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苦碟子

(中藥)

鎖定
苦碟子,中藥名。為菊科植物抱莖苦蕒菜Ixeris sonchifolia (Bunge) Hance 的全草。分佈於東北、華北和華東。具有止痛消腫,清熱解毒之功效。常用於頭痛,牙痛,胃痛,手術後疼痛,跌打傷痛,闌尾炎,腸炎,肺膿腫,咽喉腫痛,癰腫瘡癤。
中文學名
苦碟子
別    稱
滿天星、苦蕒菜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桔梗目
菊科
苦蕒菜屬
抱莖苦蕒菜
分佈區域
東北、華北和華東
採收時間
5-7月
用    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

苦碟子入藥部位

全草。

苦碟子性味

味苦、辛,性寒。

苦碟子歸經

歸心、大腸經。

苦碟子功效

止痛消腫,清熱解毒。

苦碟子主治

頭痛,牙痛,胃痛,手術後疼痛,跌打傷痛,闌尾炎,腸炎,肺膿腫,咽喉腫痛,癰腫瘡癤。

苦碟子相關配伍

治實熱嗓子嘶啞,咽喉腫痛:(苦碟子)、麥冬、甘草、薄荷各等量。共為細粉。每次3-4.5g,每日1-3次,水煎温服。(《中國民族藥志》)

苦碟子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外用:適量,水煎燻洗;或研末調敷;或搗敷。

苦碟子使用注意

性極涼,勿用過量,多用引起腹脹。

苦碟子採集加工

5-7月間採收,洗淨,曬乾或鮮用。

苦碟子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全株無毛。根粗壯而垂直。莖直立。基生葉多數,長圓形,長3.5-8cm,寬1-2cm,先端急尖或圓鈍,基部下延成柄,邊緣具鋸齒或不整齊的羽狀深裂;莖生葉較小,卵狀長圓形,長2.5-6cm,寬0.7-1.5cm,先端急尖,基部耳形或戟形抱莖,全緣或羽狀分裂。頭狀花序密集成傘房狀,有細梗;總苞長5-6mm,外層總苞片5,極小,內層總苞片8,披針形,長約5mm;舌狀花黃色,長7-8mm,先端截形,5齒裂。瘦果黑色,紡錘形,長2-3mm,有細條紋及粒狀小刺,喙長約0.5mm,冠毛白色。花、果期4-7月。

苦碟子生長環境

生荒野、山坡、路旁、河流及疏林下。分佈於東北、華北和華東。

苦碟子性狀鑑別

本品長短不一。根呈倒圓錐形,具少數分枝。莖呈細長圓柱形,上部具分枝,直徑1.5-4mm,表面綠色、深綠色至黃棕色,有縱稜,無毛,節明顯;質較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斷面略呈纖維性,外圈黃綠色,髓部呈白色。葉互生,多皺縮、破碎,完整葉展平後呈卵狀長圓形,長2-5cm,寬0.5-2cm。先端急尖,基部耳狀抱莖。頭狀花序,密集成傘房狀,有細梗,總苞片2層。舌狀花,黃色,雄蕊5,雌蕊1枚,柱頭2裂,子房上端具多數絲狀白色冠毛。瘦果,黑色,類紡錘形。氣微,味微甘苦。

苦碟子藥理作用

1、對心腦血管功能的影響:(1)增加冠脈流量;(2)降低氧代謝,提高耐缺氧能力;(3)對實驗性心肌梗死的治療作用;(4)增加腦血流量,改善微循環。
2、對血液系統的影響。(1)對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2)增強纖維蛋白溶解酶的活性。
3、鎮痛鎮靜作用。

苦碟子現代應用

治療冠心病。

苦碟子相關論述

1、《全國中草藥彙編》:“止痛。主治頭痛、牙痛、胃腸痛及外傷、中小手術後疼痛。”
2、《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主治痢疾,瘡癤癰腫,吐血,衄血。”
3、《中國民族藥志》:“清實熱,開胃,殺蟲。用於嗓子實熱嘶啞,咽喉腫痛,飲食減退。”

苦碟子附註

本種的變種秋抱莖苦蕒菜I. sonchifolia(Bunge) Hance var.serotina(Maxim)Kitag.在民間常與苦碟子同等入藥。
[1-4]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 .《中華本草》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年
  • 2.    冉先德 .《中華藥海 下》 :哈爾濱出版社 ,1993年
  • 3.    馮景剛,顏廷林.《遼寧常見藥用植物彩色圖説》: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年
  • 4.    中國科學院甘肅省冰川凍土沙漠研究所沙漠研究室.《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甘肅人民出版社,197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