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艮氏犬羚

鎖定
艮氏犬羚(學名:Madoquaguentheri):是偶蹄目、牛科、犬羚屬的動物。體重3-5千克。是一種體型小而細長的羚羊,長脖子,小腦袋。後軀通常位於與肩同高或更高的位置。皮毛柔軟,背側的顏色從黃灰色到紅棕色,腹側的顏色從白色到灰色不等。短尾巴3-5釐米。雄性的黑角長9.8釐米。眼睛又大又黑,大耳朵,腿又細又長。長鼻子可以向各個方向轉動。兩性異形,雌性體型較大,沒有角。
棲息高度從海平面到海拔2100米。優選乾旱和半乾旱的荊棘,熱帶稀樹草原、林地和河流草原。主要是白天活動,在夜間也活躍,通常保持活躍直到凌晨3點左右,然後休息直到黎明。它們一般由一對成年夫妻和一隻未成熟的小鹿組成家族羣。食物包括各種植物的葉子、花朵、莖、水果、樹木和灌木的種子和豆莢。草只佔飲食的一小部分。分佈於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索馬里、南蘇丹和烏干達。
(概述圖參考來源: [4] 
中文名
艮氏犬羚
拉丁學名
Madoqua guenther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偶蹄目
牛科
亞    科
羚羊亞科
犬羚屬
艮氏犬羚
亞    種
2亞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Thomas, 1894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同義學名1
Rhynchotragus guentheri Thomas, 1894
同義學名2
Madoqua nasoguttatus Lönnberg, 1907
同義學名3
Madoqua (Rhynchotragus) nasoguttatus Lönnberg, 1907
外文名
英文:Guenther's Dik-dik, Günther's Dik-dik
法文:Dik-dik de Günther
索馬里:Ghussli

艮氏犬羚形態特徵

艮氏犬羚
艮氏犬羚(11張)
艮氏犬羚體重3-5千克。是一種體型小而細長的羚羊,長着長長的脖子和小腦袋。它們的後軀通常位於與肩同高或更高的位置。皮毛柔軟,背側的顏色從黃灰色到紅棕色,腹側的顏色從白色到灰色不等。短尾巴3-5釐米,背側多毛,腹側裸露。雄性的黑角很短,最長9.8釐米。從側面向後彎曲或筆直,這些角朝尖端逐漸變圓並呈環形。有時它們被前額上的一簇頭髮遮住了。該物種的眼睛又大又黑。眼眶前瞼和腺體也呈黑色。艮氏犬羚的耳朵很大,裏面白色。它們的腿又細又長,黑色的蹄尖向前。副蹄很小。由於雌性體型較大,沒有角,艮氏犬羚是兩性異形。兩性的頭頂都有發發,但雄性的頂毛通常顏色更鮮豔,並且更長。 [1] 
艮氏犬羚的另一個顯著特徵是它們的長鼻子可以向各個方向轉動。它們的鼻子較長,可以與類似的柯氏犬羚區別開。這種口鼻導致鼻骨和上頜前骨減少。人們認為它們的鼻子是一個體温調節裝置。動脈血被轉移到口鼻部的膜上,並通過蒸發過程被冷卻。 [1] 
艮氏犬羚的頭骨也有幾個鮮明的特徵。雄性的角核心位於眼眶後面。前上頜前部較薄,然後輕微擴張。鼻翼小而寬。 [1] 

艮氏犬羚棲息環境

棲息高度從海平面到海拔2100米。優選的棲息地包括乾旱和半乾旱的荊棘,熱帶稀樹草原、林地和河流草原。特點是灌木叢少,因為該物種不喜歡遠離植被。但是,由於視力和運動受阻,它們無法在生長茂密的叢林中茁壯成長。在過度放牧或受干擾的地區,艮氏犬羚的數量最多,因為這些地區的食物水平可達標。優先選擇路邊的灌木叢和再生舊田。棲息地範圍從沙質土壤到平坦的土地和低矮的岩石山丘。 [1-2] 

艮氏犬羚生活習性

艮氏犬羚行為

艮氏犬羚主要是白天活動,在夜間也活躍,通常活動至凌晨3點左右,然後休息直到黎明。它們一般由一對成年夫妻和一隻未成熟的小鹿組成家族羣。幼鹿通常在雌性的第一次發情期和新的小鹿出生後被逐走。該發情持續約兩天,雄性會表現出侵略性行為。有時成對出現在彼此的視線內。偶爾看到它們是因為一對並不總是在一起。如果一對中有成員離開或死亡,則替代者可能會在不久後加入該小組,否則倖存的動物可能會獨自生活。領地由相對邊界沉積的直徑約30釐米的糞堆確定。此行為可能是宣告領地的第一種行為,雄雌都表現出這種行為,但是雄性比雌性更傾向於這樣做。雄性用足爪刨土,隨後小便和排便。雄性跟隨雌性,然後在同一地點排尿和排便。眶後腺分泌物也用於標記領地。定義區域的另一種方法是通過聲音。當受到干擾時,雄性通常會發出嘯叫聲。入侵它們的領地會使艮氏犬羚彈跳起,然後在着陸時加油。這種吹口哨聽起來像“zik-zik”或“dik-dik”。雄性也會用角上的波紋在樹幹上刻劃來標記領地。只有雄性才會保衞領地,雌性發情時領地行為達到高峯。雄性之間爭奪領地通常是象徵性的,而且很少發生。 [1] 

艮氏犬羚天敵

艮氏犬羚是膽小的動物,它們會尋找掩體,哪怕是一點點警覺,都會使它們尋找較高的植物叢,然後蹲伏在地面上。捕食艮氏犬羚的動物包括鬣狗、豹子、獵豹、野貓、豺、狒狒、鷹和蟒蛇。該物種會分別用不同的行為來區分對待這些掠食者。例如,如果豹子在附近,它們會吹口哨。如果鬣狗接近,它們通常只會看着。它們的防禦措施包括出色的視力,機敏性和速度,以及對自身領地的熟悉和了解。 [1] 

艮氏犬羚食性

艮氏犬羚選擇高位植物。它們以植物的特定部分為食,包括各種植物的葉子、花朵、莖、水果、樹木和灌木的種子和豆莢。草只佔攝食的一小部分(鮮花和種子除外),它們有時也會咀嚼新草的嫩尖。該物種不會將採食集中在一棵植物上。它們適應乾旱條件,並以富含蛋白質的灌木和樹木以及幾種旱生多肉植物為食。作為主要植物的替代,它們從各種植被中進行選擇。食物種類繁多,通常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飲食組成隨季節變化。在旱季,主要以羽葉金合歡風車子屬Fagara merkeri、扁擔杆屬、埃塞俄比亞牛筋果(Harrisonia abyssinica)和酸角等植物種類為食。在雨季,它們的食物包括阿拉伯膠樹、光葉沒藥樹 Commiphora schimperi)、番薯屬和荊芥葉獅耳花(Leonotis nepetifolia) 。它們也在農作物和果園裏遊蕩,喜歡吃種植農作物的嫩芽。該物種可以不喝地表水就能生存,身體所需的水分是從植物汁和露水中獲得。 [1] 
艮氏犬羚通常在地面附近覓食,並用舌頭和上唇採食。他們會採用了一些特殊的方法,使自己能夠獲得被荊棘圍繞的小葉子,並在無法充分支持大型草食動物取食的區域獲得營養。這些適應包括長鼻、狹窄的口鼻和舌頭以及細長的身體。它們會用自己的前肢搭在高處拉下樹枝,或者使用小樹枝支撐前肢,以雙足站立的姿勢獲得這種食物。有時,用蹄或角挖根。其他動物如靈長類動物、齧齒類動物和鳥類的進食習慣有助於將食物帶入到艮氏犬羚的活動範圍。這些動物在取食時會將一些豆莢、芽、葉和花散佈在地面上,使它們可以被艮氏犬羚食用。艮氏犬羚通常從黎明到早晨中旬才進食,然後從下午中旬直到天黑後再次進食。 [1] 

艮氏犬羚分佈範圍

艮氏犬羚是東非索馬里乾旱區的特有物種。它們分佈在索馬里(不包括最東北部和西北部以及中部沿海地帶)、埃塞俄比亞東部和南部低地、肯尼亞北部和東部、烏干達東北部和南蘇丹最東南部。 [1] 
艮氏犬羚分佈圖 艮氏犬羚分佈圖

艮氏犬羚繁殖方式

艮氏犬羚的求愛行為是獨一無二的。起初,雌性放慢了動作,似乎頭暈目眩。當它走過雄性時會保持鼻子挺直。有時它會向雄性展示自己臀部附近的一簇白毛,然後慢慢甩尾。雄性將專注於雌性的面部區域,尤其是眶前腺。 [1] 
艮氏犬羚的幼羚在它們的一歲之前就達到了性成熟,在十歲以上仍保持生殖成熟。雌性發情期的天數介於1-7之間,平均值為1.48天。繁殖期不受季節的影響,並且可全年發生。發情前、發情中或發情後,尿孕酮代謝物含量低也表示發情。妊娠期通常為170-180天,每胎產一仔。通常每年生育兩次。在分娩過程中,頭部首先出現,而前肢則與身體並排放置。這與其他反芻動物的出生不同。產後發情持續約十天。因此,交配和分娩在一年的同一時間發生。這導致雌性艮氏犬羚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裏都懷孕,包括她們撫養幼羚的時間。
雄性幼羚出生時的體重通常在725-792克之間,而雌性則在560-680克之間。幼羚需要護理3-4個月,但是幼羚大約一週後可以開始吃固體食物。幼羚在出生後的前2-3周內被隱藏。通過隱藏雌性對分娩的攝取來輔助這一時期。這位年輕雌性在出生後的頭幾天與她在一起。她經常短時間離開以便進食,但很快這些短時間就會變長。年輕雌性最終每天要4次哺乳:日出、中午、黃昏和日落。在隱瞞期後的幾個月中,幼羚陪伴着父母雙方。雄性不參與為幼羚提供食物,但仍具有父母關係。這方面的一個例子是,雄性會修飾幼體。由於這種關係,雄性對自己的幼羚更加寬容。即使在正常情況下會引起侵害的情況下,幼羚也能忍受。雌性使用呼叫聲聯繫幼羚並將其召喚出來。幼羚白天沒聲音,但晚上可能會吹口哨。 [1] 
剛出生的幼羚與青壯年的膚色相同。耳朵、鼻子和腿也很發達。在7-8周之間會長出角,儘管起初頭部的毛巾波峯掩蓋了角。口吻在兩歲時達到其完整尺寸。在第34周,出現角狀環。在一年零八個月時,體重和身高達到成體的標準。 [1] 

艮氏犬羚亞種分化

艮氏犬羚(2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艮氏犬羚指名亞種
Madoqua guentheri guentheri
Thomas, 1894
2
艮氏犬羚索馬里亞種
Madoqua guentheri smithii
Thomas, 1901
[3] 

艮氏犬羚保護現狀

艮氏犬羚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2] 

艮氏犬羚種羣現狀

艮氏犬羚在其分佈的大部分範圍內都很常見。 East(1999)根據整個居住區域的平均密度1.0 / km²得出了總種羣數量估計為511,000只。 [2] 
物種數量密度計數的估計值是從索馬里高原和埃塞俄比亞奧加登地區的0.7-1.1 / km²獲得的(1999年)。在埃塞俄比亞的Omo NP中,1988年研究區75公頃內觀測到23.8km²的高密度(Ono等,1988)。 物種趨勢通常被認為是穩定的。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