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

鎖定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駐上海總領事館(Consulate General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in Shanghai)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北京西路968號嘉地中心17樓。
中文名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駐上海總領事館
外文名
Consulate General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in Shanghai
辦公地址
上海市北京西路968號嘉地中心17樓
領    區
上海江蘇浙江安徽
開館時間
1985年2月11日 [3] 

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領館設立

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旗幟 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旗幟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條約》簽訂,條文第二款專文規定“自今以後,大皇帝恩准大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且大英君主派設領事、管事等官住該五處城邑,專理商賈事宜”。當年12月1日,英國外交部任命原英屬印度馬德拉斯陸戰隊上尉巴富爾為英國駐上海首任領事,並暫駐廣州。1843年10月8日,《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簽訂,巴富爾旋即乘坐“威克森”號艦由廣州啓程北上,繞經舟山,換乘“麥都思”號並於11月8日抵達上海十六鋪碼頭。此後數日,除禮節性拜訪外,巴富爾主要與時任蘇松道台的宮慕久關於上海開埠和設立領事館等問題展開談判。
在談判之初,宮慕久為執行清廷的“華夷分居”政策以及按照當時上海的風俗慣例,要求英國駐滬領事館設立於上海縣城之外。根據慣例,來滬外省人的會館場所均設置於縣城之外,由於英國人也屬外來人員,因此也被要求設置於城外。但巴富爾卻堅持要求設立在城內,並表示寧可於廟宇中搭建帳篷辦公居住也不願設置於城外。最終一名姚姓的旅滬粵商表示願為英國領事館在城內設立提供場所。1843年11月14日,英國領事館貼出佈告宣佈英國駐上海領事館正式開館,並於17日正式開埠。

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領館簡介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駐上海總領事館
Consulate General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in Shanghai
辦公處:中國上海市北京西路968號嘉地中心17樓
CHANCERY:17F, Garden Square, 968 West Beijing Road, Shanghai
領區: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
DISTRICT:Shanghai, Jiangsu, Zhejiang, Anhui [2] 

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外灘舊址

外灘建築羣之一 外灘建築羣之一
1843年11月8日,首任英國駐滬領事巴富爾抵達上海,先在縣城內租屋辦公。1849年在現址建成領事館。1870年12月24日被一場大火燒燬。1872年6月1日開始重建,1873年完工。英國駐滬總領事館佔地最初有126畝,後來仍有38559平方米(58畝),是外灘擁有大片花園綠地的建築。 由英國人羅斯曼與伯依斯設計,兩層磚木結構建築。建築整體外形設計具有英國文藝復興時期風格,屋面為四坡式,使用中國的蝴蝶瓦,整個建築平面近似正方形。 由於外灘地勢較低,故設計了較高的台基,底層有五孔券廊。其內是大廳,兩側窗框為平券,二層中間的窗框為平券,兩側窗框為拱券。同時考慮到上海的氣候特點,充分吸收了近似“東印度式”的建築風格,底層和二層均建有寬暢的遮陽長廊,廊內側才是房間。
英國駐滬總領事館 (外灘)位於外灘33號,是上海外灘建築羣中最古老的也是一座19世紀建築物,建成時間為1873年。建築風格屬於19世紀流行的殖民地式樣,四坡頂,2層均有券廊,磚木結構。1966年,英國駐滬總領事館關閉,該大院成為上海市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用房。2003年,置換給新黃浦集團。正在改造,準備作為半島大酒店開放。

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領館重建

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現址—上海商城 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現址—上海商城
1972年3月,北京政府與倫敦政府將代辦級外交關係升格為大使級外交關係。1982年6月,英國駐華使館向中方提出,希望重設駐滬總領事館。1984年4月17日,中英兩國政府簽訂《關於在曼徹斯特設立中國總領事館和在上海設立英國總領事館的協議》,並於1985年1月14日起生效。
1985年,英國駐滬總領事孟德惠抵滬,總領事館於2月11日開館,館址位於上海永福路244號。重設總領館之初,英國方面主要致力於促成英方企業與上海企業的項目合作、英資引入、技術提供和文化往來。重設之初,適逢上海市政府考慮引入外資進行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英國駐滬總領事向上海市府轉達英國政府意願,表示可以提供3億英鎊的軟貸款,但必須採用英方的技術支持和英制設備。隨後,上海方面派出時任副市長的倪天增為代表的考察團訪英考察英國地鐵建設情況。但最終因兩地地鐵設計施工要求有較大差異而未能實現。1996年5月,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遷至現址。

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服務範圍

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領事處

領事處為英國公民提供全範圍的領事服務包括護照簽發,文件證明,婚姻註冊等等。
簽證處
簽證處主要負責處理和發放英國入境簽證。簽證類型包括:學生簽證、官方代表團簽證、以及旅遊、商務、探親等等其他類型的簽證。在中國,簽證申請人應到設在北京、瀋陽、濟南、上海、杭州、南京、廣州、深圳、福州、重慶和成都的英國簽證申請中心遞交申請。所有簽證申請都要在遵循英國議會制定的“入境法案”的基礎上進行處理。

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貿易與投資處

英國政府負責貿易發展的部門英國貿易與投資總署(UKTI)支持英國企業通過派遣代表團、召開研討會、舉辦貿易展覽會、進行調研和提出諮詢建議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它還通過積極與中國政府有關方面進行磋商,促進改善雙邊貿易和投資的環境。

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科技創新處

科技創新處旨在推動中英兩國之間的科技合作和相互瞭解,旨在加強中國華東地區與英國在科學技術領域的合作。科技創新處是英國外交與聯邦事務部下屬的全球“科學與創新工作網”的一部分,而科學與創新工作網的供職官員遍及世界各地,為40多個英國駐外使領館服務。“科學與創新工作網”整合研究機構、政府部門及其他組織的資源,致力於提升英國在科學技術前沿領域的作用。

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新聞處

新聞處的職能是為公眾和媒體提供關於英國及其政府政策方面的信息。可以在該館獲得最新新聞信息、講話和採訪記錄、領事館以及總領事的相關信息。

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使命

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旨在促進英國在中國的權益,建立兩國之間的良好關係。我們要在政務,貿易,投資,科技,教育,文化,發展,環境和國防等方面為兩國政府和人民建立廣泛和互利的關係。另外也包括協助雙向的合法人員流動,併為領館服務分區的英國公民提供幫助。 [1] 

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總領事

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前任總領事

艾琳女士(Carma Elliot)
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總領事艾琳女士(Carma Elliot) 生於英國愛丁堡,單身,有一女。2003年因對英中貿易作出的貢獻而榮獲英國女王頒發的OBE榮譽。
原總領事艾琳女士 原總領事艾琳女士
履歷表1983-1987 榮獲英國利茲大學復旦大學聯合授予的漢語德語專業文學學士學位
1987 加入英國外交部
1987-1989 英國外交部三等秘書負責香港事務
1989-1991 英國駐華大使館三等秘書及副領事
1991-1994 英國駐比利時大使館政務處三等秘書
1994-1996 歐盟主席聯絡官 (駐波恩,巴黎,馬德里)二等秘書
1996-1998 英國外交部中東部二等秘書
1998-1999 英國外交部中國部香港處一等秘書
1999-2004 英國駐重慶總領事館總領事
2004-2006 英國駐吉達總領事館總領事、貿易處主任
2006年12月 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總領事
2011年 離任總領事

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現任總領事

現任總領事—戴偉紳先生 現任總領事—戴偉紳先生
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總領事戴偉紳先生(Brian Davidson)
教育背景:
1982-1985 劍橋大學三一學院 (法律學學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85 進入外交部,在東歐部捷克斯拉夫和匈牙利處作文職工作
1986-1988 接受語言培訓 (普通話)。先在倫敦亞非學院, 之後一年在台北(台灣)的美國學院
1988-1992 任英國駐華大使館政治/信息二秘
1992-1994 調往內閣,負責中東和國際恐怖事宜
1994-1996 調回外交部,任中國處負責人(遠東和太平洋部)
1996-2000 任英國駐澳州高級專員公署(堪培拉)經濟貿易政策 一秘,之後任政治一秘
2001 在2001年上半年為外交部領事處審核了麥加朝聖委員會的運作。接受了三個月立陶宛語的基礎培訓
2001-2004 任英國駐維爾紐斯,立陶宛大使館公使
2005.4-2006.8 調往倫敦國際財經服務處任執行副總監
2006.10-2010. 12 英國駐廣州總領事館總領事
2011.1 英國駐上海總領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