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艾寒松

鎖定
艾寒松(1905-1975.7.2 ),原名艾逸塵,又名艾逖生,筆名易水、艾寒松等。1905年生於江西省高安縣。1930年夏畢業於復旦大學政治系。1931年春在上海進入鄒韜奮主持的《生活》週刊,擔任總務工作。1933年7月,生活書店設立後,與杜重遠一起擔任《新生》週刊編輯。抗戰爆發後,艾寒松於1938年1月回國。同年2月在漢口重返生活書店,主持總務工作。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9月到上海,任中共上海文委委員。1942年往蘇北解放區工作。1945年抗戰勝利後,再次入滬,先後擔任過《民主》、《羣眾》、《新文化》等刊的編輯工作和統戰工作。1949年隨軍南下到南昌,出任省教育廳副廳長等職。1952年,所著《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出版,該書在五十年代,對追求進步的青年和年輕黨員影響較大。1953年到湖北,任中共中央中南局黨校副教育長職。1957年調回江西,先後任省委黨校校長、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等職。1975年去世。 [3] 
中文名
艾寒松
籍    貫
江西高安
出生日期
1905年
逝世日期
1975年7月2日

艾寒松人物簡介

艾寒松,原名滌塵,又名逖生,高安縣(今高安市)人。1926年入上海復旦大學政治系。其問,一直是鄒韜奮主編的《生活》週刊的熱心讀者。畢業後,以署名“復旦大學何敬之”名義致信韜奮,闡述對人生的看法,討論了青年與國家的問題。韜奮認為寫信者乃不可多得之人才,約見並邀他為《生活》週刊編輯,併為之取“寒松”筆名。
1934年2月,《新生》週刊創刊,任編輯。次年,他署名“易水”撰寫《閒話皇帝》一文,在《新生》第二卷十五期發表,言日本天皇是“傀儡”,偽滿洲國皇帝是“傀儡的傀儡”。上海日文報紙指責“侮辱天皇”,日本駐上海領事館向國民黨政府提出抗議,要求“向日謝罪”。國民黨政府查封《新生》,判刊物主編杜重遠徒刑一年,引起世界輿論關注,《泰晤士報》《紐約時報》《巴黎時報》紛紛評論日本別有用心;海內外華人報紙,抗議國民黨政府對日本當局卑躬屈膝;魯迅撰文抨擊暴政,對作者表示同情與聲援。由於國民黨繼續追查《閒話皇帝》作者,他被迫流亡法國和蘇聯,其間參加由吳玉章負責的中共在國外出版的中文版《救國時報》編輯工作。1938年2月歸國,歷任生活書店總務部主任、《全國抗戰》i月刊編委,與史枚創辦《讀書月報》。次年9月,到上海擔任中共地下黨的文委委員,參加《集納》雜誌編輯工作。1942年春,到蘇北解放區任鹽阜行政公署文教科長、阜東縣委宣傳部部長、《鹽阜報》(後改為《蘇北日報》)總編輯。1946年春,回上海從事地下黨秘密工作,擔任《民主》週刊、《羣眾》週刊和《新文化》半月刊編輯。1948年秋受組織派遣,赴華北解放區,在華北大學、人民大學擔任教務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江西省教育廳副廳長、八一革命大學教育長、中共中央中南局黨校副教育長、江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兼黨校校長、省委理論刊物《躍進》雜誌主編。堅持著書立説。參加赴朝慰問團歸來,編寫《從朝鮮戰場歸來》通訊報告集。分配到黨校主持教務後,編寫《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該書1952年6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57年,根據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精神,對該書作重大補充修改,增寫反對“個人迷信”的內容。1959年和1962午再版時,他強調“共產黨員應隨時堅持原則,實事求是”,更具體闡述馬克思主義反對個人迷信的理論,分析個人迷信的危害性及其產生根源。從1952年至1962年共印7個版本,江西、湖南、上海等14個省市出版社出版發行,民族出版社出版藏文版、延邊人民出版社出版朝鮮文版,據國家出版局版本圖書館統計共印刷50次,印書達千餘萬冊。
“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1975年7月2日,艾寒松去世。 [1] 

艾寒松人物作品

騎驢的大娘
夏雨壓平了沙浪,
雨後的樹林散着清香。
林外走來一頭小驢,
驢上坐着頭戴斗笠的大娘。
愉快的蹄聲響進了樹林
騎驢的大娘滿面發光
“趕哪裏?歇歇,大娘”
“會場上來,大姐。
我們送走了會長。”
大娘伏不住心中的歡喜,
又忙去家又忙把話講:
“會長是個有本事人,
道理講進了人心腸。
齊大夥差不多上過了台,
我也把幾十年心氣説了一場。
另外又辦了幾椿大事,
專造婦救會謠言的叫他遊了鄉
今天才看見世上有了天理,
原來理在地下不在天上。
誰説婦道不算個人,
婦道也要把大事打一扛。
誰説只配養子燒飯受心氣,
家要和氣人也要當。
這趟到家就去找人,
叫人看婦道是什麼樣!”
大娘越説越高興,
又要多講又要趕路忙
黑驢四蹄踏着濕沙路,
夏雨撫平了路上的沙浪。
愉快的蹄聲離開了樹林,
雨後的樹林散着清香。 [2] 

艾寒松人物經歷

“新生事件”
《生活》週刊被查封后,鄒韜奮好友杜重遠着手創辦《新生》週刊。他利用自己實業家的身份以及與當時淞滬警備副司令蔡勁軍等的社會關係,以總編輯和發行人的名義,向國民黨上海市黨部登記備案創辦《新生》週刊。1934年2月10日《新生》週刊創刊出版,艾寒松協助杜重遠主持編輯和發行工作,《新生》在辦刊宗旨、版式、文字內容和政治主張等方面力求保持和繼承《生活》週刊的風格和特點。第一期由生活書店贈送給《生活》的老訂户,一些讀者誤以為《新生》是《生活》的復刊,杜重遠不過是鄒韜奮的化名。《新生》的工作人員是《生活》的原班底,實際編輯工作由艾寒松負責。
1935年5月,艾寒松用“易水”筆名在《新生》第二卷第15期發表《閒話皇帝》一文,引起一場風波,這就是著名的“新生事件”。《閒話皇帝》是一篇隨筆,泛論古今中外君主制度,涉及日本天皇。當時,日本帝國主義正蓄意擴大對華侵略,日本駐滬領事即以這篇文章“侮辱天皇,妨害邦交”為藉口提出抗議。國民黨政府一方面懾於日方壓力,另一方面想趁機鎮壓不斷高漲的抗日救亡運動,就以此為藉口將《新生》週刊查封,主編杜重遠被判一年兩個月徒刑。
“新生事件”發生後,當局要抓《閒話皇帝》的作者“易水”,艾寒松處境很危險,他那時雖然還未入黨,但得到中共地下黨的幫助,於1935年9月離滬出國,先是到了巴黎,後來又到莫斯科,參加我黨在海外出版的中文《救國時報》的編輯工作。生活書店的王永德為他提供了刊物訂户的地址,這樣,《救國時報》可以直接從國外寄給國內讀者,擴大了我黨抗日救亡路線的影響。在莫斯科期間,艾寒松參加了高爾基的葬禮。1936年6月高爾基去世後,為了隆重悼念這位“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蘇聯政府於6月18日成立了“安葬委員會”,並將高爾基靈柩停厝在莫斯科工會大廈的大廳內;“安葬委員會”對外發表公告:“從6月19日早9時至晚9時,莫斯科各界民眾可在此瞻仰高爾基同志的遺容。”據當時莫斯科通訊社的文章記載,當天有50萬人次的蘇聯民眾(包括極少數外籍人士)到場致哀。艾寒松是當時參加高爾基葬禮的唯一一箇中國人。 [5] 

艾寒松親屬關係

1941年,艾寒松在上海結婚,他的愛人趙金秀是由從徐家彙趙巷走出來的共產黨員“阿妹頭”徐鴻介紹的。1938年,從武漢撤往重慶時,艾寒松和徐鴻同乘一條船。在半個月的旅程中,他倆談抗戰、談刊物,徐鴻也和他説到自己的身世,説到從小租住的上海徐家彙趙巷,説到趙巷7號自己的好姐妹趙金秀,要艾寒松到上海時去看看她。徐鴻還寫信給趙金秀,介紹他倆認識。艾寒松到上海見到了趙金秀,兩個人説起徐鴻的事情,越談越投機,最後戀愛了,並於1941年結婚。
艾寒松在上海期間,為全身心做好黨的工作,他和愛人毅然把兩個女兒先後送給別人撫養,一個送給農民家庭,一個送給工人家庭。送給工人家的那個女兒於1967年春找到了,而那個送給農民家的女兒一直沒有找到。 [5] 

艾寒松社會評價

鄒韜奮:這真不愧是一棵“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凋也”的寒鬆了。 [4] 
邵公文:艾寒松同志是我們黨的優秀理論工作者, 是作出了卓越貢獻的一位文化戰士。 [6]  寒松同志幾十年如一日,一心為黨,一心為革命,無論在民主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也無論在白區,還是在解放 區,他總是忠心耿耿,勤勉積極,黨指向那裏就勇往直前,義無返顧。他性格開朗豪爽,生活艱苦樸素,作風正派謙遜,從不搞背後活動,也從不搞吹吹拍拍,拉拉扯扯等庸俗低級的東西。他嚴於律己,從不自吹,從不收集自己歷來所寫的文字。他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自覺的改造世界觀,就是在被誣陷後十餘年的困境中,仍然繼續學習不懈,反省自己,隨時準備回到工作崗位,渴望繼續為黨工作。寒松同志的一生是為革命而戰鬥的一生,他對革命的文化宣傳事業,努力奮鬥了四十五年,對黨和人民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7] 
參考資料
  • 1.    《江西省志人物誌》編纂委員會編,江西省志人物誌,方誌出版社,2007.12,第585-586頁
  • 2.    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編,鐵軍戰歌  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詩詞集,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01,第61頁
  • 3.    經允:《艾寒松簡介》,《魯迅研究動態》1989年第11期,第78-79頁
  • 4.    鄒華義:《鄒韜奮與艾寒松》,《星火》1990年第12期,第20-27頁
  • 5.    徐亞芳:《歲寒方知松高潔 ——記文化戰士艾寒松》,(上海市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地歷史研究會)《大江南北》2019年第9期,第41-44頁
  • 6.    邵公文:《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憶艾寒松同志(上)》,《中國出版》1985年第2期,第55-58頁
  • 7.    邵公文:《歲寒然後知 松柏之後凋——憶艾寒松同志(下)》,《中國出版》1985年第3期,第48-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