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茅山抗日根據地

鎖定
茅山(抗日根據地)位於江蘇南部。它曾是新四軍蘇南敵後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新四軍成立後,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各支隊深入蘇皖豫敵後,獨立自主地創造華中敵後抗日根據地。1938年4月起,由粟裕陳毅分別率新四軍先遣支隊(由第1、第2、第3支隊各一部組成)與第1支隊主力,向蘇南敵後挺進,在溧陽 [5]  一帶開展游擊戰爭,發動羣眾,摧毀日偽政權,建立和恢復地方抗日政權。
5月至8月間,第1和第2支隊取得新豐、新塘、句容、耳陵、小丹陽、江寧、當塗等大小百餘次戰鬥的勝利,初步取得在平原水網地區抗擊日寇的經驗。7月,在第1支隊活動地區成立了鎮江,句容、丹陽、金壇4縣抗敵總會。同月,在第2支隊活動地區成立了江寧、當塗、溧水三縣抗敵自衞委員會。這樣,新四軍第1、2支隊便開闢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敵後抗日根據地。 [1] 
中文名
茅山抗日根據地
相關人員
陳毅粟裕
時    間
1938年

茅山抗日根據地建立背景

為抗戰嚴峻形勢所迫,1937年10月12日,國民政府宣佈南方8省14個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4軍(簡稱新四軍),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為加強黨對新四軍的領導,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以項英任書記,陳毅任副書記。
1938年2月15日,毛澤東指示項英、陳毅“力爭蘇浙皖邊發展游擊戰”,明確指出:“目前最有利發展地區還在江蘇境內的茅山山脈”。同年4月下旬,粟裕率新四軍先遺支隊挺進蘇南敵後進行戰略偵察;6月,陳毅、張鼎丞率新四軍第1、第2支隊挺進蘇南。
1939年2月23日,周恩來抵達東南局和新四軍軍部,與東南局和新四軍領導人共同確定了新四軍的戰略任務是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據此,新四軍各支隊分別向華中敵後和抗日前線開進。年底,八路軍南下徐州、海州、淮安地區,創建微山湖西、徐海等抗日根據地。不久,新四軍東進北上,創建淮南津浦路東、皖東北、黃橋等抗日根據地。
江蘇是平原水網地區,又處於上海、南京等日軍佔領區的心臟地帶,能否堅持持久抗戰,這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1939年11月,劉少奇來到華中敵後。他經過實地考察和調查研究,明確提出了放手發展抗日力量、建立抗日根據地和對反共頑固派的摩擦進攻堅決實行自衞的三大方針,並確定以蘇北為突擊方向,建立華中抗日根據地,並且建議中共中央派八路軍主力一部南下。八路軍、新四軍集中力量向蘇北發展,經過黃橋戰役,最終完成了發展華中的戰略任務。

茅山抗日根據地正式建立

1938年4月28日,粟裕率領新四軍先遣支隊挺進蘇南,揭開了新四軍東進抗日的序幕。緊接着,毛澤東又於5月4日發出指示:“在偵察部隊出去若干天之後,主力就可準備跟行,在廣德、蘇州、鎮江、南京、蕪湖五區之間廣大地區創造根據地,發動民眾的抗日鬥爭,組織民眾武裝,發展新的游擊隊,是完全有希望的。”根據毛澤東的指示精神,陳毅、傅秋濤率第1支隊在5月份從歙縣巖寺出發,途經高陵、高淳、溧陽,於6月14日到達蘇南茅山地區,展開於鎮江、句容、金壇、丹陽諸縣。6月,張鼎丞率領第2支隊從巖寺出發,於7月下旬展開於寧蕪鐵路和寧杭國道間的江寧、當塗、溧水、高淳諸縣。 [4] 
第1、第2支隊活動地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這一地帶北跳長江,南頻太湖,寧滬鐵路、寧杭國道、京杭大運河縱貫其間,且人口稠密,物產豐富,經濟文化發達。在這裏建立抗日根據地,可以雄居蘇浙皖三省交界地區,控制蘇南主要交通線,威脅日軍南京、鎮江等戰略據點。新四軍第1、第2支隊挺進蘇南後,迅速開展游擊戰爭,打開發展局面。儘管兵力和裝備遠遠不如日軍,卻憑靈活的游擊戰術,敢於連續同日軍較量,並不斷取得勝利。至1938年底,新四軍在半年內共進行大小戰鬥234次,殲日偽軍3252人,俘日軍36人,俘偽軍613人,繳獲日偽軍步、馬槍1539支,輕、重機關槍36挺,破壞鐵路、公路、橋樑多處。經過半年的鬥爭,新四軍收復了部分農村、安定了人心,逐步把敵人佔領控制的地區變成新四軍控制的地區,先後在鎮丹、金句、江句、句北、橫山、小丹陽、江漂句和宣城、高淳邊境等地區建立起了10多塊遊擊基地,擁有人口近40萬,為建立茅山抗日根據地打下了基礎。
到1939年4月,第1、第2支隊由初入蘇南時的4000餘人發展到14000餘人,控制人口已達140餘萬,初步建立了茅山抗日根據地。 [2] 

茅山抗日根據地根據地建設

茅山抗日根據地羣眾工作

新四軍開始進入茅山地區時,敵後人民對部隊不瞭解,敵偽頑又百般污茂和醜化,不讓羣眾接近。因此,我軍進入敵後,非常注意軍民關係,反覆強調要做好羣眾工作。我軍初到江南,做到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羣眾對此有深刻印象。陳毅不僅對部隊要求十分嚴格,自己也事事起模範帶頭作用。部隊夜間行軍,往往半夜或凌晨到村,陳毅不準部隊打擾百姓,不準半夜叫門投宿,自己常和戰士們一起露宿村邊。部隊住宿在老百姓家,戰士們就忙着幫助羣眾挑水掃地,燒水煮飯,教唱抗日歌曲,宣傳我軍宗旨和抗日的道理。部隊一離開村莊,新四軍戰地服務團的同志或民運部門的同志還要挨家挨户檢查部隊執行紀律的情況。陳毅等領導有時還要親自查問。
部隊還經常深入羣眾,開展各種宣傳鼓動工作,出壁報、教歌詠、畫漫畫、辦識字班、演出抗戰活報劇等等。陳毅經常召開各種動員會、軍民聯歡會和各界人士座談會,向各階層人士和羣眾宣傳我黨我軍的抗戰主張,鼓舞鬥志。從1940年起,在他領導下,在茅山根據地的中心地區就開始進行減租減息運動,鬥爭惡霸地主,普遍成立工、農、青、婦的抗敵協會,發動和組織羣眾。

茅山抗日根據地黨建工作

1939年7月7日,在新四軍一支隊活動地區成立了中共蘇南特委,書記吳仲超,副書記陳洪,委員王豐慶、郭猛、程一惠、章藴、彭炎、任邁、錢敏、周蘇平、李廣等。蘇南特委領導丹南、丹北、江溧句、江當溧四個中心縣委。在新四軍二支隊活動地區,成立了蘇皖特委,書記譚啓龍,委員李華楷、陳立平等。一九三九年十月,在茅山地區金壇的建昌圩內召開黨的代表會議,成立了蘇皖區黨委(以後又改稱蘇南區黨委)。在成立大會上由東南局曾山主持,陳毅作了重要講話。1939年底,在太漏和長漏地區建立了黨的組織。1940年後,太滆又成立了一個工委,長滆則成立了縣委。
陳毅和粟裕十分重視建黨工作,經常對有階級覺悟和民族覺悟的工農先進分子進行個別教育,啓發他們入黨的要求。陳毅還做愛國知識分子的工作,物色入黨對象,培養地方幹部。新四軍進入江南後,第一批發展的黨員,有苦大仇深的貧苦農民,有寧滬沿線城市不甘當亡國奴而投身到革命隊伍來的抗日知識青年,也有上海地下黨動員到根據地來的熱血青年,還有當地一些早對我黨抱有嚮往之心的進步知識分子。在蘇南敵後第一批成立的黨支部有丹陽的莊湖頭、句容的丁莊、溧水的大李巷、宣當的狸頭橋等村支部。

茅山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

1939年7月,在茅山地區成立了鎮(江)、丹(陽)、金(壇)、句(容)四縣抗敵總會,由茅麓公司的經理紀振綱擔任主任,副主任是樊玉琳。在宣城成立了水陽動員會委員會,主任是張雲逸,副主任由新四軍二支隊司令員張鼎丞兼任,後為陳立平。在金壇成立西南區抗敵自衞會,主任錢震宇,副主任李釗。八月間,成立江(寧)漂(水)句(容)三縣抗敵自衞委員會,姜傑為主任,劉肖梅為副主任。同時又成立江(寧)當(塗)漂(水)三縣抗敵自衞委員會,主任葉文明,副主任張幹農和夏定才。
這些組織既是政權性質又是屬於動員組織羣眾的性質,是建立敵後政權的初級形式。在這些組織內,既有共產黨員,也有進步的國民黨員和開明士紳,並有人民代表,後來稱為三三制的政權組織。一九四一年四月,為了進一步加強政權建設,在蘇常太地區又正式成立江南行政委員會,何克希為主任,吳達人為副主任。整個江南劃分為六個行政區:第一行政區在蘇常太,轄蘇州、常熟、太倉、崑山四個縣;第二行政區在澄錫虞,轄江陰、無錫、澄西、錫北、沙洲五個縣;第三行政區在浦東,轄青浦和南匯二縣;第四行政區在丹北,轄揚中、鎮江、武進、丹陽四個縣;第五行政區在茅山,轄江寧、茅東、句容和丹南辦事處;第六行政區在漂武路以南地區,轄武南、溧水、溧陽、金壇四縣和宜武太三縣辦事處。江南行政委員會分別委派各地的專員,各縣則分別先後召開人民代表會議,推選出縣長人選。
1942年,各縣召開了參政會,進一步開展民主建政運動。這些敵後政權組織的主要任務是:發動和組織羣眾開展抗日活動,協助部隊作戰;徵收公糧和税收,開展銀行工作,搞好敵後根據地的財政金融;成立和組建地方武裝,動員青年參軍補充部隊的兵員;開辦學校,教育青少年和幫助成年農民學習文化,消除文盲;組織開荒生產,協助軍隊搞好後勤和進行簡單的軍工生產等等。撫卹烈軍屬和優俘工作也是經常任務之一。敵後根據地的政權建設與建黨建軍環環緊扣,密切聯繫在一起。

茅山抗日根據地歷史意義

陳毅率新四軍一、二支隊大部主力北移後,在蘇中取得黃橋決戰的勝利,狠狠打擊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國民黨江蘇省主席兼二十四集團軍司令),開闢了蘇中和蘇北的根據地。
而新四軍在蘇南進入了鬥爭最為艱苦困難的時期,敵偽對我蘇南軍民加緊“掃蕩”“清”。1943年,國民黨頑固派拆起第三次反共高潮,調動大軍向我蘇南軍民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軍事進攻。由於抗戰之初,陳毅、譚震林、粟裕等在茅山和蘇南已經創建了牢固的根據地,我們在對敵鬥爭中已經建立了強固的基礎,再加上蘇南的軍民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確定的一系列方針政策,蘇南軍民團結一致,克服種種困難,戰勝一切兇惡的敵人,一直堅持到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