宮復建工程開工建設;
宮前原有照壁,壁上鑲嵌“第八洞天,第一福地”8個石刻大字,旁有昭明太子讀書枱。宮內原有靈官殿、章台、玉皇殿、三清殿、太元寶殿,祀奉三茅真君。宮內道院有復古、威儀、四聖、葆真、三茅、天師、南極、玄壇、東華、三清、七真、三官共12房。崇禧萬壽宮先後於1957年和1964年兩次被拆,宮跡全無。1966年建東進水庫,宮址全部淹沒。這一歷史悠久的道教宮觀,只能見諸於史料記載。
崇禧萬壽宮位於景區大茅峯西北丁公山南,佔地120畝。崇禧萬壽宮是由茅山風景區管委會打造的中國道教第一家文化型道觀,包括大殿、法堂、三天門、養生谷、博物館、書畫院、知道堂、法籙院、齋堂、道教人才培訓中心,同時還包含養生谷、籙生樓和法籙院三個住宿區域。大殿為崇禧萬壽宮的核心建築,主要是為了進行科儀齋醮授籙活動;偏殿包括法堂和法籙院,法堂供奉着三茅真君,法籙院是進行授籙活動的辦公場所;知道堂是授課、講座以及表演活動的場所;抄經堂是給信眾遊客提供一個安靜的區域進行抄經授課的地方。
崇禧萬壽宮融合傳統建築及宗教風格,以茅山道教文化展示和道教養生為主軸,逐步形成“道士授籙、信眾聽道、遊客觀法”特色優勢,融“修道、養生、弘法”於一體,集“神聖、神秘、神奇”在一宮。 [9]  是第五屆國際道教論壇開幕式舉辦地。 [22] 
崇禧萬壽宮

茅山風景名勝區華陽洞

華陽洞位於茅山老虎崗西側,北距印宮約300米。
清代《茅山志》記載,華陽洞有東西南北五個洞口,3顯2隱,東西長45裏,南北寬35裏,空虛170丈。華陽洞洞口上方刻有華陽洞三個大字,每個字約1米見方。相傳為宋代大書法家蘇東坡所書。齊梁時著名道教學者陶弘景曾隱居此洞,並借洞而設華陽三館,著書立説,收徒傳教;唐代詩人劉長卿也曾寫詩讚曰:“漸臨華陽口,微路入葱茜。七曜懸洞宮,五雲抱深殿”;宋代張商英在《華陽洞》中贊到“素虎斑虯躡紫煙,幾看滄海變桑田,赤城玉笥尋真後,又到華陽第八天”;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曾御書“華陽洞天”。
華陽洞曾出土部分唐宋時期的道教文物,後由於各種原因,僅開挖150米便停止。 [10] 

茅山風景名勝區仙人洞

“仙人洞”,也稱“蓬壺洞”,仙人洞入口,距離元符宮的山門不到百米。相傳古時候曾有仙人在洞中潛心修煉,並且得道成仙,所以稱之為“仙人洞”。
仙人洞在清朝時期已堵塞,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重新對遊客開放。仙人洞是一個石灰岩溶洞,形成已有6500多萬年的歷史,此洞總長920米,分為上、中、下三層,現已開發利用的為中、下兩層,長度208米。這裏常年氣温較低,比室外温度低十多度。清朝文人孫星衍曾寫過一首詩讚美此洞:“垂乳甘可餐,流膏滑難觸。心疑轉仙境,曠蕩見平陸。”
洞中主要景點有:青牛嬉水、通天河、仙人灶台、九曲銀河、上界仙書、善心池、月芽湖、天生仙橋、蓮花懸頂、影壁遺址、飛天瀑布、七級浮屠、老子傳道、玉簾在望、千年雪山等。 [11] 
仙人洞

茅山風景名勝區喜客泉

喜客泉位於景區大茅峯西北的喜客泉,是茅山十九泉中較著名一眼古泉。泉水冬暖夏涼,水質甘甜,遇旱不涸。明代詩人陳沂曾詩讚曰:“池上一鼓掌,池下泉四潰。問喧沸起,散亂如珠碎。為問何為然,人云此地肺。消息與人通,氣動隨謦亥。”
2002年6月,景區對神泉進行了恢復性開發。景點以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集古樹名木、神泉、古蹟、亭台軒榭於一體,形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喜客泉因藴含了天地靈氣、道家仙氣,有着令人稱奇道絕的“三怪”:
第一怪:客來泉喜冒得怪。遊客只要站在泉邊,雙擊手掌,泉底便會冒出串串水泡,似玉珠翻湧,又似在歡迎客人到來,喜客泉因此而得名。
第二怪:泉水油麪蓋得怪。喜客泉平靜時,水面會有一層似薄膜樣東西履蓋,水泡冒出,水波四散,薄膜似的水面又分裂開來,忽爾又聚攏,然後慢慢恢復平靜,其形其景狀如油水,故稱“油麪蓋”。
第三怪:水往高處流得怪。喜客泉水位與其東側水溝水位相比,要高出約8米。根據地球引力,山上流下的水應順東側水溝流向山下,結果卻出人意料的流進喜客泉。 [21] 
喜客泉

茅山風景名勝區抗戰勝利紀念碑

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坐落於當年新四軍浴血奮戰的茅山北麓、望母山山巔之上。由鎮江市全體黨員交納特別黨費,於1995年9月1日建成。
紀念碑寬6米,高36米,碑名由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題寫,碑後刻有114字紀念碑文。紀念碑須彌座高3.13米,寓指鎮江市全體黨員31.3萬人;碑身28米,寓指新四軍一、二支隊來自南方八省;碑前317級16米台階,每組50級,寓指抗戰勝利50週年;6組台階寓指6月,最後17級寓指17日,即指韋崗戰鬥勝利紀念日(1938年6月17日)。
1997年春,附近居民偶然發現每當在紀念碑下燃放鞭炮時,碑前上空就會傳出“嘀嘀達”的軍號聲這一奇特現象後,此景點被譽為"世界一絕"。對於這種奇特現象,風景區有關領導請了很多專家來研究此種現象,一種解釋是説與紀念碑前317級台階有關;另一種解釋説是與紀念碑所在望母山結構有關;還有一種解釋説是因地磁場作用,槍炮一響,就會再現當年的軍號聲,但都沒有確鑿的證據。 [12] 
抗戰勝利紀念碑

茅山風景名勝區新四軍紀念館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坐落於茅山腳下,距離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約300米。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佔地面積為16.3萬平萬米,分展覽區和紀念碑瞻仰區。展覽區包括基本陳列和“將帥館”、“英烈館”、“新四軍廉政教育館”三個專題陳列,一個臨時展覽廳。展廳建築總面積11500多平萬米。 [14] 
新四軍紀念館

茅山風景名勝區玄宮

位於茅山景區二、三茅峯之間,該項目總投資約10億元,規劃用地39.62公頃。玄宮建築總面積共約16144㎡,以“天、地、人”的道家理念為核心,整體設計採用別具一格的東方之冠造型。整體規劃形成六大功能片區:綜合服務區,康養度假區,商業休閒區,文化演繹區,生態遊樂區,配套酒店區。六大功能區相輔相成,以玄宮為核心,構建道文化、科技、自然、生態、遊樂為一體的複合型旅遊新業態。作為第五屆國際道教論壇的主、分論壇舉辦地點,肩負着歷史的重任,一層是道文化書畫及非遺展區域,二層的演繹大廳為主論壇和閉幕式所在地,三層的會議室及接待室分別承接分論壇及重要嘉賓接待室的重要功能。 [13] 
玄宮 玄宮

茅山風景名勝區德祐觀

德祐觀位於二茅峯頂,佔地1600平方米,建於元延祐年間(1314—1320年),專祀二茅真君茅固,在抗戰期間被日軍燒燬。清雍正、乾隆年間(1723—1795年)有全真派道士沈一清重建這座宮觀。1958年,德祐觀僅存的3間破舊房屋都拆作他用。該觀傳承全真派乾道。2013年,茅山德祐觀以嶄新的形式樹立中茅峯山頂,中國第一所近似於博物館的道觀就在此產生。 [13] 
德祐觀 德祐觀

茅山風景名勝區仁祐觀

仁祐觀位於三茅峯頂,佔地1400平方米,主體融合傳統建築及宗教風格,在保護遺址基礎上滿足宗教及觀光的功能。該觀建於元延祐年間(1314—1320年),專祀小茅君茅衷,抗戰期間被日軍燒燬,清雍正、乾隆年間(1723—1795年),有全真派道士沈一清重建這座宮觀。該觀傳承全真派坤道。2013年3月,茅山仁祐觀完成復建。 [13] 
仁祐觀 仁祐觀

茅山風景名勝區非常道

非常道位於景區盤山公路的右側,名字來源於《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非常道”全長1.6千米,全程共有華存亭、抱朴亭、本草亭、隱居亭等休息涼亭4處,沿途可觀賞茅山豐富的植物和茅山古鎮風景。“非常道”是古人朝山進香的必經之路,古代修建山頂宮觀,所有建築材料都是通過“非常道”運至山頂的。 [13] 
非常道 非常道

茅山風景名勝區雷劈池

茅山周邊景點有2個雷劈池,一池池水為硫磺味,一池池水為甘泉。據説原三茅峯頂無食用之水,天雷先劈一池,但有硫磺之味,不可食用。後天雷在其近旁又劈一池,食之甘甜如蜜。 [13] 
雷劈池 雷劈池

茅山風景名勝區歷史文化

茅山風景名勝區名稱來源

西漢年間,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來句曲山修道行善,益澤世人。後人為紀念茅氏功德,遂改句曲山為三茅山,簡稱茅山。 [15] 

茅山風景名勝區道教文化

茅山道教源遠流長,相傳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高辛氏時代人展上公修煉於句曲山伏龍地(今茅山鎮玉晨村);先秦時,有燕國人郭四朝修煉於玉晨觀;秦時,李明真人修煉於古煉丹院(今乾元觀);漢時,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在句曲山下(今下泊宮)修道行善;東晉時期,句容人葛洪在茅山抱朴峯修煉,並著書立説;東晉興寧二年(364年),楊羲、許謐等製作了《上清大洞真經》,在茅山創立了別具江南特色的教派——茅山上清派;南朝齊梁著名道士陶弘景隱居茅山40餘年,為茅山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 [15] 

茅山風景名勝區紅色文化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按照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戰略部署,新四軍東進蘇南敵後,建立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據不完全統計,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軍民共進行了5000多次大小戰鬥,抗擊和牽制了日偽軍10萬多兵力,其中日軍3萬多,共斃、傷、俘日偽軍4萬餘人,作為“插入敵人心臟的一把尖刀”,給敵人以極大威脅,有力牽制了敵偽有生力量,為全國抗戰作出了重要貢獻。 [16] 

茅山風景名勝區所獲榮譽

2014年,茅山風景名勝區晉升為國家5A級景區。 [3]  [17] 
2015年,茅山風景名勝區獲得“2015年度最受網民喜歡的旅遊景區”。 [18] 
2020年4月12日,茅山風景名勝區進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19] 

茅山風景名勝區旅遊信息

茅山風景名勝區開放時間

08:30—17:00(全年)

茅山風景名勝區門票價格

門票:淡季80元/人(時間為7-9、11-1月) 旺季100元/人(時間為2-6、10月) [24] 

茅山風景名勝區交通信息

南京市——珠江路——麒麟門大道——122省道——寧榮快速路——寧杭北路——東昌南路——茅山大道——茅山風景名勝區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