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舞陽壩街道辦事處

鎖定
舞陽壩街道辦事處初建時轄舞陽大街、官坡、棲鳳橋、土橋壩4個居委會,此前系恩施縣城關鎮所轄的第一、七街。隨着歷次機構調整改革,舞陽壩街道辦事處的行政區劃逐漸擴大。
中文名
舞陽壩街道辦事處
美    稱
楚天明星街道
區    位
湖北省 恩施市 清江東路
人口數量
11.6萬餘人

舞陽壩街道辦事處本鎮概況

①鎮名:舞陽壩街道辦事處。②美稱:楚天明星街道。③區位:湖北省恩施市清江東路。④人口:11.6萬餘人。
一、基本概況
1993年1月,五峯山、窯灣村從小渡船街道辦事處劃入;原紅廟經濟開發區及所轄三孔橋、金子壩、龍洞、沙河、耿家坪、金鳳山、黃泥壩、楓香坪共8個村於1997年10月劃入,原七里坪鄉及所轄長堰塘、後山、映馬池、鴨溪渡、鴨子塘、貓兒槽、洗爵溪、七里坪、周家河、柳州城、瓦廟子、核桃壩、陽鵲壩、老巖、仙女洞、白甲溝共16個村於2001年3月劃入。
,有州委、州人大、州政府、州政協在內的轄區單位171個,國土面積333.3平方公里。曾被湖北省政府評為“楚天明星街道”。
二、自然資源
以柑桔為主的小水果年產量20000噸,遠銷北京、俄羅斯等地。城郊農村給城市日供應蔬菜量達8萬公斤。4000畝養殖水面構建了恩施州最大的假日休閒垂釣區。有國家工商總局命名的全州唯一的“消費者滿意示範街”東風大道。2003年末,全辦個體工商户達6985户,私營企業148家,民營經濟上交税金1543萬元,佔全辦財政總收入1784萬元的86.5%,舞陽壩已逐漸成為恩施州的商貿中心。
三、歷史與文化
有中共鄂西特委舊址;有清朝時期的連珠塔;有中國最早記錄西瓜種植技術的西瓜碑;有南宋施州城遺址椅子山;有奇、秀、險著稱的落仙洞、通天洞、康家洞;有湖北民族學院、州農科院等大中專院校、科研單位20餘個,是高新技術人才的聚集地。還有豐富的抗戰文化內涵的龍洞。龍洞以其山水秀麗、氣候宜人、獨具特色而倍受名人喜愛。 抗日戰爭期間,武漢淪陷前夕,國民黨湖北省政府於1938年10月遷入恩施,1940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整戰略部署,在恩施設第六戰區長官司令部,軍政合一,至1945年10月。其間,國民黨中央和湖北省政府以及第六戰區在轄區內的金子壩、龍洞、三孔橋、土橋壩、棲鳳橋、窯灣、五峯山、七里坪、核桃壩、陽鵲壩、鴨子塘等地設有國民黨湖北省執行委員會(省黨部)、省參議會,省主席兼六戰區長官司令行宮,省府民政廳、財政廳、教育廳、建設廳、省府人事處、衞生處、會計處、社會處、田賦糧食管理處、六戰區長官司令部副官處、參謀處、軍務處、省軍管區司令部、省保安司令部、省法院。同時還設有金融、教育、衞生、郵電、通訊、科研、軍事等機構。
四、招商引資
滬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宜萬鐵路恩施站建在我辦楓香坪村,位於我辦耿家坪村、金子壩村的許家坪機場已完成擴建。我辦是恩施新城區建設的主戰場,還有“強磁場”吸引力的恩施經濟技術開發區。隨着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的實施和“鐵公機”等項目的建設,大量的人才、資金、物流湧入,這裏是一片沸騰的開發熱土。舞陽壩交通便利,通信快捷,商貿繁榮,水電、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完善。這裏土苗風情淳厚,旅遊開發潛力大;有2萬多畝城郊土地,土地開發潛力大。這裏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將成為商家和投資者的必爭之地。

舞陽壩街道辦事處重要景點

① 連珠塔
連珠塔在恩施市城東1公里清江峽口之上、五峯山巔,始建於清道光12年(公元1832年),已有150多年的歷史,坐東向西,佔地總面積7700餘平方米,1983年經重點維修後,於同年12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此山五峯並峙,如五珠相連,間而不斷,因此又名“連珠峯”。連珠首峯上建有寶塔一座,因山得名,叫連珠塔。該塔由石頭建成,層檐微展,窗龕略收,質樸而精緻,威武而俏麗。連珠塔為八邊磚石塔,佔地面積250平方米,共分7層,通高34.8米,塔門有精工鐫刻的“七級莊嚴人際風雲瞻氣象,五峯單秀天開圖畫助文明”的對聯。塔內有螺旋石梯129級,由第一層可至第七層。塔剎由7顆大錫珠重疊而成。8個塔角上各雕刻天王大力士一尊,面目猙獰,敞胸露腹,或蹲或站,雙手上託,造型各不相同。塔身以大青磚砌成,塔底部四圍遍刻海水、蓮花,隱喻佛生於蓮,蓮生於海的佛經故事。
連珠塔距城僅三公里。山門呈轅亭式,門外左右兩邊各有石柱一根,石柱上的對聯是:“秀挺五峯奎壁燦,靈鍾六邑冕裳新”,橫額是“山輝川媚”。山門兩側的空花磚牆,伸展開去,包抄整個山頭,形成—道圍牆。圍牆上,藤蔓纏綿,圍牆外綠樹成蔭。
連珠塔是恩施自治州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省文化廳撥款整修,每逢假日,遊人絡繹不絕。
②龍洞
恩施龍洞風景區位於湖北恩施市城東5.5公里,海拔440米。溶洞按其地勢的高低分為幹洞、出水洞、過水洞3個洞。幹洞位居最上方,洞口呈葫蘆狀,高3米,寬1.5米,斜下伸延15米便是個大水潭,與出水洞相通。出水洞洞口高6米,寬3米,頂呈拱狀,滾滾水流從洞深處奔湧而出,冬暖夏涼,卻不知源於何處。出水洞水流漫過3米高的堤壩,傾斜入過水洞。過水洞長25米,空間開闊,水霧瀰漫,涼氣襲人。水流穿過水洞,奔騰下落衝成面積為120平方米的積水潭,水流向潭的西側溢去,百餘米後,匯入沙河成龍洞河,緩緩向南蜿蜒於紅砂岩丘陵之間,數里後進入城區,再由東門渡口北岸注入清江。
龍洞山水秀麗,氣候宜人,是獨具特色的老風景區。舊《恩施縣誌》載:“大龍洞在城東十五里,內有澄潭,每日子午泛潮,聲聞數里,通潮溪的發源處,歲旱禱雨多應。”人們傳説,洞中藏龍,子午(子時、午時)泛潮,是龍戲水所致。龍洞之名由此而來。
龍洞不僅具有美麗的自然景觀,還具有獨特的人文景觀。戰爭時期湖北省政府西遷,恩施成了長達7年之久的臨時省會,僻靜優美的龍洞河畔遍佈省直機關、學校。參議員曾設在龍洞艾家大院,參議長石瑛在此住過多年。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也曾在龍洞民房內寫下了《鄂西東川湘西桂北第四世紀冰川現象述要》等科學論文。龍洞風景區具有人文與自然景觀相結合、溶洞探險、龍河盪舟、度假村、避暑療養、土家風情考察等多功能旅遊優勢。
③施州城遺址
施州城遺址,位於恩施市舞陽壩街道辦事處周河村、六角亭街道辦事處六角亭老城區,佔地總面積達10餘平方公里。
施州建制源於後周,《太平御覽》記載:“北周建德二年(573年),酋長向鄒四人相率內附,置施州。”清同治版《恩施縣誌》載:“東晉末,桓元子誕竄蠻中,自稱施王,築城臨施水,子孫襲王至後周保定初年始平之,以其地置施州。”1917年恩施縣知縣鄭永禧著《施州考古錄》記載:“北周武帝平桓氏之亂,以其地置施州。”唐宋時期,是施州得以開發治理的重要時期,封建朝廷開始把施州作為貶官嫡宦之所,相傳李白、蘇軾、黃庭堅等都曾到施州,並留有“問月亭”、“洗爵溪”等遺址和題寫恩施山水、風物的詩句載入史籍之中。
現保存的施州城遺址主要有:施州城牆遺址、柳州城遺址及西瓜碑、通天洞宋代碑刻等。唐時,施州即有城了。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五月,施州奉詔創土(郡)城及關隘60餘所,施州土城以今六角亭老城內象牙山及瑞獅巖因山為之。南宋開慶元年,郡守謝昌元為抗擊元蒙軍隊南下進攻,遷施州城至柳州城。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軍攻陷柳州城,遷施州城於原址。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宋、元土城的基礎上拓址甃石,建周長七里、高三丈五尺的城牆,分四門,四門之上皆有飛檐桅樓。清乾隆、道光、咸豐、同治各代歷經維修重建。現存西、南門城門城樓及大部分城牆,東、北門城門城樓及被拆除的城牆遺址尚存,清晰可識。
在施州古城牆內外保存有豐富的文物古蹟、傳統街巷、民宅、名人故居等,形成了密集的文物分佈網絡。

舞陽壩街道辦事處歷史沿革

新中國建立後,1949年11月至1951年4月,沿襲民國末年建置的保為村,以村的範圍設臨時鄉。現舞陽所轄區域屬龍鳳區管轄。
1951年5月至1952年3月紅廟設區(恩施縣第二區)轄20個鄉(村)。
1951年5月至1953年5月七里坪設區(恩施縣第一區)轄24個鄉(村)。
1953年6月裁七里區,正式建立鄉政權,現舞陽所轄區域除一街(舞陽壩)屬城關鎮管轄外,其餘均屬龍鳳區管轄。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五峯山設燈塔人民公社,五峯、鴨子塘、長堰塘、七里坪、金子壩、核桃壩設管理區,除金子、核桃2個管理區屬龍鳳公社管轄外,其餘管理區均屬燈塔人民公社管轄。同時土橋壩設7街,官坡桔園設東方紅大隊,隸屬城關鎮管轄。
1961年人民公社體制改革,仍設區,管理區改為人民公社,七里坪五峯山、長堰塘、鴨子塘公社屬燈塔區管轄,金子壩、核桃壩公社屬龍鳳區管轄;一、七街和東方紅大隊屬城關鎮管轄。
1966年9月,轍銷龍鳳區併入燈塔區,金子壩、核桃壩公社屬燈塔區管轄(燈塔區公所遷龍鳳壩)。
1975年7月,撤區並社,紅廟、七里分別設公社,下轄管理區。
1982年,縣市分設,七里管理區併入紅廟公社,紅廟公社屬恩施市管轄。舞陽壩設街道辦事處,下轄居委會。
1984年,縣市合併後,設區建鄉,紅廟、七里分別設區,下轄鄉(鎮)。
1992年1月,建立紅廟經濟開發區,紅廟區的金子壩鄉、紅廟鎮及小渡船辦事處的黃泥壩村劃入開發區,開發區下設辦事處。
1997年1月,撤區建鄉,七里坪設鄉,下轄管理區。
2001年鄉鎮合併,七里坪鄉併入舞陽壩街道辦事處。2003年合村並組,舞陽壩街道辦事處現轄9個居民委員會,10個村民委員會,共有30551户,124039人,其中居民户17089户,77881人,農業户13462户,46158人。轄區內有16個民族,以漢族居多,少數民族主要有土家族、苗族、侗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3.2%。