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苗偉中

鎖定
祖籍浙江舟山,生於1929年,以“老苗”聞名寧夏大西北地區,為寧夏食品工業作出傑出貢獻,被寧夏青銅峽市命名為榮譽市民。從一名普通工人到主管技術的廠長,先後搞過業務,擔任過調度,生產科長、副廠長。
2021年2月9日,苗偉中因病醫治無效,在舟山逝世,享年92歲。
中文名
苗偉中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9年
出生地
浙江舟山

苗偉中個人簡介

四十年代未就進入糕餅食品這個行業,先是跟隨舅舅學做糕餅,20歲進入普陀食品廠(時為普陀縣糕點糖果原廠),從一名普通工人到主管技術的廠長,先後搞過業務,擔任過調度,生產科長、副廠長,一干就是30個春秋。
八十年代初期,是普陀食品廠最輝煌的時候。苗偉中研發的“普陀梅花蛋糕”、“純素月餅”、“米花糖”、“多味桃酥”先後獲得了浙江省和中商部優質產品稱號。是浙江省同類產品獲獎最多的企業。每次去參評他都親自下車間配料,試製;而每次他都是穿着一套銀灰色的中山裝上省城、去北京,他笑説是這身衣服帶給他好運,家人則戲稱這身行頭是得獎的專利衣服。

苗偉中職稱榮譽

苗偉中先後被評為食品工程師、浙江省食品評委、商業系統評審師,享有較高的威望,每年的省級食品品味,苗偉中只要伸出舌頭輕輕嘗一口就能鑑別出產品的特色,審定產品的檔次。
以他姓氏命名的“老苗”月餅曾榮獲全國月餅優質產品獎。經全國質量萬里行寧夏檢測組檢測為第一名。獲“部優”“國優”名牌產品的標號。暢銷全國16個省市80個大中城市,被譽為塞上“一枝花”,香飄億萬家。

苗偉中傳奇故事

  • 闖蕩大西北 自主創新開拓新天地
苗老的傳奇故事就發生在八十年代中期。當時一批企業紛紛由南向北傳遞着經營信息。企業領導人紛紛走出廠門,面向全國發展橫向經濟,搞聯營生產。12月,苗偉中同原先的食品廠長去上海食品進出口公司冷凍廠洽談聯營生產普陀梅花蛋糕一事。在船上,遇到了二個支寧的舟山知青。閒談中,他們熱情的邀他去寧夏發展聯營,開拓市場。不久,苗偉中收到了一份企盼聯營生產的信息;由普陀方出技術寧夏方出廠房和資金。
圖1 位於寧夏青銅峽市最繁華步行街上的老苗大廈 圖1 位於寧夏青銅峽市最繁華步行街上的老苗大廈
合作意向有了,但派誰去呢?青銅峽,傳説中荒涼與貧瘠,誰願獨去異鄉為異客?再者,苗偉中是普陀食品廠生產技術的負責人,廠里舍不下他。但為了不失信於人,支援西北建設,發展食品工業。他只好掛職到大西北,開始了他新一番的創業天地。
現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最繁華的步行街上矗立着一座七層的大廈“老苗大廈”(如圖1),當時這裏只有幾間平房,如今的四個金色大字訴説着老苗對這家公司的貢獻。
據説“老苗月餅”在當地幾乎家喻户曉,老苗最初過去時,該企業只有12個工人,後來不斷髮展生產,最多時生產一線工人達到700-800人,有時候因為產品供不應求,這麼多工人加班加點也來不及做。
“但是剛剛去時,真的有很多想不到。”老苗對這個廠的點滴仍歷歷在目。1985年5月,苗偉中帶着幾個糕餅師傅千里北上來到了塞外。當他們一邁進青銅峽市第一清真食品廠的廠房門,一看設備,心涼了半截;聽説了用料情況後,不寒而慄;品嚐了現有的幾個食品,感到可憐又單一。經濟效益已是負增長,連年虧損。當時一年的產值只有9.8萬元。全年生產月餅3000公斤,其中還有1500公斤因銷售不掉而爛在倉庫裏。全廠只有十幾個工人。
苗偉中認為:一個企業的興衰不在廠房,而看產品,他首先想先把普陀食品廠的“拳頭”產品梅花蛋糕、純素月餅、米花糖等引進廠裏,先打開銷路。廠房設備簡陋可以就簡,但沒有雞蛋怎麼辦?他帶幾名工人,拉着小板車,騎着自行車,到幾十公里外的鄉下走村竄户,一個個挑,一筐筐收。一次不慎與自行車相撞,害得家人提心吊膽。
從產品的試產到投產,他都沒離開過車間。一批批酥軟、香噴噴的梅花蛋糕投放市場,很快叫響了塞北山川大地。一個梅花蛋糕提高了青銅峽市的知名度。
傳統月餅是用豬油配方,但為了適應當地風俗習慣,苗老經過幾十次用素油調配試驗,終於研發成功,獨創了酥餅一絕。在不到4個月的日子裏,試生產純素月餅系列十個品種,產量成倍增長,僅純素月餅就達3.5萬公斤,一個瀕臨倒閉的廠子起死回生了。掐指一算,苗老三年合同期到了,他帶着可觀的利潤回到舟山。
  • 再度出山救市 獲得白立忱表揚
苗偉中在車間 苗偉中在車間
苗老一走,青銅峽市食品廠的產品銷量也逐漸回落,企業也逐漸萎縮。為了解決困難,時任青銅峽市的市長親自來沈家門拜會苗老,請他再度出山。市長的真誠打動了苗老,再赴寧夏創業。
苗老回寧夏後,決定在素月餅上做好文章,做足文章。
他知道,純素月餅雖説佔領了寧夏市場,但在食品行業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今,人們的消費心態千變萬化。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搞食品行業如同打仗,沒有戰略眼光,休想克敵制勝。
從這次後,他把心思集中在月餅研製上,他發現南方人口味的食品並不受北方人歡迎。他要做出迎合北方人喜好的食品,於是,家裏成了他的實驗室,家人都成了他的幫手。他用純素油配比改良了“潮式老婆餅”使之成為大西北名優食品。接着創新了“日式月餅”,成了市場的搶手貨。
在一次西餐中,他忽然來了靈感,為何不把人們喜歡的綠色水果放入月餅餡?這一大膽的設想驚動了同行。受到了冷嘲熱諷,斷言脱水問題難以解決。他沒有去爭論。而是默默地買來香蕉、芒果、蘋果等水果,關起門來在家中開始了水果系列月餅的研製。經過三十多次的努力,終於研製出原汁原味皮酥餡軟的水果月餅。投放市場後,引起了轟動效應。開了全國水果月餅之先河。接着又研製出全國首創的無糖系列燕麥、麥胚、玉米等品種。
公司為了多方需要同時為表彰苗老在研製開發月餅和提高產品質量方面貢獻,將月餅系列定名為“老苗”牌系列月餅,並經國家商標局申請註冊作為獨家持久性品牌,以資紀念。
1997年,該公司月餅產量達135萬公斤,利潤480萬元。《中國食品報》報道,青銅峽市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年產達全國首位。“老苗”月餅榮獲全國月餅優質產品獎。經全國質量萬里行寧夏檢測組檢測為第一名。獲“部優”“國優”名牌產品的標號。暢銷全國16個省市80個大中城市,被譽為塞上“一枝花”,香飄億萬家。
一個小小的月餅為何能引起如此大的轟動呢?苗偉中認為:這是他們運用現有的技術,結合當地獨特的民族風情,在實際研究生產中,納蘇式、方式、潮式、寧式月餅之精華,博採眾長,不斷改進,不斷提煉,終於成功的研製出全國首創的水果系列,茶葉系列,香味系列,巧克力系列,福壽系列,迷你係列,牛肉等十大系列108個品種的新型月餅。
苗偉中告訴記者:別看我長的斯斯文文的,工作起來很有一股衝勁,韌勁。產品有了,銷路是個問題。如果沒有市場,產品就等於廢品。為推銷產品,他帶隊走遍了大西北的角角落落,到過青海、烏魯木齊、去過西安、包頭,產品銷到天津的桂順齋,鄭州的亞細亞,北京的西單和王府井商業中心,這中間也不知吃了多少回閉門羹。記得為使產品進入西安最大的副食商場——鐘樓副食商場。他白天上門不嫌夠,晚上還繼續努力。一連跑了這家商場10次,終於感動了“上帝”。
正當青銅峽清真食品走向全國時。一些縣市紅了眼,曾以高薪聘請老苗出任顧問。西安、寶雞、包頭、鄭州等地廠家去寧夏來舟山登門高薪聘請。有幾家虧本的企業以三年利潤全部歸苗老的身價聘用,都被他婉言謝絕了。他道:我不是為了錢才到大西北的,你們挖走的不僅僅是我苗偉中一個人,而是要搞垮這家食品廠啊!
1993年,青銅峽市人民政府授予他榮譽市民稱號。自治區黨委一班人多次來公司看望他。全國政協副主席,時任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白立忱多次來食品廠視察,他表示“老苗不但救活了青銅峽市食品廠,而且帶動了整個大西北食品行業的發展。”老苗至今仍珍藏着一張與白立忱的合影。
  • 寶刀未老 再創輝煌
苗偉中 苗偉中
二十個春秋、二十年的風風雨雨,老苗把他的智慧和心血獻給了憨厚的大西北,獻給了他魂牽夢繞的寧夏大地。2004年76歲高齡的苗老回到了家鄉舟山。
也許是繼承了老苗敢拼敢闖的細胞,他的女兒決心繼承苗老的事業,現在也創辦了一家食品企業——舟山市冠素堂食品有限公司。也許我們對冠素堂不太瞭解,不過提起他的產品“觀音餅”舟山人也許就明白了。2004年他女兒請他再度出山,擔任“冠素堂”技術總監。苗老寶刀不老,欣然應允。“觀音餅”就是延續了苗老的“素餅”理念。在選料、工藝、製作等方面都獨樹一幟。“觀音餅”四年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成為舟山特產、普陀山特產,贏得外地遊客和本市市民的認可和好評,苗老功不可沒,又為家鄉旅遊事業錦上添花。
現在的冠素堂總經理向記者介紹説,企業規模擴大時,需引進一條台灣生產線,苗老的技術要求難倒了生產線的設計者——一位從日本留學回來的海歸派。苗老的配方是常規理論上的“禁區”,是同行不敢想的技術壁壘,設計者不相信苗老説的是真的。在無錫生產基地,老苗給那設計者演示瞭如何能夠實現“禁區”配比要求,冷熱水攪拌的方式,令設計者震驚不已。隨後,該台灣企業組織公司最精幹的高端技術力量在董事長的親自帶領下特製了一條生產線運到了舟山。

苗偉中主要作品

  • 滿目青山夕照明
他回到了塞上古峽,把眷戀和嚮往留給了舟山羣島。忘了耳際的海濤,向着簡陋的單身宿舍樓走去。
一個年逾花甲的老者聞到了他最熟悉、最香甜的氣息,情不自禁地吸吮了一口,泌心爽肺,樂不可支。當步入他長期工作的寧夏青銅峽市第一清真食品廠時,廠領導和一羣工友們一下子圍住了他。
這次他從東海之濱重回邊陲城鎮時已是綠茵拂面,夏桂飄香的五月。這是“塞上江南”的黃金季節。
他探親回廠沒帶海味食品,也沒穿款式新穎的時裝,而是扛了一大包食品包裝盒樣。職工向迎親似地把他迎接到“家裏”。他笑眯眯地用濃重的鄉音説了句“馬子回來啦!”
廠長為他卸包,工人為他切菜,學徒為他接風洗塵。
而他放下鼓鼓囊囊的大包,急不可待地問起生產食品精料進貨情況。當他上牀休息時,夜幕已把潔白的廠房蓋得嚴嚴實實,望了望正在施工的車間,臉上帶着温和的微笑,思緒又回到了八年前的歲月……
哦!又是五月。屈指一數,整整8個年頭,已是2920天。這在人生的長河中不算太長,可是對一個遠離親人在異地工作的長者來説卻不算短。
遠在九年前的11月,東海的波濤拍打着普陀的海灘,改革開放的星星之火在熊熊燃燒,一批企業紛紛由南向北傳遞着經營信息。舟山市號召各區企業領導人到上海、福建、江蘇等地搞聯營生產。
一個身材高大、相貌端莊,臉龐寬厚的漢子健步登上從舟山到上海的輪船。心潮起伏着。
在船艙裏,普陀食品廠技術廠長苗偉中對金廠長説:“到上海先到哪家食品廠談聯營?”
“你在上海有幾個好朋友,先找誰由你決定!”
苗偉中沒有吭聲,只是不時地張望着茫茫無際的藍色大海。不久,有兩個年輕人向他走來,自稱是舟山支寧青年探親回寧。同鄉同船,格外親熱,無話不談。從交談中得知一位名叫嚴敏章,是青銅峽市貿易中心的職工。另一位名叫林德興,是辦理其妻調動手續的。
苗偉中問:“你們那裏的食品廠搞不搞聯營?”
機靈的產敏章緊緊握着苗偉中的手説:“你是廠長,到寧夏試一試,市上亟需要食品技術人才,搞不搞聯營,我説不準,先發個電報聯繫一下看?”
一份企盼聯營生產食品的信息飛回古峽食品廠。
寒冬12月的一天,苗偉中收到了意向聯營的回電,決定到大西北闖一闖。
苗偉中是普陀食品廠主管技術的負責人,廠里舍他不下,但為了支援西北的建設,發展食品工業,他只好掛職到西北發展橫向經濟,以滿足人們對名優食品的需求。
當苗偉中坐在火車上進入寧夏黃河流域時,透過車窗探望,大地一片墨綠,條條田檔分佈在綠色地毯上,溝渠縱橫,流水歡唱,電網伸向四面八方,一股清新的濕潤的空氣從車窗擠了進來,不是江南,勝似江南。
哦!青銅峽原來是塊風水寶地,塞上糧倉。傳説中的荒涼,貧瘠的偏見一掃而光。
聯營是企業改革開放走向市場的前夜,在封閉的塞外,人們對聯營還不很理解,眾説紛紜,領導層説法不一。苗偉中知道萬事開頭難,人們對聯營有個認識過程,只有做出樣子,才能闖出路子。
在雙方達成聯營意向書的基礎上,他於1985年5月帶着糕點師父陳阿毛等4人來到了青銅峽市第一清真食品廠,腳步邁進廠房門一看設備,心涼了半截。聽説了食品用料的情況後,不寒而慄。品嚐了現有的幾個食品,感到可憐而又單一,當然要虧損。
苗偉中看在眼裏,想在心中。一個企業的興衰不在廠房,而看產品。他一心想把普陀食品廠的“拳頭”產品——梅花蛋糕、純索月餅、南糖引進廠裏,在西北打開銷路。他要在這裏生產出北方人民喜愛的名優食品,使聯營開花結果。
廠房設備簡陋權且不論,沒有雞蛋難以生產出梅花蛋糕吧!頓時,他陷入了痛苦,徹夜不能入睡。生產蛋糕沒有廠房,他選定了兩間平房作蛋糕車間;缺乏食品原料,他率領3名工人下鄉登門收購鮮蛋。一筐筐地收,一車一車地拉。艱苦創業,從試產到投產,他都沒離開過車間。當一批一批酥軟,噴香的梅花蛋糕投放市場時,客户蜂擁而來。他們先從本市打開銷路,逐步擴展到銀川、吳忠、石嘴山,一家一户地送貨上門,從而引來了百家大賈,食品供不應求。在寧夏各大副食商場,只要是普陀蛋糕、食品一上櫃台,就被搶購一空。
一種梅花蛋糕提高了青銅峽市的知名度。
從而,浙江糕點名師苗偉中、陳阿毛在寧夏美食家的心目中留下了鼎鼎大名。人們走親串友誇獎南方人就是比北方人能行,不服不成。
苗偉中千里迢迢來到古峽是自找苦吃,發誓要在青銅峽幹出個名堂,把甘甜送給憨厚的大西北,把奉獻留給寧夏大地。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裏,試製生產出月餅30個品種,產量成倍增長。僅純素月餅達3.5萬公斤。一個瀕臨倒閉的廠子起死回生了,一舉扭虧為盈,按照聯營合同,雙方都獲得了可喜的利潤,皆大歡喜,多方滿意。
苗偉中是一個對食品工業執著追求從不滿足現狀的開拓者,他經常對廠長葛萬福一班人説:“我到寧夏不是為了錢,也不是來圖享受的,而是想在西北闖出一條發展食品的新路子,苦中求樂嘛!”
苦盡甜來,笑逐顏開。
一晃三個年頭過去了,中秋節剛過不久,苗偉中望着碧空盈虧的月亮,思念着江南水鄉。純素月餅雖説佔領了寧夏的市場,但在食品工業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今世界,人們的消費心理在不斷變化,喜新厭舊是人生一大特徵。吃要高檔的,不在乎多花幾塊錢。人們企盼名優特新食品,而廠裏恰恰缺少“拳頭食品”,他同幾位廠領導坐在月亮下預測着食品廠的遠景,運籌着經營食品的戰略構想。聚會散了,他沒有去睡,對着清輝的月光捫心沉思,回憶人生之旅。他降生不到6個月,無情的洪水奪去了父親的生命。母親以微簿的收入供他上學讀書。後來母親不得不送他到一家煙雜店當了三年學徒,那時只有13歲。直到1955年農業合作化初期,苗偉中才到普陀食品廠當了一名工人,先後搞過業務,擔任過調度、生產科長、副廠長直到技術廠長,一千就是30個春秋。
苗偉中在擔任普陀食品廠廠長時,苦幹實幹,成績斐然,利潤每年以15%的速度遞增。七年間,為全市創造純利潤100多萬元,經他主持生產的食品,有4個部優產品,4個省優產品,他被晉升為食品工程師,選為浙江省食品評委,享有較高的威望。每年的省級食品品味,苗偉中只要伸出舌頭輕輕嘗一口,就能鑑別出產品的特色,判定產品的檔次。
辦廠如同打仗,沒有戰略眼光和周密計劃,休想克敵制勝。搞食品工業也是一樣,沒有更新換代的食品休想佔領市場。月有圓缺,人有喜怒,企業也有興衰沉浮。一種危機感壓在食品廠幾位決策者的肩上。一個新的發展構想在他們腦海中翻騰着。在實踐的基礎上,苗偉中同青銅峽食品廠一班人產生了一個戰略構想,制定了辦廠方針和發展產品規劃,提出了經營食品的新思路:生產一代,預研一代,開發一代,淘汰一代。你無我有,你新我優,更新換代,一代勝過一代。他們堅持“四個第一”的辦廠方針,即產品質量第一,全廠衞生第一,優質服務第一,企業信譽第一。
當苗偉中和廠裏的幾位領導把這一構想向職工宣佈後,職工們雄心萬丈,笑口大開,拍案叫好。
1988年深秋,苗偉中同廠長葛萬福從古峽出發,沿着沿海開放城市魚貫南下,從山東、上海、浙江到廣州、深圳,一路風光,一路嚮往,一路惆悵。他們每到一地,不問旅館,先進食品商店。他在一家食品雜誌上看到潮州月餅的介紹,心裏倏然一亮。據介紹這種月餅軟、口感好,適合中老年人美食,也兼顧青少年口味,但一品味覺得很不理想,月餅有點發硬,保質期較短。在寧夏吳忠有張寡婦的黃酒、官橋的炒麪、廣武的酥米、為何不研製一種受大西北人民歡迎的新式月餅?他想借助潮式月餅的特色,造出一種勝過潮州月餅的新食品。
他把想法對廠長剛一吐露,葛萬福當即在市場上買了一架小型電烤箱,購買了一些小原料,租了一間客房,關起門在旅館研製潮式月餅。
行家都清楚,生產潮式月餅工藝複雜,起點高,難度大。有的同鄉勸説:“老苗啊,他們連一分錢也不給,有啥幹頭!”也有人反對苗偉中研製新產品。然而,他一心想搞出一種獨特酥軟清香可口的新食品獻給西北人民。
一次次地試驗,一次次地改進,先後經過十多次的工藝改進,終於試製出一種新的潮式月餅,美名為潮式老婆餅,然後把樣品帶到食品店請糕點名師品嚐。他們都讚不絕口,一致認為苗偉中研製的潮式老婆餅勝過潮州月餅。經過食品化驗,符合衞生標準,保質期在三個月以上。又經過一年的試銷,於1990年正式投入生產,成為食品廠第一代更新產品。
1991年生產潮式老婆餅3.5萬公斤,一搶而光。
1992年生產潮式月餅20萬公斤,銷售金額達100萬元,佔全廠總收入的25%。
1993年預計生產27萬公斤潮式月餅。它已成為大西北名優食品、以酥軟,香味濃郁、保質期長為特色,深受老少婦孺歡迎。
月朗風清,春華秋實。潮式月餅銷路暢開,贊聲四起。苗偉中進諫廠領導再度下江南考察食品行情。
十月的江南,秋雨綿綿,細雨霏霏。葛萬福、苗偉中一行又來到普陀食品廠取經。唯獨在舟山海洋實業公司工作的三女苗斐君遞給他的一袋日本月餅引起了他的興趣,他品了一口,覺得有點硬,口感也不佳,而他捨不得吃完,一口一口的品嚐着。原來他三女兒工作單位與日本有貿易關係,是人家送給她的,女兒捨不得吃,留給父親嘗,這便引起了苗偉中的注目。他想起市場上買不到日式月餅,“靈機一動,計上心來”,向廠長提出仿製日本月餅的建議。
北方人戀家,南方人重事業。他本應在家休息,同親人共享天倫之樂。但送走葛廠長之後,他留在舟山海濱研製日式月餅。在家中,他再次品味着三女給他的日本月餅。他不滿足仿製,打算改良它,揚長避短。
苗偉中不顧年邁路遠,到福建名城鼓浪嶼向日本糕點師求教日本月餅的生產工藝。他參觀了日本在鼓浪嶼的食品廠,然後在江蘇、上海、福建邀請了幾位朋友到家商討日式月餅的配方。他的家曾一度變成了試驗食品廠。沒有工具自己購置,缺少原料到市場上選購,一間卧室到處是各種色彩的原料,五光十色的樣品。老伴陳美琴看在眼裏疼在心頭。她看見丈夫做的是月餅,吃的是月餅,夢話還是月餅,怕累壞了身子,甘當助手,熱心支持丈夫專心搞試製。先後經過一個多月二十多次的試製,一種新型的產品——日式月餅在苗偉中的家中研製成功了。
新產品研製出之後,苗偉中通過朋友的介紹,請日本的食品專家品味鑑定。有一位日本糕點名師品嚐過苗偉中研製的日式月餅後,翹起拇指贊口道:“大大的好,超過了日式月餅,既有日本風味,又有中國特色。”
時代在前進,產品在不斷更新,生產一代,預研一代新食品不再是構想,而變成了光輝的現實。
1992年生產了3萬公斤日式月餅被客户搶購一空,產地的羣眾通過“走後門”才能買到兩斤日式月餅饋贈友人,而今已預訂出日式月餅10萬公斤,比去年增加了二倍多。
苗偉中在青銅峽市及自治區有關領導的關懷下,經過8個寒暑的苦心鑽研,為古峽的食品工業創出了奇蹟,先後搞出了兩個部優產品、研製開發出兩大類、30多個新食品,從而使這家企業把虧損户的帽子甩進黃河,沉下了河底,一躍而為先進企業,名揚全國。人們從食品廠的崛起看到了人才比黃金珍貴十倍,黃金有價,而人才無價。
如果説人才是金,那麼管理則是企業之命脈。
苗偉中認為管理搞得好壞決定企業的命運。然而在聯營廠裏,他不滿意現行管理體制,主動向廠領導建議要改善經營管理。廠長一杆子插到底不是好的管理方式,要設車間崗位責任制,把廠長的擔子分散到每一個車間、每個職工的肩上,增強工人的主人翁意識,樹立廠興我榮,廠衰我窮的整體意識。
廠領導聽了,欣然同意,針對大忙季節用工多,人員不固定的生產特點,在全廠分設七個車間,建立崗位獎懲制度,實行師傅帶班責任制,引進競爭機制,誰帶班出品率高,質量好,誰的工資多,獎金也就多。從而使全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勞動生產、產品質量監督等制度,改變了臨時派工的忙亂現象,使經營管理逐步走上標準化的軌道。
在食品工業生產中,技術管理是保證產品質量的關鍵。
苗偉中在普陀任生產科長之後就摸索出一套食品廠的科學管理辦法,他一貫認為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他以身作則,對技術精益求精,把他在普陀食品廠的管理經驗傳授給青銅峽市第一清真食品廠。他嚴格把關,嚴字當頭,一絲不苟。這次採訪,我在車間找到苗偉中時:他兩隻大手上白絮飛舞,精神飽滿地坐在案頭同工人一道製作日式月餅,有説有笑,親似家人。
據技術員介紹,苗偉中對食品質量的把關嚴得驚人,他講了一件小事:有一次,廠裏生產展銷月餅,苗偉中帶領技術員在制樣時,發現幾名徒工製作的日式月餅臉面上少了一粒芝麻,便責令推倒從頭做起。為了保證質量,一連搞了三天三夜,才算過關。樣品一經展出,產生了轟動效應。
楊繼旭是1988年從輕工學校畢業到食品廠當技術員的。他在學校只學了有關糕點生產的書本知識,很有操作經驗。苗偉中看小楊虛心好學,就以師帶徒,手把手教小楊學習月餅生產工藝,邊操作邊講解。幾年來,楊繼旭從苗偉中師傅手中學到了生產系列月餅的新技術,成為廠裏的技術骨幹。
這家企業在苗偉中的言傳身教之下,培養出宋學忠、劉才、王玉明、田新春、王春花、王月珍等一批生產糕點的業務尖子。
正當中秋佳節來臨時,他親家發來急電説女婿得了胃癌,要他火速回舟山探望。意外的打擊給了他強大的精神壓力,為了中秋上市的50萬公斤月餅,他忍着絞心的痛苦,不能離開工作崗位看望垂危病人,飽含淚水,晝夜加倍工作,直到如期完成生產任務,趕回故鄉時,女婿已離開了人間。這不是他六親不認,無情無義,而是為了食品質量啊!值得寬慰的是這一年生產的全部月餅以過硬的產品質量暢銷區內外,沒有一個不合格產品,受到廣大客户的讚揚。
市場是檢驗產品質量的高級裁判長。一個企業的產品能否佔領市場,靠的是適銷對路的產品質量。企業有了好的產品,沒有市場等於廢品。
苗偉中瞄準市場,每生產一種新產品,他和廠領導帶領推銷人員開拓市場,實行期貨經營。除了宣傳新食品的特色外,他們背上樣品,帶上產品説明書,登門推銷,實行合同生產,保證供應,減少了生產上的盲目性,捉高了效益。
令人難以忘懷的是1989年5月,綠影婆娑,紅霞灼灼,名城西安街頭車水馬龍。苗偉中一行經過苦口婆心的工作,西安市11家大的副食商場中竟有10家預訂了他們的月餅。唯獨鍾樓一家沒訂月餅。一位供銷人員心滿意足地説:“苗師傅,咱們該收兵回營,鐘樓不訂貨就算了吧。”
苗偉中聽了説:“不行,不佔領這家最大的副食市場,決不回廠。”
夜幕來臨時,古城西安城樓上燈火輝煌,綵球點點,猶如仙女散花。別的推銷人員沉浸在迷離多彩的街市之中,而苗偉中覺得心裏難受,廠長開心地説:“老苗想老伴啦!”“哪裏,哪裏!沒佔領鐘樓副食商場,我心裏不是個滋味嘛!”當時一合計,沒有看燈市,連夜來到經理家中,扣門不開,等了許久才喊開大門,經理一見是苗偉中一行,拒之不待,門“啪”地關上了。他們失望地回到了駐地,回味着經理説的話:西安的食品暢銷寧夏銀川市,哪有鼻涕往眼窩倒流的先例。
翌日清晨,副廠長張耀成和苗偉中一行提上樣品到鐘樓櫃枱請售貨員品味,説了千言萬語,經理一口咬定不訂貨,他們沒有灰心,一連跑到這家商場9次之多,終於感動了“上帝”,經理答應樣品在櫃枱上試銷。他仔細品味後,深感青銅峽市第一清真食品廠的月餅就是比西安的好,苗偉中又是浙江省著名的糕點名師,疑慮霧消雲散,一口氣訂購了4.5萬公斤。苗偉中一行滿面春風地回到了古峽,逢人便講述他們佔領西安食品市場的艱辛經過。
翻開這家廠子的銷售年表:僅在西安銷售月餅收入:1991年61萬元,1992年達到74萬元,1993年已訂貸款額高達100萬元,佔全廠總收入的20%以上。
一代食品佔領了市場。新的一代產品又投放市場,能否佔領市場還是個未知數。他這次從東海回廠後,堅信潮式月餅還會有廣闊的市場。日式月餅要投放沿海市場,實行對外開放。
自5月以來,苗偉中同副廠長張耀成等人背上日式月餅樣品走南闖北,遠上北京王府井、天津、河北石家莊、秦皇島等地,經過15天的艱辛努力,客户預訂日式盒裝月餅2.5萬公斤。
苗偉中放下手中潮式老婆月餅的生產計劃,思緒馳向中原腹地。頭幾年他們的月餅在鄭州亞細亞商揚試銷受到青睞,但面不廣、量不大。自回廠之後,他以將軍不下馬的精神,經西安,直插河南,以鄭州亞細亞商場為龍頭向四面八方輻射。
6月中旬的河南大地,熱浪翻滾,遍地金黃。苗偉中、張耀成、胡希武一行不辭勞苦,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在20天內,跑遍了三門峽市、洛陽、新鄉、平頂山、焦作、許昌、開封等城市的一些規模較大的副食店,在鞏固老銷售網點的同時,又開闢了8個城市的銷售點,由1984年年產月餅500公斤躍進到60萬公斤。真是“老將出馬,一個頂倆”。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一年一度新春佳節,是親人歡聚一堂的節日。而苗偉中遠隔千里,不能與親人團圓。來寧後有三個春節是在食品廠度過的。
兒女們不理解老人的追求和嚮往,來信來電催促父親回舟山享清福。他們在信中説鄉親都説兒女不孝敬老人,過年都在外邊掙錢不能回家吃團圓飯。孩子們心裏不是個滋味。論條件,舟山是海島城市,風光旖旎,氣候涼爽宜人。他住着80平米的上下小樓,子孫滿堂。家電設施齊全,鋪的是全毛地毯,接待客人喝的奶茶、咖啡、吃飯都是六萊一湯,算得上小康人家。而來到西北則是孑然一身,獨居一舍,逢年過節又不能與家人合歡,怎能不被人家議論?
議論歸議論,大西北總得有人建設。苗偉中在寫給親人的信中説:“在西北,我同廠裏的領導和職工親如家人,他們把我當做長輩看待,稱我師傅。我在西北不幹出個名堂,決不回故鄉!”
是啊!人們在想,苗偉中在舟山吃得好,住得舒適,家裏又不缺錢花,圖個啥?難道是為了幾百元的工資?為了出名?全都不是。
正當青銅峽市的食品工業走向全國時,有些縣市以高薪聘任苗偉中去當顧問。西安、銀川等地的廠家打電話、派人到舟山登門招聘,被他婉言謝絕。僅在寧夏就有好幾家以2萬元的身價招聘,而苗偉中聽了後不動聲色地對招聘單位説;“我苗偉中不是為了幾萬塊錢而活着,我要做人。你們挖走的不是我苗偉中一個人,而是要搞垮這家食品廠啊!”
在金錢誘感的面前,苗偉中沒有倒下去,而是倍加努力地工作着,他再三告訴筆者:“市場競爭是商品和技術的較量,而不是相互挖牆腳,搞垮對方!”
他的一席話猶如黎明前的一顆亮星,鞭撻拜金主義的靈魂,也啓迪着見錢忘義、損公肥私的人。
苗偉中撫摸着右腿對我説,“年齡不饒人啊!這條老腿在車間跑來跑去地跑了四十多年,我一旦看不到食品,我睡不着啊!”
自治區黨委書記黃璜、原銀南地委書記盧光才、市委書記王貴增等黨政領導人非常關心苗偉中的生活、工作,希望要好好宣傳苗偉中的無私奉獻精神,為他樹碑立傳。
可是,苗偉中不願講個人的業績,只是微微一笑,然後回車間幹活去了,他雖説是一名技術廠長,而實際上是一名“廠長工人”。
清晨,苗偉中起來登上樓頂,望着茫茫沃野一片金黃,稻穀飄香,步入食品車間,看見那堆積如山的潮式老婆餅、日式盒裝月餅、香甜的純素月餅、花色優美的南糖,獨具西北風味的廣式餅乾,心曠神怡。
每天運送食品的車輛紛至沓來時,打破了廠區的恬靜,苗偉中心裏樂滋滋的。
苗偉中在心裏感嘆着:哦!西北,我的第二故鄉。
儘管他年事已高,但思維活躍,雄心勃勃,成績不凡。葉帥在生前一首詩中寫道的:“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
我們的苗偉中不正是這樣嗎?是的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