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花魚骨

鎖定
為江湖中常見的中、下層魚類。以水生昆蟲的幼蟲為主要食物,也食軟體動物和小魚。生殖季節在4~5月,分批產卵。卵粘性,附着於水草上發育。最大個體達4市斤左右。
別    名
麻叉魚
大眼鼓
吉勾魚
季骨郎
中文學名
花魚骨
拉丁學名
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
硬骨魚
鯉形
鯉科
亞    科
魚句亞科
魚骨屬
分佈區域
長江流域的江河、湖泊、水庫中

花魚骨識別特徵

體長為體高的3.5-4.6倍.為頭長的3.5-4.0倍,為尾柄長為6.3-7.5倍,為尾柄高的8.5-0.4倍。頭長為吻長的2.3-2.8倍,為眼徑的3.8-5.4倍,為眼間距的3.0-3.8倍,為尾柄長為1.6-2.2倍,為尾柄高的2.2-2.8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2-1.6倍。
體長,較高,背部自頭後至背鰭前方顯著隆起,以背鰭起點處為最高,腹部圓。頭中等大,頭長小於體高。吻稍突,前端略平扁,其長小於或等於眼後頭長。口略小,下位,稍近半圓形。唇薄,下尾側葉極狹窄,中葉為一寬三角形明顯突起。唇後溝中斷,間距較唇明為寬。眼較大,側上位。眼間寬廣,稍隆起。前眶骨、下眶骨及前鰓蓋骨邊緣具1排粘液腔。體鱗較小。側線不全, 略平直。背鰭長,末根不分枝鰭條為光滑的硬刺,長且粗壯,其長几與頭長相等,起點距吻端較至尾鰭基的距離為小。胸鰭後端略鈍,後伸不達腹鰭起點。腹鰭短小,起點稍後於背鰭起點,末端後伸遠不及肛門及臀鰭起點。肛門緊靠臀鰭起點。臀鰭較短,起點距尾鰭基較至腹鰭起點為近,其末端本達尾鰭基。尾鰭分叉,上F葉等長,末端鈍圓。下嚥骨較粗壯,主行下嚥齒頂端鈎曲,外側2行甚纖細。鰓耙發達,粗長,為長錐狀。腸管短.等於或略長於體長,為體長的1-1.1倍。鰾大,2室,前室卵圓形,後室末端尖細,呈長錐形,後室長為前室的1.8-2.4倍。腹膜銀灰色。體背及體側上部青灰色,腹部白色。體側具多數大小不等的黑褐色斑點,沿體側中軸側線的稍上方處有7-11個黑色大斑點。背鰭和尾鰭具多數小黑點,其他各鰭灰白。 [1] 

花魚骨生 境

為江湖中常見的中、下層魚類。以水生昆蟲的幼蟲為主要食物,也食軟體動物和小魚。生殖季節在4~5月,分批產卵。卵粘性,附着於水草上發育。最大個體達4市斤左右。

花魚骨地理分佈

分佈較廣,自長江以南至黑龍江水系均有。

花魚骨經濟價值

花魚骨具有體形優美、食性雜、適應性強、養殖範圍廣、羣體產量高、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市場俏銷的優點。

花魚骨養殖技術

花魚骨苗種培育

1.1 培育池
培育花魚骨 魚種的魚池為統一規格的正方形水泥磚牆池,面積210平方米,水深1.2-1.5 m;砂礫底質,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水質清新;進出水口裝有牢固的防逃柵。魚苗人池前用生石灰進行嚴格消毒,2-3 d後注水50-70㎝,灌水時用尼龍紗網過濾,防止野雜魚和敵害生物隨水人池。
1.2 培育適口餌料
每口魚池施有機肥50㎏、碳酸氫銨5 ㎏、過磷酸鈣 10㎏。施肥2d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質呈淡綠色,水體中藻類和輪蟲等小型適口餌料較多,此時魚苗人池成活率高。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注意了以下2點。一是適口餌料生物出現的高峯期和魚苗下塘時間要吻合,就是在藻類和輪蟲大量繁殖時魚苗下塘,保證有充足的餌料。施肥的時間必須根據水温和魚苗人池的期限而定,水温 20-22℃時,魚苗人池前70-80 h施肥;22-24℃時,人池前50-70 h施肥,24℃以上時人池前2d施肥。二是施肥不能過多,特別是有機肥施用量不能過多,以防水體有機物過多耗氧和降低pH值,對魚苗產生有害影響,最好是有機肥與無機肥配合使用,既能保證浮游生物繁殖所需的養分,又能減少耗氧,保持良好水質。
1.3 適時入池精心餵養
花魚骨人池的時間以混合營養期為好,此時卵黃尚未完全消失,既可吸收卵黃營養維持生命活動的能量消耗,還可攝食藻類、原生動物、輪蟲等生物餌料;經過2-3d的環境適應和生長,魚苗體長一般超過10 mm, 能攝食較大的浮游生物和人工投餵的飼料,因而成活率高。從試驗的情況來看,魚苗的適宜放養密度為400- 450尾/平方米。密度超過525尾/平方米,會因餌料不足、水質惡化影響魚苗生長,造成規格不勻,降低成活率;密度低於250尾/平方米,雖然成活率和生長速度略高於400-450尾/平方米,但水體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經濟效益低。
為了保證有充足的餌料,魚苗剛下塘時,每天潑灑2次豆漿,5 d後水質開始變肥,及時加註新水10-15㎝。以後每隔2-5 d加水1次。飼養15 d時在池邊定點投餵適量豆餅糊,並在豆餅糊中搭配少量甲魚飼料,以保障魚苗生長的營養需要。
1.4 魚種培育
經過20-25 d的飼養,體重增加200餘倍,進入夏花魚種階段,應及時分池養殖,以提高成活率和生長速度。
花魚骨 夏花比較嬌嫩,抵禦不良環境能力差,因此,培育過程中應為其提供良好的水質條件和充足而營養豐富的食料。魚池注水1.5-1.8 m,施足基肥,培育枝角類、橈足類等大型浮游動物。施肥量視水質而定,一般每公頃施有機肥3000- 4500 kg、尿素230 kg、磷肥450-600 kg;土質肥沃的老魚池,施肥量減少30%- 50%。
魚種放養時用3%的鹽水浸泡3-5 min,殺滅病原體,防止魚種在拉網、運輸過程中受傷後染病。放養密度根據池塘條件、培育技術、出塘規格綜合考慮。當年養成商品魚的,以稀養為好,每公頃放養量18萬- 23萬尾,不應超過23萬尾,經過4-5周的強化培育,即可轉人成魚養殖;如養成冬片魚種,放養密度可高一些,每公頃放養 45萬- 60萬尾,飼養一段時間後再分池。魚種放養後,應加強餵養。一要視水質情況及時施肥,保持水體中有豐富的天然餌料。施肥應少量多次,每2d 1次,每次施有機肥700-1000 kg,無機肥以0.3g/立方米氮、0.1 g/立方米有效磷計算施肥量,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 40 cm。二要投餵足量的優質飼料,保障幼魚快速生長所需營養。放養初期配合飼料的比例為:魚粉15 %、豆餅40%、萊餅30 %、小麥粉15 %和適量的無機鹽、維生素;6-8周後飼料配比可改為:魚粉5%、豆餅粉50%、萊餅25%、小麥粉20 %和適量的無機鹽、維生素。投餵時將飼料加水拌和後堆放在飼料台中。每日投餵以1.0-1.5 h吃完為限。三要加強水質管理,為魚種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經常加註新水和下生石灰調節水質,保持水質的適宜酸鹼度和充足的溶氧。

花魚骨成魚養殖

花魚骨 是雜食性魚,對水質條件要求較高,成魚養殖主養為好。
2.1 養殖條件
主養花魚骨 的池塘面積與單位面積產量成正相關。試驗表明:養殖面積小於0.3 公頃,成魚產量4500- 4800 kg/公頃;0.3- 0.7 公頃,成魚產量5100-5400 kg/公頃 0.7-1 公頃,產量4500-5700 kg/公頃;1-1.3 公頃,產量5700-6300 kg/公頃;1.3-1.7 公頃,產量6700 kg/公頃左右;1.7-2 公頃,產量6400 kg/公頃;面積超過2 公頃,養殖單產則進一步下降。從以上魚池面積與單產的關係中可以看出,養殖面積在1-1.7 公頃時,養殖單產最高,低於或高於這一範圍養殖單產下降,這是因為面積小,水體的負荷緩衝能力差,養殖單產不高;面積過大,管理困難,也不利於提高單產。以選擇1.3 公頃左右的池塘為好。水深也是決定養殖產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水深以 3.0-3.5 m最佳,即使不安裝增氧機也可獲得高產;水深 2.5-3.0 m時,每0.1 公頃水面配0.15 kw增氧機,仍可高產;水深2.0-2.5m時,則需配0.22 kw增氧機,但產量不及前者;當水深低於2.0 m時,即使再增大增氧功率,養殖產量也難提高。因此,主養花魚骨 的魚池,水深不應低於2 m。充足的水源和良好的水質也是獲得高產的重要保證。
2.2 魚種放養
在魚種放養前,每公頃水面用3000-3800 kg生石灰帶水清塘,3-4 d後再施有機肥5000-7500 kg,另加碳酸氫銨300 kg,過磷酸鈣450kg,培育浮游動物。實踐證明,採取稀養速成、適時捕撈、多級輪放的主養方式,能獲得較高的產量和經濟效益。因此,在魚種放養上,應採取以下方式。早春季節每公頃放養1.8萬- 2.3萬尾花魚骨 魚種,搭配尾重50g的鯿1800尾、300g的鰱1500尾和少量肉食性魚,切忌放養鯉、鯽、草魚等爭食能力強的魚,以免對花魚骨 構成危害。這批魚種在飼料充足的情況下,5月中旬可達上市規格(尾重250- 300 g),陸續將其捕撈上市,騰出水體空間,為投放的火片魚種“暴長”創造條件。5月底6月初補放大規格火片魚種8000-12000尾,其它搭配魚種的放養量根據生長情況和捕撈上市量而定。據試驗觀察,當年補放的火片魚種,在密度適宜、強化餵養的情況下,7月底8月初有少部分達到商品規格,10月份絕大部分達到商品規格,隨之捕出。因此,8月下旬須進行調劑放養,以保持水體魚種數量的大體平衡。11月份進行第2輪放養,放養數量、品種、規格與早春相同。儘管11月份以後水温較低,但只要堅持餵養,投放魚種仍能生長,到翌年2-3月份有相當部分達商品規格,又可將其捕撈上市,並及時補放魚種。採取這種不幹池連續養殖的方式可大幅度提高產量和效益。
2.3 養殖方式
花魚骨 的飼養採取以投餵人工飼料為主、施肥培育浮游生物為輔的飼養方法,可達到理想的效果。成魚養殖的飼料配方為:豆餅30%、萊餅40%、芝麻餅或花生餅 15%、魚粉5%、麪粉10%。將以上幾種原料混合後,加適量水拌和成麪糰或製成軟顆粒飼料投放在食料台中。水温15-20℃時,日投餌率1.0%;20-25℃時,日投餌率 1.5%;25℃以上時投餌率為2.0%。也可投餵蛋白質質量分數30%的破碎顆粒飼料,投餵量稍低於配合飼料。在投餵飼料的同時,還必須經常施肥,保持浮游生物繁盛不衰。當水色開始變淡時,就要及時施肥。有機肥與無機肥配合使用效果最佳,透明度保持在30-40 cm之間有利於花魚骨生長。
在整個飼養過程中,必須把好以下技術關:一是投餵優質飼料,實行強化餵養,加快生長,縮短養殖週期;二是加強輪捕輪放,始終保持水體魚羣的合理密度,為多級輪養創造條件;三是合理確定起捕規格,增加羣體產量。要實現強化餵養,縮短養殖週期的目標,就必須及時將達到商品規格的魚輪捕上市,以防止出現魚羣密度過大產生溶氧不足和水質惡化等制約效應,而合理確定起捕規格又是強化餵養和輪捕輪放的基礎和條件。從我們養殖實踐來看,合理確定起捕規格對實現高產高效的整體技術措施至關重要。花魚骨 從魚苗至性成熟(體重250-300g)前這一階段,生長極為迅速,遠遠超過一般養殖魚,性成熟後生長較緩慢。因此,將花魚骨 的起捕規格定在250 g/尾左右時能顯著提高養殖產量和經濟效益。其一,養殖週期短,資金週轉快。試驗表明,春片魚種在食料豐富、密度適宜的水體中,生長到250g的時間為75d,生長到 350g則需要147 d;如果將上市規格提高到450 g以上,養殖期為2年。養大規格商品魚不僅經濟效益低,而且風險較高。其二,飼料消耗少,生產成本低。在密度相同的情況下,飼養尾重250g左右的花魚骨 ,使用破碎顆粒飼料的餌料係數為1.7;350g的為2.3;450g的為2.9。
2.4 飼養管理
花魚骨
花魚骨(5張)
一是在生長旺季,堅持每天巡池,觀察水質和魚活動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二是調節水體酸鹼度,將pH值控制在7.2-7.8為好。pH值低於7.0時,抑制了浮游植物光合作用,製造的溶氧數量減少,同時降低了魚對低溶氧的耐力,極易引起泛池死魚。每公頃水面施生石灰 600 kg,每月2-3次。三是採取多種增氧措施,保持良好水質,防止泛池死魚。經常加註新水,提高養殖水位,增加溶氧儲量,減緩因密度過大引起溶氧不足的矛盾。抓好生物增氧,水體中溶氧80%來源於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培養浮游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氧氣,是一種廉價、簡便、高效的增氧方法,還可為魚提供食料。經常施化肥,保持水體含氮量為1.5-2.0 g/立方米,有效磷0.3-0.5 g/立方米。另外還要合理使用增氧機,為魚正常生長提供充足的溶氧。 [2] 

花魚骨食性

花魚骨成魚主食水生昆蟲,也攝食黃蜆、螺螄等軟體動物和小魚、小蝦。花魚骨的食物由搖蚊幼蟲等16類餌料生物組成,並以搖蚊幼蟲在全年的出現率為最高。花魚骨是以淡水無脊椎動物為主要食物的底層温和肉食性魚類。2.花魚骨成魚一年四季均攝食。春、夏季攝食最為旺盛,秋季次之,冬季最弱。充塞指數隨花魚骨個體生長逐漸減少,而攝食率隨花魚骨個體生長而逐漸增加。充塞指數和攝食率均以V期性腺個體為最低。3.花魚骨的食物組成中,水生昆蟲和藻類的出現率較高,分別達到75.24和56.92寡毛類,水生植物、蚌類和原生動物的出現率28(~40輪蟲、枝角類、撓足類、蝦類、螺類等出現率均低於15。同一種食物的出現率在不同季節仍然有一定的變化。 [3] 

花魚骨營養價值

野生魚肌肉的水分及灰分含量顯著高於池養魚,而粗脂肪含量顯著低於池養魚(P<0.05),兩者粗蛋白含量無顯著差異(P>0.05);兩者肌肉中氨基酸的含量,除胱氨酸外的其餘17種氨基酸的含量無顯著差異(P>0.05);野生魚肌肉脂肪酸組成中,飽和脂肪酸總量和多烯酸總量的百分比顯著高於池養魚,單烯酸總量的百分比顯著低於池養魚(P<0.05)。在多烯酸中,野生魚的C18∶2、C18∶3和C20∶2佔脂肪酸總量的百分比顯著低於池養魚,而C20∶3、C20∶4、C20∶5、C22∶4、C22∶5、C22∶6、Σn-6及Σn-3佔脂肪酸總量的百分比顯著高於池養魚(P<0.05)。但池塘養殖花魚骨單位重量肌肉組織所含的人體所需必需脂肪酸的量,除EPA略低外,n-6系列PUFA總和、n-3系列PUFA總和及DHA均高於野生魚。 [4] 
參考資料
  • 1.    花魚骨  .中國動物主題數據庫[引用日期2015-03-09]
  • 2.    花魚骨養殖實用技術-搜漁利  .搜漁利-中國水產流通網[引用日期2012-09-03]
  • 3.    豐溪河花魚骨食性研究 夏前徵; 官少飛; 龔世園; 陳寧敏; 林金娥 江西水產科技 2011-05-30
  • 4.    野生和池塘養殖花魚骨肌肉營養組成的比較分析 陳建明; 葉金雲; 沈斌乾; 潘茜; 王友慧 上海水產大學學報 2007-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