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艾森克特質理論

鎖定
艾森克(1947,1967)依據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三因素模型。這三個因素是:外傾性(Extraversion)、神經質(Neuroticism)和精神質(Psychoticism),可用首寫字母E、N、P分別代表三個維度。艾森克依據這一模型編制了艾森克人格問卷(EPQ,1986),這個量表在人格評價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1] 
中文名
艾森克特質理論
外文名
Eysenck personality theory
別    名
艾森克人格理論
提出者
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
提出時間
1947,1967
應用學科
心理學

艾森克特質理論三因素涵義

艾森克以大量的人格測量資料為基礎,採用數理統計方法分析數據,篩選和區分出用以描述人格的特質。他發現,很難找出絕對獨立的特質,一些特質之間有着一定的聯繫和連貫性,因此,主張用特質羣而不是分散的特質去描述人格。他總結提取的人格的三因素是:
外傾性(內外向性):它表現為內、外傾的差異;
神經質:它表現為情緒穩定性的差異;
精神質:它表現為孤獨、冷酷、敵視、怪異等偏於負面的人格特徵。 [1] 

艾森克特質理論發展過程

人格結構
艾森克的研究方法是,先把人格因素分成可以按層級排列的不同單元。(見圖1)
艾森克的人格層級模型 艾森克的人格層級模型 [2]
在這一系統中,基本結構是包含特定行為的特定反應水平。比如,如果我們看到一個人一下午都在與朋友説笑,我們將把這看成是一個特定反應。如果這個人在一星期內有好幾個下午是與朋友共度的,我們就得到了關於這個人的在艾森克理論中的第二個水平——習慣化反應。但是似乎這個人不只限於在下午社交,也不只限於與這些朋友交往。假設這個人花了大部分的週末和晚上來進行社交。如果你觀察的時間足夠長,你就會發現,這個人生活在社交聚會、討論小組、集會等之中。按照艾森克的理論,你可能會得出結論,這個人顯示出了好交際的特質。艾森克還認為,像好交際這樣的特質是一個更大的人格維度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説,好交際的人也會傾向於衝動、主動、活潑和興奮。所有這些特質構成了艾森克所説的外向的超級特質。 [2] 
這樣的超級特質有多少個?最初,艾森克的因素分析研究得出了兩個最基本的維度,其他特質都可以歸結到這兩個維度之中:內外向性和神經質。由於這兩個維度相互獨立,因此得分處在第一個維度的外向性一端的人,在第二個維度上的得分可高可低。在圖2所示,一個在外向性上得分高而在神經質上得分低的人與一個在兩維度上均得低分的人,具有不同的特質。 [2] 
與艾森克兩個主要的人格維度有關的特質 與艾森克兩個主要的人格維度有關的特質 [2]
在艾森克的模型中,第二個主要的維度是神經質。在這一維度上得高分顯示了一種情緒化的反應傾向。我們有時把在這一維度上得高分的人視為情緒不穩定或情緒化的人。他們經常對很小的挫折和問題有很強的情緒反應,並且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平靜下來。他們容易興奮、生氣和抑鬱。在這一維度上得分落在另一 端的人則少出現情緒失控,也較少有大起大落的情緒體驗。 [2] 
根據後來的研究,艾森克加入了第三個超級特質:精神質。在這一維度上得高分的人被描述為“自我中心的、攻擊性的、缺乏人情味兒的、冷漠的、缺乏同情心的、衝動的、不考慮他人的、通常不關心正義和他人福利的人”。這一維度上得高分的人正是那些應該接受審判或心理治療的人。 [2] 
人格的生物學基礎
艾森克在闡明人格的個體差異基於生物基礎時,有三個論據。第一,外向-內向性具有跨時間的持續性。一些研究已發現,一個人在某一特點上的個體差異水平在若干年內都保持着相當的穩定性。第二,艾森克用跨文化研究結果來支持他的觀點。他認為,在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和歷史背景下開展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了人格中同樣的三個維度。艾森克認為,這三個“超級因素”不僅在他的研究中顯示出來,在其他研究者運用不同的數據收集方法進行研究中也有所顯示。第三,艾森克指出,很多研究結果顯示,遺傳對決定一個人在三個人格維度上的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2] 
參考資料
  • 1.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 2.    Jerry M.Burger.人格心理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