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英國檔案事業

鎖定
經過一個半世紀的檔案建設,英國設立了各種類型的檔案機構,但沒有設置全國性檔案行政管理機關,檔案機構大體可劃分為公共的和非公共的,學術性的和諮詢性的4種。公共檔案館到1988年共有135個,除英國公共檔案館外其餘都屬於郡、區各級地方政府,兩者無隸屬關係。
中文名
英國檔案事業
分    類
4種
開始時間
11世紀
起源事件
諾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征服英倫三島
所屬國家
英國

目錄

英國檔案事業簡介

英國早年多受外族侵擾和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征服英倫三島後,未遭巨大的戰爭破壞,所以保存下來的檔案較多,但其管理相當分散。有規章制度的檔案工作開始於11世紀。1017年規定了保存公務文書的制度,要求有關土地法律的文書要書寫兩份,一份交皇家度支局保存。1086年威廉一世派出全權大臣在全國按郡進行土地普查,形成大小兩卷《土地調查冊》,詳細記載各地土地佔有情況,包括佔有者姓名、封地、莊園或土地面積、農耕人數、收入情況等。因材料翔實無可辨訴,在 12世紀中葉被稱為《末日審判書》(見彩圖)。13世紀再次按郡下的百户區進行大規模調查,形成了《百户區卷》。這些調查材料是歐洲中世紀保存至今的獨一無二的有關經濟和土地關係的羊皮檔案。這時期出於強化王權的需要和造紙術的傳入,文件數量迅速增加,國王檔案不能再隨國王流動,乃於1302年利用倫敦塔堡中的白塔設立了固定的國王檔案館,專門存放國王的非現行檔案。1321~1323年管卷大臣W.斯特普爾頓主教對塔中所藏檔案進行整理,劃分了教皇訓令、國王封賜文件、愛爾蘭事務文件等24大類,編號造冊,形成目錄。1360年因白塔改作監獄,檔案遷至守望塔,後被稱為檔案塔。1377年愛德華三世下令成立了藏卷館,負責保管王室、國王和國家機關的現行文件。1578年根據伊麗莎白一世令成立了國家公文館,負責收集和保存都鐸王朝時期的檔案,並規定檔案塔專門收藏曆史檔案。16世紀以後,英國加強對外擴張,於1600年成立東印度公司,隨後建立東印度公司檔案館,收藏殖民地檔案。

英國檔案事業發展

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後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制度,但未進行資產階級性質的檔案改革。直到1789年開始的法國檔案改革波及英國,經英國議會多次建議,才於1836年成立了檔案委員會,負責研究檔案改革和提出關於建立總檔案館的方案。1838年 8月14日議會通過第一個《公共檔案法》,確定成立英國公共檔案館,由管卷大臣掌管。這是英國至今唯一的中央級綜合性檔案館。到19世紀中期,英國已佔有比本土大150倍的殖民地。1858年設印度事務部,代替東印度公司,隨將該公司檔案館改為印度事務部圖書檔案館,專管英國的殖民史料。為了保護年代久遠的檔案,1898年發佈了關於禁止銷燬的檔案年代界限規定,確定1660年以前的檔案禁止銷燬。1927年頒佈法令,責成郡議會、市政局等地方政府機關解決郡檔案館的建設,郡議會和郡季節法庭檔案、地產檔案、教區檔案的收存以及購買和寄存私人檔案等問題。這個法令實際上明確了公共檔案概念以外的檔案都屬於私人檔案的範圍。1943年各郡成立檔案委員會,負責籌建地方檔案館。從1946年起,地方檔案委員會密切了與皇家歷史手稿委員會檔案登記局的合作,並向其報送郡檔案情況。1958年頒佈了新的《公共檔案法》,規定公共檔案專指應移交公共檔案館保存的政府各部和其他機關的檔案及英格蘭和威爾士法院的檔案,不包括蘇格蘭及地方政府的檔案,從而進一步強化了英國中央和地方、公共和非公共檔案分散管理的檔案體制。新公共檔案法把檔案的封閉期縮短為30年,規定檔案從產生的下一年1月1日起滿30年向社會開放。這個年限與世界各國趨於一致。英國只有檔案單項法規,未頒佈過對全國檔案工作有強制力和約束力的總檔案法。
英國從19世紀開始設專門機構負責編輯出版關於英國中世紀編年史的系列文獻資料。1800~1837年編輯出版了80卷《英國法律彙編》;1830~1852年編輯出版了11卷亨利八世時期的重要文獻。從1852年起,編輯工作主要由英國公共檔案館承擔。

英國檔案事業分類

郡、區檔案館收藏有11世紀以來的大量檔案,其中有用拉丁語和中世紀英語書寫的羊皮檔案。非公共檔案館有:①機關檔案館,如造幣廠檔案館等。②企業檔案館,如英國石油有限公司的文件檔案管理中心,藏有包括下屬 650家左右遍佈70多國的子公司的文件檔案約2.1萬英尺,是英國最大的企業檔案館。③大學檔案館,如利物浦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大學等都有自己的檔案館,但也並非所有大學都有。館藏檔案主要是行政、教學、科研檔案及學者個人檔案,有的也收藏與學校有重大關係的實物、資料等。④教會檔案館,收藏有中世紀以來各種教會組織活動中形成的檔案和私人檔案,內容十分豐富。⑤私人檔案館,主要收藏家譜檔案。此外,許多圖書館、博物館、個人收藏者也存有大量檔案。檔案學術機構有兩個:一是1932年成立的英國檔案協會,只吸收英國本土的檔案工作者為會員,每年召開年會,辦有《檔案》雜誌;一是1947年成立的英國檔案工作者協會,吸收英國本土和英聯邦成員國的檔案團體會員,負責協調英聯邦檔案事務,辦有《檔案工作者協會會刊》。這兩個協會關係密切,協同阻止銷燬歷史檔案,促進公、私檔案的安全保管和開放,傳播檔案學知識和交流檔案工作經驗。檔案諮詢機構主要有:皇家歷史手稿委員會;商業檔案委員會,1934年成立,任務不是保存企業檔案,而是促進企業檔案向社會開放,開展對經濟史、商業史、企業史的研究和這類研究專著的出版;公共檔案諮詢委員會,根據1958年《公共檔案法》成立,是大法官掌握檔案事務的顧問機構,任務是就有關公共檔案工作的一般事宜向大法官提出建議和報告,委員會主席由管卷大臣兼任。 [1] 
在公共檔案館的檔案管理方面,基本上採用來源原則,按檔案組合分類整理,上架保管。70年代初開始應用計算機,1977年英國公共檔案館和英國檔案工作者協會共同創建了計算機系統,之後又有一些較小的檔案館加入了這個系統。在檔案保護方面,採用傳統修復技術與現代技術相結合,方法有託裱法、紙漿補洞法、絲網膜加固法、去酸法、加封套密封法等。
檔案教育體制與檔案管理分散體制相一致,沒有專門檔案學府,多在大學開設一年制檔案專業班。最早的是倫敦大學檔案專業班,創辦於1919年。生源來自本科畢業生,畢業後可獲碩士學位。培養方向一是公共檔案館的高級檔案人員;二是企業檔案館的高級檔案管理人員;三是為國外培養高級檔案人員。教師實行專職與兼職相結合,教學是課堂與實習並重。英國早在1929年就要求凡申請到公共檔案館工作的人,必須受過專業培訓。英國檔案工作者協會從1979年開始舉辦兩年制檔案專業函授教育,進行在職培訓。由於檔案學術活動的開展,英國也出版了一些較有影響的檔案專著。
英國檔案部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積極參加了國際檔案理事會的活動,檔案學家H.詹金森1950~1953年曾任國際檔案理事會副主席。1974年英國與該理事會合作在倫敦召開了檔案工作自動化會議,介紹了檔案工作現代化建設的情況,對促進各國檔案工作現代化建設起了良好作用。1980年,英國作為東道國在倫敦組織召開了第九屆國際檔案大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