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艾葉火絨草

鎖定
艾葉火絨草(Leontopodium artemisiifolium (H. Lév.) Beauverd)是菊科火絨草屬植物,是中國的特有植物。產四川西部及西南部(寶興、鹽源、木裏、永寧等)、雲南北部和西北部(麗江、鶴慶、東川、維西、中甸等)。生長於海拔1,000米至3,000米的地區,常生於亞高山草坡、牧場、低山、中山、雜木林邊緣以及山谷溪岸。
中文名
艾葉火絨草
拉丁學名
Leontopodium artemisiifolium (H. Lév.) Beauverd [2]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菊目
菊科
火絨草屬
艾葉火絨草
分佈區域
四川西部及西南部、雲南北部和西北部

艾葉火絨草形態特徵

艾葉火絨草
艾葉火絨草(5張)
木質草本,根狀莖粗壯,有數個簇生的花莖和與花莖同形的不育莖。莖直立,具腋芽,不分枝,或一年莖橫卧而基部有直立的分枝,高25-60釐米,有時達1米,木質,常大部宿存,或二年生枝從腋芽發出密生的長分枝(根據記載),被短或長達1毫米的污褐色頭狀粘質的腺毛,有時上部還有白色蛛絲狀毛,全部有葉,節間長1-1.5釐米,或上部節間達3-6釐米,下部葉漸小,在花期枯萎宿存。
葉開展,披針形或長披針形,長2-5稀7釐米,寬0.3-0.7稀1毫米,頂端尖或漸尖,有細長尖頭,基部稍狹,有小耳,無柄,下部葉有時擴大而半抱莖,邊緣平,或波狀皺縮,上面綠色,被疏短腺毛,多少有蛛絲狀毛,下面除稀疏的腺毛外還被有厚密的白色茸毛。苞葉多數,披針形,兩面被白色密茸毛,較花序長2.5-4倍,開展成密集的徑約3-6釐米的苞葉羣,或與較長的花序梗合着而開展成疏散傘房眯,徑達10釐米的復苞葉羣。
頭狀花序徑4-7毫米。總苞長4-5.5毫米,被白色密茸毛;總苞片約3層,頂端無毛,露出毛茸之上。小花異形,有較少的雌花,或雌雄異株。花冠長約3毫米;雄花花冠管狀漏斗狀,有披針形裂片;雌花花冠絲狀。冠毛白色,雄花冠毛上端較粗厚,有細齒;雌花冠毛絲狀,下部有疏齒。不育的子房和瘦果被短粗毛。花期8-9月。 [1] 

艾葉火絨草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000-3000米的低山或中山、亞高山草坡、牧場,雜木林邊緣或山谷溪岸。

艾葉火絨草分佈範圍

產自四川西部及西南部(寶興、鹽源、木裏、永寧等)、雲南北部和西北部(麗江、鶴慶、東川、維西、中甸等)。據文獻也產於貴州。模式標本採自雲南昭通。

艾葉火絨草主要價值

艾葉火絨草
艾葉火絨草(5張)
中甸用此草治扁桃腺炎、咽炎極有效,名為“蛾藥”,干時有香氣。

艾葉火絨草本種提示

艾葉火絨草在本屬中是較高大而多分枝的種,與毛香火絨草 L. stracheyi C. B. Clarke 最接近。此種與毛香火絨草和木莖火絨草 L. stoechas Hand. -Mazz. 的天然雜種已被發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