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苗年

鎖定
苗年,苗歷的年之首,英文nongx yangx,苗語稱“能央”,是苗族人民的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苗年即苗族新年,一般在秋收完畢、一年農活基本結束時舉行,過苗年一是為了悼念五千多年前在部落大戰中罹難的苗族始祖蚩尤,二是慶祝一年勞作的收穫,三是祭祀祖宗神靈及苗族視為保護神的楓木、竹木、巖媽、水井等。 [1] 
2008年6月7日, 苗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Ⅹ-83。 [1] 
中文名
苗年
別    名
能央
類    別
民俗
節日起源
祭祀
節日活動
跳蘆笙、鬥牛、鬥鳥、賽歌
節日飲食
殺年豬、打糯米粑、吃團年飯
節日意義
慶祝豐收,家人歡聚
遺產編號
Ⅹ-83
非遺級別
國家級
流行地區
貴州省丹寨縣

苗年歷史淵源

在貴州世居少數民族的代表性節日中,苗族的“苗年”是一個集紀年性、祭祀性為一體的節日,關於“苗年”的起源,既沒有苗族的文字記載,也沒有漢文獻的記載,起源於何時也基本無法考證。但是,苗族是一個民間口頭文學十分發達的民族,有大量的關於“苗年”起源的傳説故事和歌謠,從這些傳説故事和歌謠裏,可以找到“苗年”起源的依據。在黔東南地區,關於“苗年”起源的傳説大致有三類,一類是《苗族古歌》,一類是苗族的《季節歌》,一類是苗族的傳説故事。
《苗族古歌》是黔東南苗族地區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創世紀史詩,是苗族的編年史和大百科全書。在《苗族古歌》的《打殺蜈蚣》組詩裏,敍述了苗族始祖姜央和惡勢力的代表蜈蚣經過無數次戰鬥,最後,在母親“妹榜妹留(蝴蝶媽媽)”和其他神靈的幫助下,在冷熱交替的十月戰勝了窮兇極惡的蜈蚣,取得了人類與大自然鬥爭的偉大勝利的艱難歷程。為了感謝“妹榜妹留(蝴蝶媽媽)”的幫助,姜央在冷熱交替的十月興起了過“苗年”,每年在固定的時段過一次“苗年”,在“苗年”期間“跳蘆笙”“踩銅鼓"和“鬥牛”來“取悦”“妹榜妹留(蝴蝶媽媽)”和其他神只。
苗年
苗年(12張)
《季節歌》是黔東南苗族廣為傳唱的關於季節來歷的古歌。苗族的《季節歌》裏唱道“冷季”從北方來,“熱季”從南方來,來到苗族居住的叫做“Vangxtiab”(意為寬闊的山坳)的地方產生激烈的較量,誰也打不過誰。“冷”和“熱”交鋒時忽冷忽熱,人們根本無法生存。苗族始祖姜央在母親“妹榜妹留(蝴蝶媽媽)”的幫助下,請來一個叫 “Niangx”的神仙來幫忙調停,“Niangx”在“Vangxtiab”劃了一條線(類似南北迴歸線),把“冷”和“熱”隔開,“冷”南下到這條線就要回頭,天氣就要轉暖,“熱”北上到這條線時也要回頭,天氣就要轉冷。經過“Niangx”的調停,“冷”和“熱”有序地循環,一年才有“冷季”和“熱季”,五穀才生,稻菽才長,人類才能生存。後來,人們把“Niangx”調停“冷”和“熱”的這一天定為“苗年”,並在這一天開展 “踩銅鼓”“跳蘆笙”“鬥牛”“遊方”等活動來“娛神”,“苗年”就是這樣來的。
除了《苗族古歌》和《季節歌》闡述的“苗年”的來歷以外,黔東南的苗族關於“苗年”的來歷還有許多動人的傳説故事,其中,有流傳於雷山、台江、凱里、丹寨等地的《“年”是怎樣興起的》《冷季和熱季的故事》《打殺蜈蚣》等幾則。這幾則故事反映的時代背景和故事情節與《季節歌》基本相同。 [2] 

苗年民俗內容

苗族自古就以陰曆十月為歲首,有過苗年的傳統習俗。近代以來,有些地區的苗族開始改為過春節,而不興過苗年了。但在不少苗族地區,既過春節,又過苗年,並且更重苗年。過苗年的日期,各地不盡相同,大多仍在陰曆十月,也有在十一月或正月的,內容和形式各地則大同小異。 [3] 
苗年
苗年(6張)
苗年期間,每户人家都要清掃門户、殺豬宰羊準備豐盛的食物。糯米在苗年食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僅要有糯米酒,而且還有用糯米做成的餈粑。節日前一晚,一家人要吃年夜飯,還要守歲到午夜,並開門放鞭炮,迎接龍進門。節日當天一大早,晚輩在長輩的主持下,將準備的祭品擺放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苗族在苗年期間給牛鼻子上摸些酒,表示對其辛苦一年的感謝。苗年也是苗族青年談情説愛的日子。姑娘們身着百褶裙,佩戴耳環、手釧等多種銀飾物,在小夥子的蘆笙伴奏下,排成弧形翩翩起舞,這就是苗家踩堂舞。到了晚上,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馬燈吹着笛子來到村寨附近的“遊方”場去遊方,遊方是青年男女的社交戀愛活動,通過對歌,彼此中意的男女便由繡有鴛鴦的錦花帶連接在一起, 這是他們的定情之物。“吃鼓藏”年如果與苗年相遇,苗年就顯得更為隆重。“鼓”的意思是“大家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同舉行的祭祖儀式,七八年、十來才舉行一次。“鼓藏”前,將餵養三年的大牯牛排隊角鬥。屆時,大家推舉的鼓藏頭主持儀式,殺牛祭祖。全鼓的親戚都要趕來參加,活動持續十餘天。 [4] 
黔東南台江縣苗族,稱過苗年為nongx niangx(義為“吃年”)並又分nongx niangxhlieb與nongx niangx yut,即過大年和過小年。時間大多是在每年陰曆十月,但具體日期各地並不一致。巫腳,十月第一個丑日是過大年的正日,第二和第三個丑日過小年。寶貢,在十月第一第二個子日,先後過大小兩次年。孝弟,以第一個丑日為小年,第二個丑日為大年,第三個丑日又為小年。也有在十一月過苗年的。如革一、 大塘、茅坪等鄉,在十一月半以後的卯日過一次苗年,老屯鄉在十一月辰日過苗年。日期雖不一致,但共同的一點,就是過苗年都必須在當年秋收之後農事較閒的時候。所以苗年是收穫的節日、慶豐收的節日。
台江苗族過苗年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祭祖,地點在家內火塘旁邊,祭祀完畢,全家才開始喝酒吃肉。孝弟苗族在過年那天早飯前,還要請巫師來“安家先”,殺一頭小豬、一隻鴨子供祭。過苗年期間,最熱鬧的羣眾性活動,是鬥牛和踩鼓。每個村寨都有小型鬥牛場,幾個相鄰的村寨設有共用的傳統鬥牛場。鬥牛的時間預先約定,一般是在下午1時左右開始進行。所有用來角鬥的牛,都是大水牯牛。參加的羣眾往往達數千人以上。鬥牛完畢,苗族男女便將帶來的米酒挑到鬥牛場中央,大家共飲。此時,蘆笙齊鳴,羣舞開始,無論男女老少均可加入舞蹈行列,一面跳,一面喝酒,喝了酒又再跳。飲酒跳舞,直至黃昏始興盡結束。踩鼓即跳鼓,是一種集體舞蹈,一般擊木皮鼓為節,有的地區還以蘆笙伴奏。台江縣各鄉踩鼓的時間不完全一致, 巫腳是在傍晚踩,台江城郊在早飯後就踩。參加者主要是青年男女,但年紀大一 些的也並不受排斥,三四十歲的婦女,揹着娃兒同樣可以加入舞蹈行列。圍觀的羣眾,則比踩鼓的人多得多。年輕人在過苗年期間,還要連續進行幾天“遊方”活動。各寨青年男女穿着一新,聚集“遊方”坡,唱歌、玩耍,往往通宵達旦。
黔東南雷山縣掌坡一帶苗族,過苗年的活動是在陰曆十月龍(辰)日舉行。從龍日的早晨起正式過年,但先一天就得打餈粑和宰豬殺雞。宰的豬多由寨上幾户人家湊錢購買,少則1頭,多的3頭。還需事先釀製米酒和甜酒,有的幾家合釀,也有一家獨釀的。過年的早晨,先以酒、肉、米飯祭祀祖先,然後全家聚餐。從過年的第一天開始,舉行三四天的娛樂活動,主要有鬥牛、跳蘆笙跑馬等。鬥牛、跑馬都是白天舉行,只有一天;跳蘆笙主要是在晚上,連續進行三四夜。第一次過年滿25天之後,接着第二次過年,其意義是歡送舊歲、迎接新年。第二次過年,仍舉行跳蘆笙、鬥牛等娛樂活動,但不及第一次隆重、熱鬧。
貴州還有其他一些苗族地區,近代以來也仍然注重過苗年。如鎮寧苗族,一般在陰曆十一月第一個卯日或亥日過苗年。屆時,各家各户都祭祀祖先,集體舉行踩鼓(木皮鼓或銅鼓)、鬥牛、跳蘆笙、賽馬、鬥鳥等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熱鬧異常。過苗年期間,走親訪友也是傳統習俗。 [3] 

苗年傳承保護

  • 傳承狀況
隨着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農村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廣大人民羣眾對節日的期盼心情已經逐步淡化。走出苗寨的年輕一代過苗年時也不回家,這樣苗年的節日氣氛大為減弱,導致整個苗年的傳統節俗趨於衰微,亟待保護振興。 [1] 
  • 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丹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雷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苗年”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5]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苗年”項目保護單位丹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雷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9] 

苗年社會影響

  • 重要活動
2014年12月22日,湖南省2014年苗年活動在鳳凰縣山江鎮召開。 [6] 
2016年7月24日,在雷山西江千户苗寨召開的首屆“中國民族文化旅遊黔東南峯會”,其主題是“生態與文化——走向世界的寶貝”。 [7] 
2018年11月18日,苗族姑娘穿着盛裝參加巡遊,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舉行2018苗年巡遊活動。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