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苜蓿白粉病

鎖定
苜蓿白粉病是由豌豆白粉菌等引起的、發生在苜蓿的病害,主要為害葉片、葉柄、莖稈及莢果。發病初期病斑小,呈圓形或長橢圓形,發病高峯期病斑逐漸覆蓋全部葉面,形成一層氈狀黴層,發病後期產生粉孢子,病斑呈白粉狀,發病末期黴層為淡褐色或灰色,同時有橙色至黑色小點出現。 [2] 
苜蓿白粉病在有些地區危害嚴重,已成為苜蓿生產上的一個重要病害。感病後的苜蓿與健康植株相比較,草產量降低30~40%,種子產量降低41~50%,牧草品質低劣,適口性下降,種子生活力降低,家畜採食後,能引起不同程度的毒性危害。 [1] 
苜蓿白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培用抗病品種,適時刈割等。此外,發病初期或前期採用藥劑防治也能有較好的效果。 [1] 
中文名
苜蓿白粉病
外文名
Alfalfa powdery mildew
病    原
豌豆白粉菌、豆科內絲白粉菌
為害作物
苜蓿
為害部位
葉片、葉柄、莖稈及莢果

苜蓿白粉病病原特徵

病原菌 病原菌
苜蓿白粉病病原為豌豆白粉菌(學名:Leveillula leguminosarum)和豆科內絲白粉菌(學名:Erysiphe pisi):
  • 豌豆白粉菌:菌落生於葉兩面,分生孢子單胞、長橢圓形,呈鏈生。大小(29~41.3)微米×(12.4~19.8)微米。閉囊殼散生,球形、扁球形,黑褐色,大小91~114.6微米。殼壁細胞小、多角形,大小4~8.3微米。附屬絲絲狀,子囊3~11個,子囊長橢圓形、有短柄,內有子囊孢子3~6個。 [1] 
  • 豆科內絲白粉菌:其菌絲體先寄生在寄主組織內,將要形成子實體時,始產生大量氣生菌絲。分生孢子單胞,橢圓形,大多單個着生於分生孢子梗上,極少串生,大小(40~80)微米×(12~16)微米。閉囊殼埋生於菌絲體中,扁球形,褐色,殼壁不光滑,附屬絲絲狀、較短,直徑130~240微米,殼壁細胞較大、多角形,直徑13~17微米。閉囊殼內有許多子囊(可多達幾十個),子囊孢子大多數是兩個。 [1] 
圖注:A.豌豆白粉菌;B.豆科內絲白粉菌;1.閉囊殼;2.子囊和子囊孢子;3.分生孢子;4.初生分生孢子 [1] 

苜蓿白粉病為害症狀

苜蓿白粉病主要發生在葉片上,也可侵染莖、葉柄及莢果。發病初期葉片上為小圓形病斑,病斑上有一層絲狀白色黴層,後病斑逐漸擴大,相互匯合,最後覆蓋全部葉片。黴層較稀疏,後期在黴層中出現淡黃、橙色至黑色的小點,即病原菌的閉囊殼。被害葉片初期無明顯變化,隨病情的加重,葉片出現褪綠症狀,直至發黃枯死,發病植株下部葉片症狀一般重於上部葉片,嚴重時整個植株均被灰白色的黴層覆蓋。 [3] 

苜蓿白粉病分佈範圍

苜蓿白粉病是苜蓿常見病害,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發生。美國、意大利、俄羅斯、日本、新西蘭等國家都有報道。中國苜蓿主要栽培地區甘肅、新疆、吉林、貴州、四川對該病的發生均已有報道。 [1] 

苜蓿白粉病侵染循環

病原菌以閉囊殼在病株殘體上越冬,也可以休眠菌絲越冬,次春以子囊孢子進行初侵染,或由休眠菌絲上產生分生孢子進行侵染。生長季內以分生孢子多次再侵染。分生孢子借風力傳播到相當遠的距離,分生孢子數量大,在適宜條件下,能很快造成流行。 [4] 

苜蓿白粉病流行規律

日照充足,多風,土壤和空氣濕度中等,海拔較高等環境有利於苜蓿白粉病發生。草層稠密,遮陰,刈割利用不及時,草地年代較長或衞生措施缺乏,都會使此病發生嚴重。過量施用氮肥可使病情加重,磷、鉀肥比例合理施用,有助於提高抗病性。土含水量在40%以下時發病輕。接種白粉病菌後感病品種與中感品種及抗病品種間葉綠素含量差異顯著,葉綠素含量隨接種時間的延長和發病程度的增加而顯著降低。 [1] 
在中國新疆,苜蓿白粉病自6月初出現零星病株,後隨氣温上升和苗蕾生育期的推進呈現緩慢上升趨勢,8月下旬達到發病高峯期,且逐年加重。其主要影響到收種田苜蓿的後期生長,若為收草田,則對苜蓿後期和三茬苜蓿有影響。川灌區偶有發生,且以一年生和第2薦為最嚴重。 [1] 
在中國甘肅,苜蓿白粉病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首循生長的中後期開始發生,8月下旬至9月上旬為發病高峯期,同時也是病原物開始出現黑色成熟閉囊殼的時期,此時有成熟閉囊殼的病葉佔總病葉數的20~30%。對於收種田品種間對苜蓿白粉病抗性差異顯著,而作為收草田,相同或不同品種白粉病的發生並不因種植年限增加而明顯加重。 [1] 

苜蓿白粉病防治方法

  • 培用抗病品種:新牧1號、苗蓿王、公農1號、天水苜蓿、慶陽苜蓿、阿爾岡金、巨人201、金皇后等品種對白粉病具有較強抗病性。 [1] 
  • 適時刈割:在病原菌的閉囊殼未形成或開始形成,但還未大量成熟時,將田間的牧草刈割乾淨,不留殘株,以減少越冬病原。由於白粉病為氣傳病害,所以,刈割時應大面積連片進行,以減少田塊間的相互傳染。牧草收穫後,在入冬前應清除田間枯枝落葉或焚燒殘,以減少翌年的初侵染源。 [1] 
  • 化學防治: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5~3千克/667平方米膠體硫或高脂膜200倍液噴霧有顯著防效,一般10天一次,連續3次。發病初期或前期採用藥劑防治比後期防效好。 [1] 
參考資料
  • 1.    劉長仲.草地保護學 第2版[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5.12:215-217
  • 2.    沈瑞清,郭成瑾,張麗榮等.寧夏農作物病害[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8.12:207
  • 3.    高佔彪.定西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M].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08:329
  • 4.    甘肅農業大學.草原保護學 第3分冊 牧草病理學 草原專業用[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4.0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