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艾餅

(斗門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鎖定
艾餅是斗門區白蕉鎮具有幾百年歷史的一種特色食品,因主要輔料取自“艾草”而得名。
艾餅又稱“艾餈”,是白蕉鎮客家人的傳統食品,因主要輔料取自“艾草”而得名。艾餅有着幾百年的歷史,蝦山村以及白石村、小託村和賴家村裏的客家居民,祖祖輩輩把製作艾餅這項習俗傳承下來,很好地記載了客家人的飲食文化。 [2] 
2010年艾餅被列入斗門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中文名
艾餅
性    質
斗門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別    名
艾餈

艾餅項目簡介

艾餅”(又稱“艾餈”)是當地客家人的食品,因主要輔料取自“艾草”而得名。艾草經處理後加水與糯米粉一起調搓,揉合後分成小團,包進花生、芝麻等餡料,捏製成一個個綠色的小餈粑,或放進木質“餅格”(餅形模具)按壓成形,用鍋隔水蒸熟,這就是頗具民俗風格特點的客家食品——“艾餅”。 [1] 

艾餅工藝特徵

艾餅是斗門區白蕉鎮具有幾百年歷史的一種特色食品,在蝦山村﹑白石村﹑賴家村等都有製作習俗,其中以蝦山村最盛。因相傳艾葉有理氣通竅、驅邪辟疫、預防感冒等功效,艾餅成了斗門城鄉羣眾喜愛的季節性特色食品之一。 [1] 

艾餅工藝流程

製作艾餅主要分為以下六個步奏(1)備料、(2)理艾葉、(3)和粉、(4)製作艾餅餡、(5)包艾餅、(6)蒸艾餅。艾餅具有地域性、獨創性、食用性和藥用性的特點,經世代傳承至今,很好地記載了這一地域客家人的飲食文化。 [1] 

艾餅傳承保護

2010年7月,艾餅被列入斗門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