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苦竹橋

鎖定
《苦竹橋》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創作的組詩巽公院五詠》中的第五首詩。此詩主要是吟詠龍興寺苦竹橋的景物,實則是一首託物言志的詠物山水詩
苦竹,本是楚地湘南極其普通的一種竹子,甚至連名字都帶有帶有一些貶義,但柳宗元卻從中發現了詩意,以橋引竹,同時聯繫自己身世遭遇,寓苦竹為“虛心”的竹。
中文名
苦竹橋 [1] 
年    代
中唐  [2] 
作    者
柳宗元 
體    裁
五言古詩

苦竹橋作品原文

苦竹橋
危橋屬幽徑②,繚繞穿疏林。
迸籜分苦節③,輕筠抱虛心④。
俯瞰涓涓流⑤,仰聆蕭蕭吟⑥。
差池下煙日⑦,嘲哳鳴山禽⑧。
諒無要津用⑨,棲息有餘陰。 [1] 

苦竹橋註釋譯文

【註釋】
①苦竹:竹的一種。杆矮小,節較其它竹為長,四月中生筍,味苦。
②危橋:高橋。屬:連接。幽徑:幽深的小路。
③迸:裂,開。籜(tuò):竹筍上一層一層的皮,即筍殼。
④ 筠(yún):竹皮。虛心:空心。
⑤瞰(kàn):望,俯視,向下看。
⑥聆:聽。吟:成調的聲音。
⑦差池:參差不齊。《詩經·邶風·燕燕》:“燕燕于飛,差池其羽。”
⑧嘲哳(zhāo zhā):亦作“啁哳”,形容聲音雜亂細碎。
⑨諒:料想,實在。要津:重要的渡口,隱喻重要的職位。
【譯文】
高高的橋與幽幽的小路相連,它曲曲折折穿過稀疏的竹林。
竹子從筍籜中迸發苦節,青皮環抱空虛的竹心。
俯身看橋下細細的溪流,抬頭聽山間蕭蕭的竹韻。
煙霧蒸騰中陽光西下,山裏的鳥兒在嘲哳亂鳴。
料想苦竹不可能作為渡口的竹伐,正好給我們的休憩提供了綠蔭。 [1] 

苦竹橋作品鑑賞

柳宗元初貶永州,住龍興寺,曾與和尚交往,探討佛理。龍興寺舊址在瀟水東岸,永州芝山城南太平門內。當年寺裏有和尚重巽,即巽公,是湛然的再傳弟子,與柳交往頗深。故柳有《巽上人以竹間自採新茶見贈酬之以詩》、《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並作《永州龍興寺西軒記》贈巽上人。組詩《巽公院五詠》作於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寫的是龍興寺裏有關事物和景色。這首《苦竹橋》是組詩的最後一首。
此詩更像一首詠物詩,它描寫的是苦竹間的橋,而且表面上是寫橋,實則重點是寫竹,橋只不過是陪襯而已。苦竹,楚地湘南極普通的一種竹子,而且連名稱都帶有貶意。詩人獨具慧眼,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了詩意,將自己身世遭遇與不起眼的苦竹有機聯繫起來,寓意於有“苦竹”“虛心”的竹。詩的結構與組詩一致,分三層。前四句寫實:“危橋屬幽徑,繚繞穿疏林”,遠遠的橋與幽幽的小路相連接,它繚繞地穿過稀疏的竹林。突出危橋、幽徑、疏林。“迸籜分苦節,輕筠抱虛心”。特寫竹子的拔節,充分運用詩的想象,似乎看見竹子從筍籜中迸發出苦節,輕輕的筠皮環抱着空虛的竹心。詩中突出了“苦節”與“虛心”。第二層寫橋上觀景所得:俯身可以看到絹絹細流,抬頭可以聽到蕭蕭的竹聲。煙霧蒸騰中陽光西下,山裏的鳥兒啁鳴歸巢。既俯看,又仰視,還運用聽覺。天邊的太陽,近處的鳥鳴,一一入畫,充滿了生機。眼中的景物往往是詩人內心世界的外在展示。大自然是美好的,然而胸懷大志的詩人不能像鳥一樣自由飛翔,投入她的懷抱,只能與“囚徒為朋”,在寺院的木魚聲中難以入眠,這強烈的反差不能不使人產生共鳴,傷感之情溢於言表。最後抒發感概“諒無要津用,棲息有餘陰”,這裏的苦竹也不可能作為渡口的竹伐,正好給人們的棲息提供了蔭涼。正如吳文治先生所指出的:“作者借竹自喻,感嘆竹子雖有‘苦節’和‘虛心’的美質,也只能供人和鳥歇息遮陰,不會用在重要的渡口,隱有自傷懷才不遇之意。”(《柳宗元選集》)詩除了詠苦竹橋之外,還寫到竹林、小徑、溪流、竹韻、落日、鳥鳴,故自然屬於山水詩。 [1] 

苦竹橋作者簡介

柳宗元像 柳宗元像 [2]
柳宗元
(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出生於京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並稱“王孟韋柳”。世稱柳河東或柳柳州。少有才名,早有大志。公元793年(貞元九年)進士及第,五年後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一度為藍田尉,後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革新失敗後貶邵州刺史,再貶永州司馬。後回京師,又出為柳州刺史,政績卓著。卒於柳州任所。今存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説性強,富於戰鬥性,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哲學著作有《天説》、《封建論》等。其作品由劉禹錫編成集。有《柳河東集》。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