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苜蓿霜黴病

鎖定
苜蓿霜黴病是由苜蓿霜黴引起的、發生在苜蓿的病害,主要為害葉片。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不規則的褪綠斑,無明顯邊緣,病斑可以逐漸擴大至整個葉面,嚴重時葉緣向下捲曲,節間縮短、扭曲,嫩枝、嫩葉症狀明顯,潮濕時葉背和嫩枝的褪色斑上出現灰白色黴層,後呈淡紫色。 [2] 
苜蓿霜黴病廣泛發生於温帶地區,在熱帶和亞熱帶高海拔地區也有發生。涼爽高濕地區發病嚴重。條件適宜時,苜蓿霜黴病嚴重發病,發病率常在90%以上,估計牧草減產幅度在20~45%,種子產量和品質也受到嚴重影響。 [3] 
苜蓿霜黴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選育和使用抗病品種;合理排溉,增施磷肥、鉀肥和微肥;剷除中間寄主及系統受害的苜蓿單株,減少病原;藥物防治等。 [4] 
中文名
苜蓿霜黴病
外文名
Downy mildew of alfalfa
病    原
苜蓿霜黴
為害作物
苜蓿
為害部位
葉片、嫩枝

苜蓿霜黴病病害危害

苜蓿霜黴病廣泛發生於温帶地區,在熱帶和亞熱帶高海拔地區也有發生。中國的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江蘇、浙江、四川、廣東等省(自治區)均有發生。涼爽高濕地區發病嚴重。條件適宜時,頭草減產30%以上,種子產量和品質也受到嚴重影響。感染苗蓓霜黴病的苗荷植株與健康植株相比,其株高下降10.40~36.50%,鮮重下降18.61~64.55%,分枝數下降4.92~36.87%,生殖枝數下降17.90~86.15%,花序數下降17.75~87.50%,水分含量下降7.48~43.02%,葉綠素含量下降28.42~68.63%。苜蓿霜黴病在中國新疆的南、北疆均有發生,北疆重於南疆。 [1] 

苜蓿霜黴病病原特徵

孢囊梗和孢子囊 孢囊梗和孢子囊
苜蓿霜黴病病原為苜蓿霜黴(學名:Peronospora aestivalis Syd.),異名:三葉草霜黴菌苜蓿專化型(學名:Peronospora trifoliorum f. sp. medicaginis de Bary)、三葉草霜黴菌(學名:Peronospora trifoliorum de Bary)。菌絲體無隔,在寄主的細胞間蔓延,產生或不產生吸器。孢子囊梗由氣孔向外伸出,單生或數根叢生,上部二叉狀分枝4~7次,呈樹狀,無色透明,大小(192~432)微米×(8~10)微米,最末分枝短小,多呈直角狀伸出,分枝末端着生孢子囊。孢子囊球形至橢圓形,無色至淡黃褐色,單胞,表面光滑,無明顯乳突,大小為(15~37)微米×(9~27)微米。生長季後期,病組織內部產生卵孢子,藏卵器球形,光滑或皺褶,黃褐色,直徑30~54微米,內含卵孢子,直徑20~41微米。 [1] 

苜蓿霜黴病為害症狀

局部性症狀:感病植株的葉片正面出現不規則形的淡綠色或黃綠色褪綠斑,病斑邊緣不清晰,隨病斑的擴大或匯合,以至整片小葉皇黃綠色,葉緣向下方捲曲。潮濕時葉背出現灰白色至淡紫色黴層,即病原菌的遊動孢子囊梗和孢子囊。嫩枝、嫩葉症狀明顯。 [1] 
系統性症狀:感病植株節間縮短,莖變粗、扭曲畸形,全株矮化褪綠,潮濕時,葉背面亦佈滿灰白色至淡紫色黴層。重病株不能形成花序或發育不良,大量落花、落莢。 [1] 

苜蓿霜黴病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在系統侵染的苜蓿病株地下部分越冬,或以卵孢子在病殘體內越冬,混入種子間的卵孢子是遠距離傳播的重要途徑。次春隨着首蕾植株返青生長,感病植株表現症狀,產生遊動孢子囊隨風傳播,或卵孢子萌發產生芽管或遊動孢子引起初次侵染。遊動孢子囊的產生要求黑暗和接近100%的相對濕度。在田間,遊動孢子囊借風和雨水滴濺傳播。遊動孢子萌發必須有液態水存在,發芽温度4~29℃,最適温度18℃。發芽管通常形成吸器直接侵入寄主表皮或通過氣孔侵入。幼嫩組織易受侵染,一般5天可以完成一個侵染循環。 [1] 

苜蓿霜黴病流行規律

温涼潮濕,雨、霧、結露頻繁的氣候條件有利於苜蓿霜黴病的發生,炎熱乾燥的夏季停止發病。在中國的川源灌區和陰濕地區,甘肅河西地區,臨夏州發病較早,始發於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一般在6月初和7月底有2個發病高峯,8月下旬病害基本停止發展。各茬苜蓿均易感染霜黴病,在中國北方,第一草受害較重。 [1] 
新疆農業大學2003~2005年連續三年在呼圖壁對苜蓿霜黴病病情發展動態的調查表明:連續三年病害發生動態沒有一致性的波動起伏,主要原因是三年的氣候條件各不相同,尤其是降雨量差別較大。 [1] 
栽培管理措施對苜蓿霜黴病發生的影響作為制種田,種植一年的新疆大葉苜蓿前期較感苜蓿霜黴病,而後期則表現與種植三年的新疆大葉對苜蓿霜黴病的抗病性沒有明顯差異;作為打草田,相同或不同品種苜蓿霜黴病的發生並不因種植年限增加而明顯加重。有研究表明不同施肥水平對苜蓿霜黴病抗性差異不顯著。 [1] 

苜蓿霜黴病防治方法

  • 選育和使用抗病品種:這是大面積防治苜蓿霜黴病最有效的途徑。不同品種對霜黴病的反應有顯著差異。通過表型選擇,可有效提高苜蓿抗霜黴病的能力。 [4] 
  • 合理排溉:草地積水時,應及時排澇,防止草層濕度過大。 [4] 
  • 合理施肥:增施磷肥、鉀肥和微肥,有利於提高苜蓿對苜蓿霜黴病的抗性。 [4] 
  • 清潔田園:剷除中間寄主及系統受害的苜蓿單株,春季返青後及時剷除病株以減少侵染源,頭茬在春夏之交發病的應即使收割。 [4] 
  • 藥物防治:波爾多液用0.5:1:100噴霧、45%代森銨水劑1000倍液噴霧、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噴霧、70%代森錳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4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400倍液噴霧、7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每畝150~250克加水75升攪均勻噴灑。上述藥液需7~10日噴施一次,視病情連續噴施2~3次。 [4] 
參考資料
  • 1.    劉長仲.草地保護學 第2版[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5.12:214-216
  • 2.    沈瑞清,郭成瑾,張麗榮等.寧夏農作物病害[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8.12:204
  • 3.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中國農作物病蟲害 下[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79.05:1223-1224
  • 4.    袁慶華等.牧草病蟲鼠害防治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0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