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芥子

(中藥)

鎖定
芥子,中藥名。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或芥Brassica juncea(L.)Czern.et Coss.的乾燥成熟種子。前者習稱“白芥子”,後者習稱“黃芥子”。夏末秋初果實成熟時採割植株,曬乾,打下種子,除去雜質。全國各地皆產,以河南、安徽產量最大。有温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的功效。用於寒痰咳嗽,胸脅脹痛,痰滯經絡,關節麻木、疼痛,痰濕流注,陰疽腫毒。
中文名
芥子
拉丁學名
Sinapis alba L.
別    名
芥菜子
青菜子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罌粟目
十字花科
白芥屬
白芥、芥
分佈區域
全國各地皆產,以河南、安徽產量最大
中文學名
芥子
採收時間
夏末秋初果實成熟時
用    量
3~9g
毒    性
有小毒
貯    藏
置通風乾燥處,防潮

芥子入藥部位

植物的乾燥成熟種子。

芥子性味

味辛,性温。

芥子歸經

歸肺經。

芥子功效

温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

芥子主治

用於寒痰咳嗽,胸脅脹痛,痰滯經絡,關節麻木、疼痛,痰濕流注,陰疽腫毒。

芥子相關配伍

1、香港腳腫痛:白芷、芥子等分,為末。薑汁和,塗之效。(《醫方摘要》)
2、治上氣嘔吐:芥子二升,末之,蜜丸,寅時井花水服,如梧子七丸,日二服;亦可作散,空腹服之;及可酒浸服,並治臍下絞痛。(《千金方》)

芥子用法用量

3~9g。外用適量。

芥子禁忌

肺虛咳嗽及陰虛火旺者忌服。

芥子炮製

芥子採集加工

夏末秋初果實成熟時採割植株,曬乾,打下種子,除去雜質。

芥子炮製方法

1、芥子: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2、炒芥子:取淨芥子,照清炒法(附錄ⅡD)炒至淡黃色至深黃色(炒白芥子)或深黃色至棕褐色(炒黃芥子),有香辣氣。用時搗碎。

芥子生長環境

全國各地皆產,以河南、安徽產量最大。

芥子鑑別

芥子藥材性狀

1、白芥子:呈球形,直徑1.5~2.5mm。表面灰白色至淡黃色,具細微的網紋,有明顯的點狀種臍。種皮薄而脆,破開後內有白色摺疊的子葉,有油性。氣微,味辛辣。
2、黃芥子:較小,直徑1~2mm。表面黃色至棕黃色,少數呈暗紅棕色。研碎後加水浸濕,則產生辛烈的特異臭氣。

芥子飲片性狀

1、芥子:同藥材。
2、炒芥子:形如芥子,表面淡黃色至深黃色(炒白芥子)或深黃色至棕褐色(炒黃芥子),偶有焦斑。有香辣氣。

芥子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塗足心,引熱歸下,痘疹不入目。
2、《別錄》:主射工及疰氣發無常處,丸服之;或搗為末,酢和塗之。
3、《日華子》:治風毒腫及麻痹,醋研敷之;撲損瘀血,腰痛腎冷,和生薑研微暖塗貼;心痛,酒醋服之。
[1-4] 
參考資料
  • 1.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國言實出版社,2012年版
  • 2.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版
  • 3.    王國強.《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2月
  • 4.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