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苾芻

鎖定
苾芻,拼音bì chú,漢語詞語,釋義亦作“苾蒭”。即比丘。亦作“苾蒭”。
中文名
苾芻
拼    音
bì chú
注    音
ㄅㄧˋ ㄔㄨˊ
釋    義
亦作“苾蒭”。即比丘

目錄

苾芻解釋

亦作“苾蒭”。即比丘。 [1] 

苾芻出處

即是比丘。比丘乃梵語音譯,意思是乞士,向上則求佛法以解脱輪迴,向下則乞食於人間以存活身體。佛教中,初出家稱為沙彌,沙彌二字的意思是勤息,即“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之意。年滿二十歲,可以受具足戒,比丘為受具足戒者之通稱。唐 玄奘《大唐西域記·僧訶補羅國》:“大者謂苾芻,小者稱沙彌。”唐 白居易東都十律大德長聖善寺缽塔院主智如和尚茶毗幢記》:“前後講毗尼三十會,度苾蒭百千人。”《西遊記》第十三回:“﹝三藏﹞又念一卷《孔雀經》,及談苾蒭洗業的故事。”章炳麟《大乘佛教緣起考》:“時阿難陀與諸苾蒭在竹林園,有一苾芻而説頌曰:‘若人壽百歲,不見水潦鶴,不如生一日,而得親見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